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分還在漲!又卷出一部天花板,不火可惜了!

豆瓣8.8分,在豆瓣口碑榜霸榜了一個多月。
有網友評價:這麼正統的BBC探案劇,久違了,當年看《神探夏洛克》的感覺回來了…
原諒烏鴉推薦得有點晚,但它絕對值得你慢慢品味:
《謎探路德維希》
某天晚上,宅男約翰突然接到嫂子露西的電話。
一向很有邊界感的露西,要求他立刻坐上門口為他叫的車,到她家裡去。
約翰一百個不願意,他社恐,出趟門要心理建設很久,這種突如其來的邀約,要他老命了…
但電話那頭幾近哀求,又不肯說原因…
無奈之下,約翰只好硬著頭皮去了。
到了嫂子家,他才意識到事態嚴重:他的雙胞胎哥哥,人間蒸發了。
哥哥是一名警察,最近兩個月,他好像在追查什麼要案,每天一回家就躲進書房研究,老婆兒子也不搭理…
三天前,他徹夜未歸。
次日,妻子露西收到了丈夫的郵件,裡面有一封他給上司的辭職信,他要妻子幫他轉寄,並囑咐她,帶兒子趕緊離開這裡。
他還特別提醒,如果警局有人聯絡他們母子,不要和他們說話、見面,不要相信他們,這封信也得閱後即焚。
這太奇怪了!
露西直覺認為,丈夫一定是遇到了什麼大麻煩,很可能遭到警方迫害…
走投無路之下,她只能求助多年不見的約翰,請求他冒充哥哥,潛入警察局辦公室,找找線索。
這是個危險的決定。
儘管和哥哥共用一張臉,但約翰和哥哥性格截然相反,哥哥外向,做事雷厲風行,約翰內向木訥,一見陌生人就緊張…
果然,他一到警察局,迎面就遇上了領導,他選擇扭頭就跑;
在電梯裡遇上同事,他叫不出名字,只能尬出一句“你啊”;
好不容易快走進辦公室,卻被搭檔叫住,直接拉去了兇案現場。
一眨眼工夫,約翰就看到了躺在地上被捅死的律師,就一眼,差點把他送走…
《謎探路德維希》由BBC出品,一共六集,是烏鴉2024年看過的最驚喜的懸疑推理劇,沒有之一。
老實說,現在的推理懸疑劇越來越難拍,這個賽道太捲了,幾乎所有的推理套路已經被前人窮盡了。
作為一個推理愛好者,看過那麼多經典,我已經不抱什麼希望了…
更要命的是,時代進步了,當年那些精巧詭計得以實施的條件,如封閉空間、刑偵技術落後、沒有監控、沒有手機、不能上網等,現在已經很難滿足了…
即便是這些年的爆款推理片,也難免有不少bug。
所幸依然有一些優秀作品卷出了花,給觀眾帶來新鮮感。
比如之前烏鴉推薦的英劇《喜鵲謀殺案》《月光花謀殺案》,採用雙線敘事,現實和小說的案件相互交織、推進,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創新。
《喜鵲謀殺案》《月光花謀殺案》
而這部《謎探路德維希》同樣設計精巧,懸疑迭起,環環相扣,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追完。
這年頭要看一部輕鬆幽默又吸引人的推理劇,是多麼困難!
觀影體驗如此暢快絲滑,和劇集製作的考究密不可分,畫面和配樂更是加分項。
故事開頭,就是一個近兩分鐘的長鏡頭,看似漫不經心地展現辦公樓裡的眾生相…
最後,大家熟悉的貝多芬的《致愛麗絲》響起,鏡頭搖到之前給過畫面的一間辦公室,原本打電話的人,這會兒倒在地上,背上插著刀…
此時,音樂進入高潮…
運鏡和音樂的表現,讓懸疑氣氛烘托到極致。
其次,它敘事效率很高,不僅要顧及主線(追查哥哥下落)、塑造人物,每集還要破一個案件,非常緊湊。
案件的線索鋪陳,幾乎都在十幾分鍾內完成,非常乾淨利落。
沒錯,這是本格推理,此時你就可以和作者比賽腦力,猜猜誰是兇手了。
而這部劇最大的創意,在於塑造了約翰這個角色。
他帶來了無窮的喜感,他不按套路的破案,也讓人耳目一新。
約翰常年宅家,生活刻板,極度社恐,最愛做的事,就是解謎。
他以“路德維希”為筆名,出版了很多謎題書。
哦對了,片中經常出現貝多芬的音樂,如《致愛麗絲》《月光》《命運》,都是神來之筆,與故事情緒非常適配,而貝多芬全名是: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貝多芬,正是約翰童年就開始喜歡的偶像。
編劇對約翰的刻畫細緻入微,精確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塑造一個真實可信的人物,這正是現在國產劇編劇特別欠缺的能力,我建議他們集體來學一下人家的敘事技巧。
短短半集,無數細節讓約翰這個角色立住了:
約翰不願意出門,為了說服他,嫂子幫他叫了車,還特意為他做了義大利麵,因為每個星期天晚上他都固定吃這個。
太久不出門,上了計程車,他綁不好安全帶,不願意和司機聊天,還讓司機關掉廣播,就這麼安安靜靜開了一路…
他觀察力強,哥哥的信,他只是掃了兩遍,就發現了藏頭文:I love you。
他記憶力驚人,哥哥的手機打不開,他會嘗試很多密碼:生日太簡單了肯定不是,試試夫妻倆第一次約會的日期,或者歷史日期…
人均智慧手機的時代,他居然還用著20年前的老古董:沒錯,諾基亞3310…
網友:太懷舊了,這玩意兒現在真的不是隻能拿來砸核桃?
