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牛津放榜!畢業10年回頭看:太多孩子敗在選錯專業….

大家好,我是木木。
就在今天,牛津大學將正式放榜!在家長與孩子們焦灼等待訊息時,我們關注到,每逢放榜季,各種不安情緒漫天飛舞。
這歸咎於越來越卷的申請環境及日益增長的資訊鴻溝。比如,在社交平臺裡,有學生吐槽,為什麼自己4A*,連面邀都收不到?為什麼成績沒我優秀的同學被錄取,我卻折戟?牛劍究竟在尋找什麼樣的中國學生?
關於這個話題,我們有幸邀請到了唯尋創始合夥人Candise來為大家答疑解惑。
十多年前,Candise從中國珠海一路走到牛津學府。在本碩畢業後,她毅然投身於教育行業,將一波波學生送進牛劍,並完成國內首個英本留學案例庫的搭建。
相信聽完Candise今天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性的思考。
牛津唯二中國學生錄取
當年拿到牛津的offer後,Candise著實興奮過一陣子,而後她冷靜下來複盤,為什麼會是我?
Candise所就讀的學院,在當年只錄取了包括她在內的兩名中國學生
與如今資訊與資料大爆炸的年代不同,在Candise的那個年代申請牛劍,囿於資訊的匱乏、知識獲取渠道的狹窄,中國學生們都是在黑暗房間裡“盲人摸象”。


Candise和牛津大學的合影(右一為Candise)

“為什麼會是我?”



Candise想到的第一個關鍵詞是“聽勸”。
事實上,最開始,Candise的目標是劍橋大學自然科學專業。在專業細分上,牛劍兩者之間有較大的差別。不同於牛津有化學、生物、物理等專業的細分,劍橋大學將前者統一歸納為自然科學專業。
“但是當時身邊所有人都在阻止我做這件事情,因為我們上一屆沒有人考進過劍橋自然科學系,只有考進了牛津化學系的歷史紀錄。”Candise回憶說。
這也是Candise如今不斷給學生們傳授的“武林秘籍”。“聽勸”不是指孩子們要將決定權交給大人,而是要基於資料分析後,“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Candise在牛津大學時做過的化學實驗
唯尋在過去幾年裡,把成百上千名中國學生送進牛劍,並在業界收穫“牛劍收割機”稱號,原因之一便是累積了一套寶藏資料庫
2024年牛劍錄取專業分佈呈現以下趨勢:理工科佔絕大佔比,文科呈“鋒芒初顯”,小眾科目異軍突起。
這套資料庫不僅有牛劍、G5各個學院、專業的中國學生申請趨勢、錄取率,同時也累計了超過萬名學生的真實案例。
“除此之外,透過資料庫,我們還會分析,比如某一個熱門競賽,它究竟跟錄取有著什麼關聯?A*門數對最後的錄取有何種影響?以及英本可以同時申請五個平行志願,有學生可能一個學校會選好幾個專業,那麼怎樣的搭配是可行的,怎樣的搭配可能是災難,我們都會透過大資料得到可行性依據。”Candise介紹道。
當然資料只是工具。作為決策的依據之一,最重要的還是深度瞭解學生的專業愛好和能力優勢,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結合資料分析定製個性化的規劃方案,幫助學生在申請的每個關鍵節點做出最優選擇。
Candise觀察到現在很多學生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他們會直接告訴你“想要去盛產政客的牛津ppe專業”;“想去劍橋第一的trinity college,雖然聽說是最難錄的,但就是喜歡挑戰”。
舉個例子:

如果申請牛津經管專業,每年錄取的中國學生只有兩三位,但是劍橋的經濟專業每年的錄取率大概有10%左右。
“經濟與經管字面意思接近,但所學的東西完全不一樣,這就要求孩子們申請英國大學時儘早做專業探索,辨清自己的愛好和能力強項,最後再用資料輔助我們做決策。”Candise說。
事實上,這些專業細分與錄取資料在英國大學申請裡環環纏繞、盤根錯節。如何在巨大的資訊網裡,將龐雜又混亂的資訊一一拆解、釐清?以及如何讓這些資訊,為學生所用,這是後來Candise在加入唯尋後,與整個團隊花了多年在做的事情。
欣喜的是,在英本申請越來越“卷”的當下,Candise觀察到,中國學生們的規劃與準備也正在變得越來越早。
掃碼領取唯尋為大家準備的獨家規劃福利

不打無準備的仗

與美本undecided major(不定專業)或者進入大學可以轉換專業截然不同,英本專業近乎是“終身制”的,中途想要換專業難於上青天。
總結而言,英本申請的邏輯是專業>學校 定專業為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比如文書,“文書的內容可能70%-80%的內容都要寫我為什麼喜歡這個專業,為什麼選擇這個專業,以及我為了這個專業做了哪些準備。”Candise說。同樣,筆試與面試,也大都圍繞專業展開。
遺憾的是,很多中國學生對專業的探索並不深入或者準備得太晚,因此鎩羽而歸。
那麼,專業究竟如何選?選擇的專業真的和自己匹配嗎?以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見識了太多因大學選錯專業,在畢業季後悔不迭的悲劇故事。
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賦,匹配最適合自己的專業,唯尋建立了一套一站式的完善規劃流程:
  • 9年級方向找得到
  • 10年級專業選得準
  • 11年級學術鑽得深


