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範族裔之殤|矽谷高中自殺的孩子,又是亞裔?

‍‍‍

本文部分整理自:公眾號“精英說”(ID:elitestalk)、

真棒之選“(summerschool2018
2月20號,矽谷頂尖高中Henry M. Gunn High School (岡恩高中)傳來壞訊息。一名高中學生跳軌自殺。

矽谷頂尖高中,學生頻頻自殺
據Caltrain報道,上午11點55分左右,一列南行火車撞上了該名學生。聖克拉拉縣法醫驗屍官辦公室沒有公佈受害者的身份,但其線上資料庫顯示,是一名16歲女孩。

之後,學校官網釋出的追悼信

然而,這並不是Palo Alto 這所全美頂尖高中唯一的自殺時間,就在兩年前,岡恩華裔畢業生Tone Yao Lee,以同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更讓人唏噓的是從2009年—2015年之間,已有9名學生自殺身亡。在2015年3月前後,連線自殺的三名學生均為華裔。

然而,亞裔,華裔優秀學生自殺並不單單發生在加州。
2月16日,美東名校普林斯頓大學,一名大一新生James Li在Faculty Road交叉口被普林斯頓Dinky火車撞倒後死亡。
據《普林斯頓日報》報道,下午 2 點 15 分左右,一列開往普林斯頓樞紐站的火車“撞上了Li,並造成致命傷”。事件發生時,車上大約 30 名乘客和機組人員,沒人受傷。
這已經是普林斯頓大學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發生的第八起學生死亡事件…
對於James Li的死因,官方的說法是:
因為這附近的火車即將到達時,便會有攔截的路障降落、紅燈亮起,同時火車會高頻鳴笛,而且火車速度很慢也都會提前停在火車軌道兩邊,一般人很難撞上火車,因此Li自殺的機率極大。
事情的真相目前還在調查中,但不久,大家就發現,James Li的家庭背景耐人深思:
他有一位很出名的母親——華裔知名旅美作家李翊雲。
而更令人唏噓的是,Li是她的第二個兒子,大兒子已經於2017年自殺,年僅16歲..讓人們不禁想問,為何這樣的悲劇會一再發生在李翊雲身上?
01
藏在名校光環下的苦澀
這位著名的作家李翊雲,生長於一個不快樂的家庭,曾形容自己母親雖然在外是一名優秀的老師,受一代代學生與家長尊敬,在家中卻是一個暴君,“冷酷和脆弱都來得猝不及防。”她需要時常安撫媽媽的情緒,平息她的怒火。父親大多時候沉默,姐姐則是苦澀….
原生家庭的創傷,導致她換上抑鬱症。2012年,李翊雲再次出現自殺傾向,最終入院。 
此後幾年她都不能再寫小說,萬萬沒想到的是,2017年她出版回憶錄《親愛的朋友》 ,講述自己的抑鬱經歷,幾個月後,她的長子Vincent自殺身亡..
而如今,死去的是他的小兒子。
然而,這樣的華裔家庭,可能並不少見。美國社會學研究顯示,亞裔名校生的自殺率遠遠高於其他族裔
02
模範族裔的代價

MIT

和哈佛自殺率最高。頂尖美高出現低齡化自殺,可以說也是先兆。

當這些優秀的他們站在學校的巔峰,有著令人豔羨的未來,他的內心卻可能正在經歷著難以言說的掙扎。
特別是不少華人家庭,作為移民,深刻傾注了“唯有讀書高”在孩子身上,但對於這些模範亞裔來說,他們在家中所受到的壓力,遠遠高於其他人。
家庭的期望、社會的關注,像是一座座無形的山,壓得這些孩子喘不過氣來。
正如心理學家所說,因為他們非常優秀,所以社會,家庭會覺得,這麼優秀的人,有啥煩惱?怎麼可能還需要幫助呢?