約翰似乎有強迫症,看到謎題就要撲上去解開,否則坐立難安,嘴角還要露出興奮且變態的微笑…
但他駕駛技術又極爛,永遠沒法把車停進車位,強迫症看了直搖頭…
他受不了人群,害怕嘈雜喧鬧,一緊張就出汗、結巴。
但只要和解謎有關,他立刻好了,口條也利索了,思路也清晰了,也不社恐了,彷彿換了一個人…
因為此時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專注於解謎,讓他放鬆。
特別有意思的,就是他破案的過程。
比如第一個案件中,一棟辦公樓裡一名律師被殺,警方鎖定了7名嫌疑人,但無法進一步判斷。
約翰卻抓住了其中的核心:邏輯。
在這個案件中,弄響報警器、打電話、殺人,這三個行為是同一人所做,他給所有嫌疑人編上了A-G的序號,羅列他們的口供,彼此印證,時間、地點、行為,是不是能夠形成完整的邏輯…
一頓操作猛如虎,在大家一臉懵圈中,他找出了兇手,B,對,他甚至不知道這人是男是女…
有網友評論:注意看,這個推理方法,公務員考試要考。
該劇幾乎所有的案件,都是類似的“只管解謎,不管人情”式查案,這彷彿開闢了推理劇新賽道,但仔細一想,這和福爾摩斯那種重視證據和邏輯的古典推理一脈相承。
約翰也無疑因為這樣的人格魅力,成為偵探界別具一格的存在。
此外,烏鴉對這部劇有著偏愛,因為它完全長在i人的舒適區。
說起來,現在網際網路上好像人均社恐,人人爭著認:誰還不是個i人?
但在過去,不是這樣的,內向,是對一個孩子很大的否定。
劇中的約翰也因為內向而自卑過,哥哥開朗外向,被大家喜歡,而自己總是不太合群,常常被欺負。
我小時候,喜歡安安靜靜地讀課外書,就會有人說是書呆子,讀書讀傻了。
我不喜歡跟人爭辯,吵架從來吵不贏,常常一肚子委屈,後悔“沒發揮好”,長大了也不怎麼懂人情世故,人多的地方常常感到侷促,尷尬…
這在很多人眼中,或許就是“沒用”。
因為嘴笨,反應不夠快,我更喜歡用文字表達自己,最後成了一個寫字的人…
內向,讓我們更加關注內心,也幫助我們找到興趣所在。
其實我也和約翰一樣,喜歡做數獨遊戲,沉浸在數字的世界裡,遮蔽掉現實世界的煩惱和焦慮,一晃一個小時過去了,毫無察覺。
我也喜歡看推理小說、推理劇,跟作者比賽腦力,揣摩作者的心思,這給我帶來很多很多快樂…
約翰做謎題,在這個過程中,焦躁的心逐漸平靜下來…
這一點我特別能共情,看到他沉浸在謎題的世界中兩眼放光,我也感覺自己被理解了。
長大後很久,我才知道,這樣沉浸的時刻有個專有名詞:心流。
這是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一個概念,即人們在做某些事情時表現出的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
這種狀態下,人們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並且在當前事情完成後,產生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心流有八個特徵,包括任務明確、全神貫注、目標明確、即時反饋、投入深入、樂趣感、忘我的狀態和時間感改變。
心流活動有助於人們享受心流體驗,例如發呆、爬山、游泳、打球、玩遊戲等。
不可否認,這種心流的狀態並不常在,甚至越來越遠。
因為我們的日常總被這樣那樣的事打擾,資訊時代剝奪了我們的注意力,內卷的環境又讓我們常常忙碌,常常在內耗…
你有多久沒有發過呆?
約翰的生活看上去特別簡單,他沒有環遊世界到處打卡,沒有吃什麼大餐,買什麼漂亮衣服,孤家寡人,沒老婆沒孩子…
但你會覺得,他活得特別有勁兒。
他彷彿在告訴我們,沒有世俗的成功沒關係,沒有詩與遠方也無所謂,哪怕外界紛紛擾擾,我們也有能力保持內心的充盈,找到生命的秩序感。
這讓我想起,前陣子《讀庫》創始人張立憲在年度對談裡說的話:
“三問”(可以試試向自己)第一個問題是,有什麼事是不給你錢你也會幹的?第二個問題,有什麼事是你有了花不完的錢你還是要去幹的?第三個問題是,有什麼事是你哪怕幹別的活去掙錢來補貼它也要乾的?如果沒有這樣的事,你的生命會很無聊。
在不確定的日子裡,焦慮或許常伴左右,但願大家,都能找到讓生命不無聊的事。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心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