  • 12年級錄取拿得穩
<<唯尋9-12年級規劃要點,向右滑動檢視更多>>
事實上,對於一箇中學生來說,他們在這個稚嫩年齡面對浩瀚的專業選擇,感到茫然無措是普遍也是正常現象。
關鍵是前期做好專業探索,但專業探索不是停留在空洞乏味的紙面資訊,而是要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場景去感受這個專業究竟是幹什麼的?
當然,不止是專業探索,每一個來到唯尋的孩子,規劃師們都會針對性的從標化管理、語言提升、背景提升、申請輔導、文書輔導、筆面試、達標建議、行前準備等維度給出一對一的精細化建議與指導。
收穫劍橋工程專業錄取的小A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英本申請處處充滿硝煙,學生們只有早規劃,早定目標,才有可能打贏這場無聲的戰役。

唯尋牛劍大咖私享會重磅來襲

如果你想了解
今年最新錄取者的申請故事
唯尋3小時現場沉浸式教學
最新牛劍申錄資料與案例分析
(滑動檢視,長按即可掃描

5000名中國娃卷在英本,潮水發生變化
時間的潮水向前流淌,在“美本熱”降溫的當下,越來越多人將視角投向英國。
據UCAS最新報告顯示,英國本科的中國大陸籍學生申請人數在過去十年裡,足足翻了三倍。
只是,當賽道上的“玩家”越來越多時,由擁擠帶來的“卷”與混亂,就難以避免。
把時間拉回到現在,Candise坦誠說,如果她以當年的成績現在去申請牛劍,可能連面邀都收不到。
因為當年Candise申請的時候,化學面邀率在80%以上,而現在只有30%左右而從最終錄取來看,當年的化學專業錄取率為33%,現在下降了十幾個百分比。
圖為唯尋近7年牛劍錄取走勢。
越來越卷,這是牛劍申請正在發生變化的一面。當然,它也有不變一面
“牛劍沒有變的是,他們的錄取標準其實一直都沒有改變。他們想要尋找的是學術實力紮實,且對學科充滿熱情、有思辨力的孩子。”Candise說。
這具體如何體現呢?面試環節至關重要。
在這個申請季,社交平臺上牛劍面邀“眼花繚亂”,但實際上面邀和最後實際錄取相隔“天淵之別”。拿牛津舉例,牛津平均面邀率為30%,劍橋平均面邀率更是高達75%。
圖為2021-2023年牛津大學不同專業的面邀率與最終錄取率。根據牛津公佈的近五年(19-23)錄取資料,牛津最終錄取率基本穩定在為13.7%左右。
在面邀漫天飛舞的當下,我們更需要一些冷思考,很多折戟的中國學生都“慘敗”在面試上。換句話說,面試才是牛劍的“重頭戲”,這一環節會淘汰大波申請者。
Candise和多位招生官有過溝通,關於面試,他們提到了三點。
其一是思辨力的考察。很多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他只有一個答案,而有思辨力的學生,他會給出三四個答案。這些答案的論據分別是什麼,以及他們傾向於選擇哪一個答案,這些學生會講解得非常精細。這一維度也可以體現出學生的知識儲備。
其二是學科直覺。坦白說,現在很多學生的思維模式還是固化在“答案主導性”上,但是在整個面試中最重要的並不是答案!而是在回答問題時候,學生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以及與面試官溝通的時候表現出來的“生命力”和“求知慾”。
切記,面試官不希望看到一杯滿的水,面試的過程也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相當於老師在挑選未來四年他可能要一對二,經常討論學術的物件。所以他們重視在討論的時候,學生能不能快速理解自己的意思。
面試其實很靈活,不能把它當成普通的解題,每個學生需要調整的地方也不一樣,比如有一些學生,成績特別好但就是張不開嘴。雖然面試不是演講,但面試官們想看見學生在聊專業的時候能夠輸出一些觀點,比起你直接寫個答案上去,他們更想看到你是怎麼得到這一步的。稍微把題幹換一換之後,你的邏輯會如何改變。
其三是學科熱情。固然面試可以經歷大量訓練掌握技巧,但是對一門學科的熱情是難以偽裝的。面試時,孩子們處於高壓環境,且需要全英文交流,這對孩子的心理素質是強大的考驗。哪些孩子是真心熱愛,招生官可以從這個高壓鍋的環境裡辨別出來。
“知識儲備”、“熱愛”、“思辨力”,這些詞彙看起來輕飄飄,但其實都是短時間內難以習得的能力。
這些能力的習得應該貫穿於孩子長年累月對一個學科的探索與研究,而非“臨時抱佛腳”即可具備。這也打破了我們對英本申請,只需要看學術成績的偏見。
“唯尋不是中介,是做教育的”
在2011至2015年,那是Candise在牛津校園汲取知識的蔥鬱年華,在牛津習得的思辨力至今如涓涓泉水滋養著她。
時間來到2017年,在秋天快要來臨時,Candise認識了潘潘。
回憶起來,Candise說自己之所以加入唯尋是被潘潘當時的一句話感染,“唯尋是做教育的,不是中介。”
何謂教育?是一朵雲觸碰另一朵雲,一個靈魂觸碰另外一個靈魂。在唯尋已經成為行業內最炙手可熱的教育公司當下,Candise和創始團隊至今還堅守著這份初心。


圖為Candise

“很多人一直跟我們說機構只要負責好出分就行,教育的事情做不了,應該留給學校,但是即便知道道路艱難,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在跟學生有限的相處時間內,盡最大努力去影響學生,將我們對學科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情傳遞給學生。”Candise說。
教育理想、初心、堅守,這些詞不應是華麗的口號,而是切實支援、幫助每個來到唯尋的孩子與家庭,並讓每一個來到唯尋的孩子找到他們的光與熱。
如何做孩子們的“守望者”,唯尋一直在路上。


唯尋牛劍大咖私享會重磅來襲
即刻掃碼,鎖定席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