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或照顧者,我們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孩子受到傷害,尤其是遭遇性侵害。
然而,與其他可能的危險一樣,我們可以透過教育孩子,幫助他們識別潛在的危險情況,並學會如何應對。同時,我們自己也需要掌握正確的應對方式,以便在必要時提供幫助和保護。
兒童性侵害往往不容易被察覺,因為它通常不會留下明顯的外部痕跡。
有時候,即使孩子表現出異常,也可能只是一些模糊的訊號。因此,家長需要提高警惕,學習識別潛在風險的跡象,並在日常生活中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儘可能減少孩子遭受傷害的風險。
教育孩子,提高預防意識
研究表明,讓孩子建立身體自主權(Body Autonomy)是預防性侵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身體自主權的核心理念是:每個人都擁有支配自己身體的權利,別人不能未經允許隨意觸碰或侵犯。
為什麼培養身體自主權可以降低侵害風險?
擁有身體自主權的孩子更有能力保護自己,他們更不容易成為性侵犯的目標。即使他們遭受了性侵害,也更可能勇敢地告訴可信任的成年人,從而及時阻止傷害,並獲得必要的心理和法律支援。

如何向孩子教授身體自主權?
家長可以從孩子幼年時期就開始培養他們的安全意識,並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強化這些觀念。例如:
1. 正確認識身體部位
-
教孩子使用正確的解剖學術語(如“陰莖”、“陰道”),而不是用含糊的詞彙代替。
-
讓孩子明白,討論身體的各個部分是自然和健康的事情,不應該感到羞恥。
2. 明確誰可以在什麼情況下觸碰他們的身體
-
告訴孩子,只有在特定情況下(如醫生檢查健康狀況時,在父母的陪同下)才可以讓別人檢視或觸碰他們的隱私部位。
-
強調
沒有任何人可以要求他們保守這樣的秘密
,如果有人這樣做,他們應該立即告訴可信任的成年人。
3. 教孩子如何拒絕不想要的身體接觸
-
讓孩子知道,他們有權拒絕任何讓他們感到不適的觸碰,即使是來自親戚或朋友。
-
告訴孩子,“不願意被親吻、擁抱是正常的,即使是面對長輩,他們也可以禮貌地拒絕。”
4. 分辨“好秘密”和“壞秘密”
-
例如,生日派對的驚喜可以保密,但任何讓他們感到不安或害怕的事情,都應該告訴可信任的成年人。
5. 鼓勵孩子表達感受
-
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他們都可以隨時告訴父母,不會因此受到責罵或懲罰。
-
如果孩子不願意告訴父母,可以尋求其他可信任的成年人(如老師、學校心理諮詢師、醫生)幫助。

什麼是兒童性侵害?
兒童性侵害是指任何違反社會規範或法律的性行為,涉及 18 歲以下的兒童或青少年,通常包括以下情況:
-
孩子無法完全理解發生的事情
-
孩子無法合法給予同意
-
孩子被脅迫、操控或欺騙參與性行為
研究表明,兒童時期遭受性侵害可能對一生產生深遠影響。成年後,這些受害者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藥物濫用,甚至罹患心臟病、癌症和肥胖症等疾病。
兒童性侵害的現實情況
1. 它比我們想象的更常見
-
在美國,每 4 個女孩中就有 1 人、每 13 個男孩中就有 1 人 在成長過程中遭受某種形式的性侵害。
2. 施害者通常是孩子熟悉的人
-
他們可能是家人、親戚、朋友、教師、教練、保姆,甚至是其他孩子信任的權威人士。
3. 孩子往往不會主動說出自己的遭遇
-
許多孩子可能多年都不會告訴任何人,即使他們決定傾訴,最先告訴的也不一定是父母。
-
因此,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
多個可信任的成年人支援系統
,確保他們有安全的傾訴渠道。
4. 孩子可能不會表現出明顯的不適
-
許多受害兒童不會表現出恐懼或痛苦,甚至仍然會與施害者保持聯絡。

如何識別兒童性侵害的跡象?
家長可以透過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變化來判斷他們是否遭受過性侵害。例如,孩子可能會:
-
突然變得孤僻、迴避社交
-
在學校成績下滑,注意力下降
-
表現出異常的憤怒和攻擊性
-
經常做噩夢或出現極端恐懼
-
刻意迴避某些特定的成年人
-
出現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或性傳播疾病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些異常行為,家長應耐心詢問:“最近有沒有什麼事情讓你感到不開心?” 而不是直接逼問孩子是否受到了傷害。
如何保護孩子免受性侵害?
1. 建立開放的溝通環境
-
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他們都可以告訴家長,不會被責怪。
-
不要因為孩子提及“性”相關話題而表現出驚訝或迴避,否則他們可能會不敢繼續傾訴。
2. 識別和信任其他安全的成年人
-
如果孩子不願意告訴父母,可以讓他們向老師、學校心理諮詢師、醫生尋求幫助。
3. 定期與孩子討論安全問題
-
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不可接受的,如何在被侵犯時自我保護,並在需要時尋求幫助。
4. 關注孩子的行為和情緒變化
-
如果孩子表現出異常,家長應及時給予關注,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諮詢。
兒童性侵害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家長可以透過正確的教育和溝通,有效降低孩子的受害風險。
幫助孩子樹立身體自主權,建立安全的傾訴環境,並定期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是預防性侵害的關鍵。如果家長有任何疑問,建議諮詢兒科醫生或兒童心理健康專家,以獲取專業的建議和支援。

(圖片來自網路,尊重原創,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閱讀



分享母嬰知識 關注寶寶成長
微信公眾號:usmama_com
新浪微博:@美國媽媽網
求分享

求點贊

求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