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紀錄中國,作者紀錄中國

近日,由優酷出品的全球教育探訪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第二季圓滿收官,引發網友廣泛討論。
從新加坡的極度內捲到德國的求真務實,從法國的哲學思辨到紐西蘭的自然課堂,再到泰國的陪讀家庭,《他鄉的童年》第二季為觀眾呈現了五國教育的百態圖景,記錄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溫情互動,不僅是對全球教育現狀的觀察,也是直指人心的叩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如此不同,究竟什麼才是好的教育?

《他鄉的童年》第二季不是停留在一個地方對人或事物進行觀察和訪談,而是圍繞教育主題進行多點記錄、觀察、交流,節目發起人、總導演周軼君以記者、中國媽媽、訪問者的身份參與到不同國家的教育實踐中,以紀實影像作為載體,增加觀眾對其他國家教育理念和社會價值觀的理解,也打破了觀眾對其他國家教育的刻板印象和幻想。
紀錄片的本質是真實性。《他鄉的童年》第二季將鏡頭瞄準五個不同國家的老師、學生、家長、街頭,以此勾勒出各個國家真實的教育圖景。新加坡的競爭和精英主義、德國的嚴謹和允許犯錯、法國的鬆弛與浪漫、紐西蘭的自然和玩耍、泰國的多元陪讀家庭——五個國家,五種模式,截然不同。

不過,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並不僅僅停留在對各個國家教育方法和當前教育實踐的線性展示上,而是將其融入不同國家的地理條件、本土文化、民族歷史、社會形態當中,在歷史文化的對照和互動中搭建起具有差異和多元的教育網路。
以德國為例,直接又坦誠這一教育理念,不僅體現在成熟完備的性教育課程上,還有直面歷史的坦誠。孩子們在參觀“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時,在碑林中跑來跑去,在孩子們眼裡,這可能不是一塊塊沉重的紀念碑,而是有趣的迷宮。歷史以一種日常的面貌進入他們的認知,使他們不必揹負先輩的罪惡。
正如周軼君所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存在差異,而教育問題也不是孤立的,它與國家的經濟、歷史、文化和社會形態緊密相關。”構成各個國家差異而多元教育網路的各個因素都成為了連線節點,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社會群體、國家政府等多重主體在其中發揮作用。

紀錄片中的一切深描都是以淺描為基礎的,《他鄉的童年》第二季裡的每一集對該國教育情況的基本描述作為思考的參照點,進一步對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做出闡釋。
在《他鄉的童年》第二季中,節目發起人、總導演周軼君在鏡頭面前,以主持人的第一視角來帶領觀眾走進異國他鄉的家庭、課堂、公園、街頭、操場等場所,訪談、觀察、提問等,儘可能地完整真實地記錄不同國家的課堂、呈現不同國家的教育理念,在不同的文化環境基礎上對教育做出觀察和思考。
例如,在奧克蘭的Swanson小學操場上,孩子們爬到樹上,主持人周軼君看到不免擔心,繼而追問老師關於孩子們是否有保險、家長對孩子戶外活動的態度、爬樹爬房子是否安全等問題,事實上,這也是所有螢幕前的觀眾關心的問題,螢幕內外,觀眾心裡的疑問也在紀錄片的影像文本里找到答案。

儘管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聚焦在教育這一主題上,但創作團隊並沒有以主觀推斷來驗證或者設計每一集的主題,確保的紀錄片的真實性、準確性,也延展了該片的主題意義,有對現代社會的反思,也有對動物生命的倫理關懷,還有對自然資源的尊重與保護。

目前,優酷平臺推出的《他鄉的童年》這一教育類紀錄片已推出了兩季,在這部紀錄片裡,教育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國家的經濟脈搏、歷史積澱、文化精髓和社會形態緊密相連。德國的歷史觀、紐西蘭的自然觀、新加坡的精英主義和“怕輸”心態,都與所根植的文化息息相關。而深描方法與自反性思考作為一種紀錄片的方法轉向,也打開了紀錄片的創作視野,使得意義和價值的表達傳遞更符合當前的傳播語境。
《他鄉的童年》第二季裡圍繞教育這一線索,跨越五個國家,透過主持人參與性的觀察、主觀思考和直觀感性的敘事,呈現全球多元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繼而勾連起宏觀的社會文化背景。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每一集的鏡頭,都捕捉到了不同國家的移民家庭、移民二代、三代。
教育是世界各國的家長都非常關注的話題,不少家長選擇離開故土移民到新的國家生活,而移民家庭是如何面對教育理念差異帶來的挑戰,移民一代和二代又是如何建立起身份認同的?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每一集也對不同國家移民家庭的現狀進行了描摹,試圖瞭解移民家庭面對的挑戰。在紐西蘭,華人女孩陸楠九歲跟隨父母移民到紐西蘭,35歲時當選了紐西蘭國會議員;來自中國遼寧的女孩在奧克蘭的小學上課,其父母認為應該讓孩子在小學把“玩”玩兒明白了;在泰國清邁,不少中國陪讀家庭慕名來到這裡,將其視作留學歐美的跳板,而家長們看似輕鬆的生活狀態背後,也隱藏著種種壓力。在德國的課堂上,可以發現不少阿拉伯裔、土耳其裔的面孔,戰爭的陰影在他們身上從未消失。

可以說,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第二季透過對不同國家移民家庭的訪談,完成了一場大型的移民家庭現狀調查實錄。既豐富了異國教育觀察的樣本,也進一步完善了教育紀實影像的敘事思路和邏輯,也是對全球傳播語境下教育移民選擇的及時回應。這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在創作紀錄片時,這種全球化的視野和議題的時效性,也為未來紀實影像的實踐也提供了無限可能,值得更多紀錄片創作者進一步開發和探索。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呈現的“紀錄片+教育學”的化合反應,拓展了紀錄片的觀照視野。節目透過與教育從業者、家長等的交流及受訪者在鏡頭前的自述,“閒聊”式的對話使觀眾獲得了對該國教育的初步把握和認識,開拓觀眾對教育的整體性視野。
《他鄉的童年》不僅在內容上獨樹一幟,其在紀錄片行業的創新與跨界嘗試同樣值得稱道。這部紀錄片成功地將教育議題與全球視野相結合,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教育的紀錄片,更是一次文化、社會、歷史等多維度的深度探索,展現了紀錄片在內容創新上的無限可能。

在紀錄片敘事體系的打造方面,《他鄉的童年》系列也展現出了非凡的潛力。透過高質量的內容輸出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該紀錄片已經逐漸構建起了一個具有鮮明特色和深厚內涵的敘事體系。跨國探訪的新奇設定,紀錄片+教育學的巧妙融合,節目發起人、導演周軼君的號召力,成為吸引觀眾的一個個有力錨點。作為節目的發起人、導演,周軼君不僅是知名戰地記者、國際議題作家、電視主持人、中國語文教科書作者,還是兩位孩子母親的身份,不僅天然地代入中國家長這一身份去看待教育問題,也因其作家和記者的身份,在探訪中極具新聞敏感性和深度調查能力,保障了紀錄片的可讀性、可看性,由此吸引了一大批高知群體、一二線城市家長、以及Z世代觀眾。

此外,在紀錄片的傳播層面,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第二季還延伸到了講座、研討會等多種形式,不僅有效提升了紀錄片的商業價值,也進一步擴大了該片的社會影響力,為紀錄片行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