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055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想請教下,未來3-5年我國汽車行業的發展和滲透率達到發達國家歷史的水平時,相關的娛樂性產業,如汽車文化,賽車等產業會有機會嗎,有機會的話可能會是怎麼樣的畫面,例如大部分人消費明星生產,還是類似抖音的模式,既生產又消費。
這位夥伴的問題提的其實很好。
一個好問題一般是:
“趨勢上正確,尋求一個事實的答案”。
相對比,一個差問題一般是:
“趨勢上錯誤,尋求一個情緒的答案”
例如:日本氫能源汽車如果彎道超車,中國新能源這些年努力是不是就白費了……
02
1985年彼得・德魯克出版了他的經典著作,《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在這本書中,德魯克指出了組織可以利用的七個創新來源,包括意外事件、不協調、流程需求、行業結構變化、人口結構變化、觀念變化和新知識。

上面這為夥伴提到的,其實就是一個
“觀念變化”所帶來的“創新機會”
。那這樣一個創新機會應該如何抓住呢?
在書中,德魯克提到兩個觀點,分別是:
“杯子是半滿的”和“時機問題”
“杯子是半滿的”是說:從數學的角度來看,“杯子是半滿的”與“杯子是半空的”毫無差異。但這兩種陳述方式所表達的意義完全不同,產生的影響也完全不同。如果普遍感知從將杯子看成“半滿的”轉變為看成“半空的”,那麼就會有很多創新機會。
“時機問題”是說:基於感知的創新存在一個關鍵問題:時機。時機十分重要。在利用感知變化時,創造性模仿不起作用。創新者必須首創。然而,時機尚未成熟就利用感知變化,沒有比這更危險的了。許多現象看起來是感知變化,其實只是一時的狂熱而已。它們往往一兩年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最後,在這個一個章節,德魯克總結:
任何領域中成功的創新者大都離他們創新的領域很近。唯一使他們與眾不同的是他們對機會的警覺性!
03
回到這位小夥伴的問題:
未來3-5年我國汽車行業的發展和滲透率達到發達國家歷史的水平時,相關的娛樂性產業,如汽車文化,賽車等產業會有機會嗎?
其實這個問題,還是有一些BUG。我們看看統計資料嗎,我估計這位夥伴說的“滲透率”應該指的是“每千人汽車保有量”。
2023 年,美國每千人汽車保有量約 834 輛。而 2023 年中國汽車千人保有量約為 237 輛左右(2024年是244)美國人均汽車保有量是中國的 3.5 倍左右。
同期,整體歐盟平均水平在 571 輛 / 千人左右。中國的人均汽車保有量僅為歐洲的 40% 左右。日本每千人汽車保有量為 659 輛;中國 2023 年汽車千人保有量約為日本的三分之一左右;韓國每千人汽車保有量為 501 輛12。中國 2023 年汽車千人保有量約為韓國的一半左右。
從這個“差距”相比大家就能明白為什麼政府2024就開始鼓勵“汽車消費”,因為確實潛在的市場增量空間是很大的。如果這個差距在未來3-5年要追上的話,意味著中國的汽車保有量要從3.5億上升到7億量左右。
2024年中國汽車銷量大概是3100萬輛,如果要在五年內趕超世界發達國家水平,那麼意味著在2030年之前,
我們應該會見證中國單年汽車銷量超過7000萬輛的記錄。這個記錄能達成麼?
難度還是不小的……
不過這位小夥伴說的機會存在麼?其實是存在的。
因為中國很大!
根據公安部去年7月8日釋出的公告,全國96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100萬輛,同比增加8個城市,43個城市超過200萬輛,26個城市超過300萬輛。其中,成都、北京、重慶汽車保有量超過600萬輛,上海、蘇州、鄭州汽車保有量超過500萬輛。

即便全國的汽車保有量很難再3-5年全面趕上發達國家水平,但是這26個超300萬輛的城市,大機率這種文化趨勢已經形成了。
04
實際上,這些年,這些機會已經出現很多了。
比如自媒體,這些年大家都知道,自媒體中,恰飯恰的最開心的就是汽車自媒體了。根據統計,中國頭部汽車自媒體頂流賬號年入過億。2024 年 1 至 7 月抖音平臺商業軟廣合作費用前十的汽車博主中,收入最低的也有 895 萬元。
至於提到的“汽車文化”,多元化的文化體驗已經有了很多落地的專案。比如更多以汽車為主題的博物館、展覽館、主題公園等,展示汽車的發展歷史、經典車型、未來趨勢等。就在去年10 月 24 日,比亞迪投資的“迪空間”正式開業,整體建築共四層,建築面積約 1.5 萬平方米。是比亞迪打造的首個新能源汽車科普館,透過能量環劇場、動力簡史、錢學森之信、能源危機、能量花園、新能源崛起等展項,呈現人類交通工具的能源發展演變過程以及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之路。
賽車,自然也有很大機會。其中圓方個人最看好的是“無人駕駛”賽車,在封閉路段,把各個頭部品牌的“智駕”團隊拉出來,搞一個“無人駕駛”比賽,一定關注度很高。或者找個越野路線,搞一個無圖“智駕”無人越野賽,一定也能驗證誰的技術更牛。
其實再這樣一個確定性的趨勢下,機會是無限多的。但是,正如德魯克所說:
任何領域中成功的創新者大都離他們創新的領域很近。唯一使他們與眾不同的是他們對機會的警覺性!
你對於“機會的警覺性”夠麼?
祝好!
圓方
2025年1月4日
回答二:普通人在新週期有沒有機會?
回答三:過去買房像買債,未來買房像買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