覺得賺錢累的人,試試看反推思維

圖片/CEOBIZ
來源:張良計
今天直接上乾貨,不廢話。
什麼叫反推思維?
從目標倒推行動,一切以達到最終目標為最高宗旨。且在這個過程中,務必遵守2個重要原則,第一是尊重客觀規律,第二是拋棄個人情緒。
尊重客觀規律,就是你要摸清楚事情成功的底層邏輯,學習它,接受它,最後適應它,而不要想著去顛覆它。

拋棄個人情緒,意思是你在摸清客觀規律和後面採取行動的過程中,絕不以個人喜好為評判標準,也沒有任何個人執念,腦子裡只記住一句話,就是不達目的不罷休。


雖然這聽上去有點冰冷,可一旦你學會了這個思維模式,就會發現很多事情豁然開朗,眼前一片光明,賺錢簡直不要太輕鬆。
具體怎麼做?3個關鍵點:
第一個,反推你的賺錢目標。

這個目標,一定要拆分具體,一定要能感知能落地,而不是籠統的大概念。


舉個例子,對於打工人而言,比如今年的目標是賺100萬。


那你就要反推這100萬的具體構成,比如30萬+30萬+20萬+20萬,其中每一項數字都對應一個收入渠道,例如工資收入,副業收入,投資收入,租金收入等等。


然後去做具體計劃,要麼想辦法提高單項收入渠道的數字,要麼想辦法拓展更多的收入渠道。


比如想要工資增長今年必須做到多少業績,這個業績數字分別可以來自哪些客戶,既有客戶的增長是否有潛力,新客戶的生意是否有保障等等,把可能性都列舉出來。


再比如拓寬收入渠道你可以有哪些方式,你擅長什麼專業技能是在你工作之外也有市場需求的,你有多少時間去發展這個渠道,把自己能投入的資源都盤清楚。


接著圍繞這兩個途徑去調配你的時間和金錢,去精進技能學習,去拓展商業人脈。


最後在實操過程中定期覆盤,跟蹤進展,調整目標。


一套操作下來行雲流水,把一個虛無縹緲的大目標不斷拆分成中目標,中目標再拆成小目標,直到什麼地步為止呢?


直到它們能夠落地到你每個月,每週,每天的具體行動上來。


這,才叫做有感知。


不然光說我今年要賺100萬,這個叫沒有感知。嘴巴一張都能講,具體行動一問三不知。


但我說先賺1萬,甚至賺2000,這就更加具象化了,因為你完全想的出來一些具體的可能性。
等你成功了賺到了2000,有了之前的基礎,後面就是如何去複製,去擴張,做事有了起點,往後面延展就會更簡單。
第二,反推賺錢的底層模型。

這個底層模型包括3個要素:


機制,相關方,和決策人。


機制,簡單說就是整個錢流動的方式,類似於我過去文章裡寫的,產業價值鏈的概念。對於個人而言,你只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就行,那就是:


“什麼錢會流入到你這裡,從你這裡流出去的又是什麼錢?”


比如你要是開公司的,流入到你這裡的錢就是你賣產品/服務所產生的營收,流出的錢是你經營這攤生意的成本,還有你要還的外債借款。


你如果是社畜打工人,那就更簡單,流入到你這裡的錢就是工資,流出去的就是你的日常開銷。


把錢按流入和流出分別歸類好,畫出一個線性草圖,你就知道錢經過你手是怎麼流動的,這就是機制。


而相關方,就是和你這個錢流入流出有關係的所有關聯方。比如你的上游供應商,你的中游合作方,你的下游承接方。這個根據你所處的行業屬性會有很多不同。


最後決策人,就是所有這些關聯方里面,具備重大決定意義的人。


比如你是個打工人,那麼影響你收入最重要的人是你的老闆,是你的團隊業績。


如果你是創業者,影響你收入最重要的人可能是行業政策的制定者,你的原料供應商,你的錨定使用者群,你周圍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等等。


以上三個要素需重點記住,先畫出機制草圖,再在草圖上把相關方和決策人一個個填進去,最後成為一張巨大詳細的流程圖。


打個比方,這就如同偵探探案一樣,你要根據眼前的現實(賺錢),反推出背後的作案過程(賺錢的機制)。


比如你是賺資訊差的錢,就要找到資訊差的兩邊不對等方究竟是誰,你作為中間商如何遮蔽雙方的交流,從中賺到自己的利益。
再比如你是賺直播賣貨的錢,就要找到最容易被你感染的,來買你東西的人是誰,而不是賣給所有人,他們最看重的是價格,服務還是體驗,願意付出多少錢,把你的產品用在哪些場合,圍繞這些去構築你的生意模型。
這其中要運用到邏輯推理,因果分析,假設驗證等諸多手段,缺一不可。
第三,圍繞關鍵因素做行動部署。

記住一個原則,決定成敗的一定是少數關鍵因素。


想要賺錢輕鬆,一定要抓住這些關鍵因素,放棄那些非關鍵因素,或者把非關鍵因素交給其他人去做。


比如做自媒體賺錢的核心是你內容做得足夠好嗎?只要內容好,就能躺平賺大錢嗎?


並不是,內容做得好只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


除此之外,你還要清楚你的內容給什麼人看,看你內容的人有多大的市場基本盤,什麼樣的品牌商家會以這些人為目標使用者去投放廣告。


這一番連環反推,你很容易就找到自媒體賺錢的關鍵因素:


內容質量好,使用者基本盤大,甲方品牌有預算。


以上三點,缺一不可。剩下其他的,都是非關鍵因素,你都可以找到替代方案來解決。


而圍繞這三個關鍵因素,你就要花大力氣去部署詳細行動,搭建內容團隊(負責內容質量),運營團隊(負責使用者增長)和商務團隊(負責甲方客戶拓展)。


至於其他的,就儘量去找低成本的替代方案,不要自己操心,或者花錢找別人操心,甚至以後讓AI來幫你操心。


同樣的,打工人也是這麼個思路。


反思一下,決定你收入多少的關鍵因素是老闆,是業績,還是手上的客戶資源?先弄明白這個權重優先順序。


如果是客戶資源,那麼你就花精力牢牢把控住對公司收入有重大貢獻的客戶,只要這些客情關係在手,每天不來公司上班都可以,不開心了不鳥你老闆都沒事。


如果你的關鍵因素是老闆,那你就多想想怎麼順應老闆的思路去做事情,至於同事怎麼看待你,下面人怎麼評價你,不重要。


記住,從關鍵因素反推你的行動,除此之外的情緒出口全部關閉,你的成功之路就會非常簡單。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