03


原生家庭,如何"殺死"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關注內心。而一直以一種普世的標準,衡量我們自己,衡量我們的孩子。
無獨有偶,美國紀錄片《孿生陌生人》(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講述了一個曲折離奇的真實故事:從嬰兒時期就被不同家庭領養的三胞胎,在分開近20年後他們的人生。
在這項美國80年代的心理學秘密研究中,這三胞胎被分給不同家庭,為了研究:“一個人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究竟是先天因素的作用大,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深?”
而這三兄弟,剛好就是其中一組實驗物件。
領養三兄弟的家庭來自不同階層,有著不同的教養方式,“我們分別被一個藍領家庭、一箇中產家庭和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收養。”
在這部紀錄片中,人們驚奇地發現,雖然三胞胎被不同經濟條件的家庭收養,但他們的興趣愛好,出奇相似。
比如他們都愛吃中餐;都喜歡抽一個牌子的煙;都曾是摔跤選手;甚至對女性的偏好都一致。
不過,人們注意到👇
不同家庭改變不了兒童天生喜好,
但養育方式
卻可能導致其性格出現極大偏差
鮑比的養父是一名醫生,養母是一名律師,他們衣食無憂,居住在美國最負盛名的“富人區”。但是鮑比的養父母工作非常忙,陪伴孩子的時間並不多,只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儘可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資源,幫助他成長為健全的人;
艾迪成長於一個典型的中產家庭,養父是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教師,但艾迪的養父非常保守,對子女的教養態度也十分嚴苛,從小到大,艾迪都與他缺少溝通
大衛的家庭是受教育程度最低的,養父母都是移民,英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他們經營著一家小小的雜貨鋪,勉強能夠維持溫飽。
而大衛的父親卻是三位養父中最溫暖而幽默的,他有大量時間陪伴孩子成長,與孩子平等溝通。成年後的大衛,也成了三兄弟中最樂觀外向的人。
這項實驗相關的全部材料與從未發表的“成果”,至今都被封存在耶魯大學圖書館。
雖然這個實驗從道德層面來看是錯誤的,但在現實生活中三兄弟的結局,已然顯示了環境對成長的影響:
三兄弟一起經營餐館,因為經營理念意見相左,兄弟之間的爭執演變成了劇烈的衝突,在一場大吵之後,鮑比退出了生意,也離開了艾迪與大衛,而被拋下的兩個人,則覺得自己受到了背叛。
成長於中產家庭、但從小受到養父嚴厲管束的艾迪,情緒漸漸走向了崩潰。他患上了躁狂抑鬱症,在一個寒冷的冬日,舉槍自盡。
艾迪的離世讓親人們心碎,鮑比和大衛陷入了深深的痛苦,甚至覺得“該死的那個是我”;而艾迪的養父,那位風燭殘年的教師,也因自己過往過於嚴厲的教育方式而自責不已。
反觀眾多華裔學生的悲劇,很難說他們的死亡與原生家庭的養育方式毫無干係。
家庭,作為成長的搖籃,原本應該是最溫暖的避風港。然而,高控制、嚴格型的父母,使得家庭給孩子的期望變得過於沉重。
對於不少華人,甚至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方式教育下一代。
  • 沉默的父親,焦躁的母親。養育出“討好型人格”的自卑孩子。
  • 隱形的父親,崩潰的母親。養育出“迴避型人格”的抑鬱孩子。
  • 雙雙高控制的虎媽虎爸,他們追求的是眼睛可以看到,嘴巴可以稱讚的光環。養育出可能隨時崩潰的精緻利己主義者。
不要忘了,有些冰山,一旦在孩子心中形成,可能有一天,他們會真的隨著冰山,緩緩沉底…..
本文部分材料參考整理自:
爸爸真棒,精英說
圖片版權,屬於原作者
編輯 Xin
*本文為吃貨綜編文章,
不代表吃貨立場,不涉及任何商業利益,
僅為傳遞、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行為的建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