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團隊做出“賠錢貨”背後的工作慣性……一二三(排查清單)

消費品市場也有自己的煙火氣,這種煙火氣源於絡繹不絕的 news and news:新的 campaign、新的代言,還有,“新品”。長線經營的品牌都不願意成為流量和價格的奴隸,於是他們持續押注產品創新、研發技術,“新品”依然是每年工作的重頭戲。
然而,新品常見,“偽創新”更常見。新品團隊在海量碎片資料和紛雜內部意見的夾縫中生存,一不小心就落入“偽創新”的災難——上市即滯銷,新品變黑鍋,品牌遭受財務和時間視窗上的損失。
我們旁聽過不少新品提案會議,也透過專案裡的訪談環節,瞭解過很多企業(失敗)新品的開發軌跡。從立項會議到下單生產,我們發現在創新流程裡有三類常見的“偽創新”苗頭,它們披著有趣和理性的外衣,實則都是工作慣性、路徑依賴的產物。如果你在新品開發的流程中也發現了這些“苗頭”,不妨儘早掐滅,及時重來……!
慣性一:樣本失真,用“資料”拼證據
新品提案的生產過程不乏“先有想法,再拼資料”的經典因果倒置。
“想法”源於昨天在微信裡問的親朋好友,今天在辦公室訪談的隔壁同事,以及日常工作裡對市場的碎片化認知。想法形成後,蒐羅全網各種不同機構撰寫的資料報告,儘管資料來源、取數規則都不盡相同,但東摘一塊西摘一塊,選擇性引用有利段落,總能論證、支援提案裡的“想法”,形成方案上的邏輯閉環。
這種做法的謬誤在於,將小樣本經驗等同於市場真相。
* 一條珍藏多年的微博
“身邊人”並不等同於品牌的真實使用者、目標使用者,特別是體量越大的品牌,越不可能等同;即使兩者剛好相似,也需要足夠多的樣本來驗證需求的確定性。
當然很多時候是因為內部資訊不流通或缺乏資料使用經驗,新品提案的負責人並不明確自己需要面對的真實使用者、目標使用者究竟是誰,也很難連結到真實TA,慣性之下只能依賴“身邊人”開展工作。
糾正思路:
在專案中,最起碼我們可以增加“樣本複核”的環節,確保想法是由客觀的樣本、足夠的樣本作為地基的,確保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盲目自信和天才靈感,都可能帶來人民幣的代價。
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們要將調研環節獨立出來,而非模糊地融合在“做方案”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為“調研”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
慣性二:機械疊加市場趨勢中的"上升要素"
多種要素在增長,不等於這些要素匯聚在一個產品裡,也能實現增長。
我們瞭解到某品牌有一款便攜燒水保溫杯,在連鎖酒店衛生風波後,這款保溫杯開始熱銷起來,主打中年人差旅途中使用。但很快同行跟進,增長就遭遇了瓶頸,品牌團隊嘗試開發新品拓展圈層,產品經理抓住這兩年“年輕人出遊”的潮流,開發了一款顏值更年輕化(塗鴉風)的燒水保溫杯,結果銷售遇冷,市場部被迫接鍋補救清理庫存。
似乎“便捷喝上熱水”和“年輕人出行”都在增長,但加在一起並不奏效,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猜測,年輕人喝熱水可能並非一個“剛需”:他們更習慣喝常溫水、冷水,只有在冬季對熱水有較強需求,加上現在滿大街都是便利店、現制飲品店,有很多替代選擇。也就是說,“年輕人”與“喝熱水”之間的相關性不夠強。
*該品類的主流單品設計簡約大氣,中年人攜帶方便得體
我們在運營資料裡,發現該新品加購率高轉化率低,加購人群全是 30+,說明新品並沒有躍遷到新人群(年輕人)裡,只是活潑的圖案激發了原人群(中年人)的即時慾望,產生了加購行為,但理性消費的意識還是把手給按住了。
又如去年底的影片號熱點,虧損八位數的方里“敏感肌粉底液”。“敏感肌”和“國貨底妝”,在業內看來都是熱門賽道,然而這一疊加並沒有產生有效的火花。
我們去考古了一下這款產品去年在小紅書的宣稱,“爛臉人的底妝”“玫瑰脂皮”“泛紅刺痛”,可見目標人群錨定在病理性的敏感肌人群(而非偶有症狀的週期性敏感肌,or自我敏感敏感肌

)。但這類目標人群是否有穩定的使用“底妝”的需求?或者說,“底妝”與“病理性敏感肌人群”是否有強相關性?從虧損的事實來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推薦搜尋這個影片看看,展示了內部覆盤過程,相當真實
一個品類要跟不同的要素連線起來,是需要一個“待辦任務”(JTBD)1來包裹的。但這個“待辦任務”不能被人為造出來,而是應該本來就存在於使用者的日常生活當中,它才可能孕育持續的生意增長。
我們猜想,以上兩個案例可能都經歷過這麼一個開發過程:先打造產品/概念,然後直接設計調研去測試產品的效能。例如遞給使用者一款“沙漠防曬霜”,然後讓使用者試用並反饋體驗情況;但真實生活裡使用者根本不怎麼會進入沙漠,“待辦任務”不存在,“體驗”再好也只能是無用功。(當然這個例子的謬誤是顯而易見的,在實際工作中的謬誤隱蔽性會更強)
進化思路:
1、在品類的使用者聲音大資料裡挖掘新的“待辦任務”(以高頻的“情境詞”“人群詞”“需求詞”作為線索牽引出來),這樣找出來的需求相比內部 brainstorm 產出會更加真實,它們與品類之間是天然具有強相關性的;
2、在大資料中找到新的“待辦任務”後,再設計定性調研進一步驗證以及深挖情境裡的需求(是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可以在現有的使用者池裡按消費頻次分層隨機抽取一定樣本(更具價效比),或者與相熟的博主合作在其社群發起招募(要有點預算),透過一對一訪談,甚至入戶、現場觀察,還原使用者在真實情境裡的需求,識別需求的優先順序序列等等。
慣性三:依賴“標杆”,整合競品的顯性特徵
借鑑競品、參考競品是工作中常有的事。但往往我們都只盯著兩種競品,一種是銷量高的,另一種是調性高的……可能這就是人類都躲不過的慕強心理。然而,頭部玩家的產品表現通常被其品牌溢價、渠道優勢等要素包裹,普通玩家直接複製可能會徒勞無功。
1、盯銷量高的,容易被競品官方宣稱(e.g.產品手冊裡說的)誤導,將官方宣稱等同於市場需求。實際上,銷量背後有很多驅動因素,如誇張廣告、大額促銷等,不一定由產品價值和產品賣點驅動,且競品的退貨率、復購率不可知,如果僅僅因為銷量而急於借鑑競品“賣點”,可能會導致創新方向錯誤、落後。
進化思路:先辨別競品在產品層面是否真的值得借鑑(值得借鑑的往往是黑馬而非頭部),再透過爬取競品在渠道、社媒上的使用者評價,識別使用者對競品的真實“買點”、不滿體驗等,找到價值整合的方向。
2、盯調性高的,容易被自己的情懷誤導,這種情況更多發生在情緒價值品類裡。這種類目的產品團隊往往對小眾品牌有更多的好感,積極借鑑競品的“外觀”“體驗”“背書”等,但忽視了目標受眾差異(做得好的情緒價值商品通常有自己聚焦的圈層),忽視了品牌沉澱、品牌階段差異等,最終導致創新失敗。
進化思路:在需求調研階段不宜參考競品,在概念產出階段再參考競品。在需求調研階段,先基於使用者原生行為資料明確新品要針對的“特定人群”“特定情境”,有了這穩定的大前提,再進行產品概念創作,適當融入、借鑑競品要素,作錦上添花之用。
總結:“偽創新”從來都不是偶然失誤,而是長期資訊繭房和驗證意識缺失的顯化。
沒有足量的、精細的外部資料的湧入(最起碼可以關注一下私域小資料),就很難對沖組織內部的熵增,各部門黏糊的無休止爭論,都是因為缺乏“源頭活水”。正所謂鯰魚效應,在產品創新過程中最好用的“鯰魚”,其實是真實的使用者。使用者的行為資料、使用者的差評投訴、使用者的不屑一顧……都是有趣又好使的生產資料。什麼時候,當直面使用者這件事,組織里的每個小團隊都能從不適過渡到好奇、理解,組織的創新能力就會變得鋒利起來。
*相關資料
1、JTBD(Jobs to Be Done)理論是由克萊頓·克里斯滕森提出的創新方法論,核心觀點認為:使用者購買產品不是為了擁有產品本身,而是為了完成某個特定場景下的任務。
一個完整的 JTBD 定義:
當  ____(特定人群)在  ____(特定情境)時,
需要實現  ____(目標),但存在  ____(困難)
小紅書有個帖子叫《市場部做新品的一天有多操心》……細碎瑣事、極限拉扯,過於真實。要實現科學的前期調研和產出好的產品概念,更是一點都不容易。如果在這過程中有什麼不開心的,歡迎來找我聊聊,大家(開心一下)(不是)碰碰思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