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據傳將裁員10%,白宮在最後一刻宣佈暫停部分裁員行動|環球科學要聞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遺傳學 ·
人類特有基因改變小鼠的語言
近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一項關於人類基因與語言能力關係的研究。科學家發現,NOVA1基因的一種突變可能與人類語言能力的形成有關。該基因突變存在於幾乎所有現代人類中,但在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等已滅絕的古人類中並不存在
研究團隊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將現代人版本的NOVA1基因植入小鼠體內,發現這些小鼠的叫聲出現了明顯的差異。例如,新生小鼠在與母鼠分離時發出的痛苦叫聲以及雄鼠在求偶時的叫聲都變得更加複雜。這表明NOVA1基因突變可能影響了大腦中基因的表達,進而影響了語言能力的發展。研究者表示,NOVA1基因的突變可能是促成人類語言能力的諸多因素之一,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其對大腦細胞的具體影響。此外,研究還引發了關於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是否也具備類似語言能力的討論。(Nature news)
· 材料學·
常壓下實現鎳氧化物高溫超導電性
澎湃新聞報道,繼銅基、鐵基材料之後,鎳基材料成為了第三類在常壓下突破40K“麥克米蘭極限”的高溫超導材料體系。相關論文由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發表於《自然》Nature)。
近年來,許多研究都在關注鎳基超導材料的可能性,但如何擺脫高壓限制仍需解決。研究團隊自主研發了“強氧化原子逐層外延”技術,可以在氧化能力大幅提高的情況下,依然實現原子層的逐層生長,並精確控制化學配比,構建出結構複雜、熱力學亞穩、但晶體質量趨於完美的氧化物薄膜。研究團隊隨後將這項技術應用於鎳基超導材料的開發之中。具體來說,就是在原子級平滑的基片之上,精確排列鎳、氧等原子,構建出厚度僅幾奈米的超薄膜。特別是,研究團隊在極強的氧化環境下,透過介面工程,實現了“原子鉚釘術”,固定住了原本需要極高壓環境下才能穩定存在的原子結構。最終,研究團隊在常壓環境下實現了鎳氧化物材料的高溫超導電性,超導起始轉變溫度突破40開爾文,相當於零下233攝氏度,觀測到“零電阻”和“抗磁性”的雙重特徵。(澎湃新聞)
· 海外學界·
NASA據傳將裁員10%,白宮在最後一刻宣佈暫停
圖片來源:NASA/Michael DeMocker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包括總部和10個航天中心在內,共有近18000名員工,但這個機構可能正面臨巨大的額外削減。據Ars Technica報道,特朗普政府計劃在當地時間2月18日前令NASA裁員約10%,包括延遲辭職計劃涉及的約750名員工,以及1000多名在過去一兩年內新入職或新升職的“試用期”員工。而據一些相關人士透露,NASA曾被告知要為未來幾個月的“重大”裁員做好準備。
不過,據當地時間2月19日Ars Technica的訊息,截至2月18日,NASA原計劃被裁的1000多位“試用期”員工,並沒有像其他聯邦機構一樣被解僱。當天下午,幾個NASA中心的主管收到白宮暫停裁員的通知。此前NASA曾為這些員工申請過豁免,但目前還無法確認這次寬限是否適用於所有10個航天中心。而此次暫緩裁員,也不一定意味著NASA能避免未來幾個月內的大幅削減。
與此同時,據space.com訊息,波音公司也正準備解僱200多位在NASA太空發射系統(SLS)工作的員工,其中SLS是NASA阿爾忒彌斯計劃的核心火箭。促成這項決定的原因有很多,比如NASA與波音簽訂的合同在今年3月結束後很可能不再續簽。而據路透社此前的報道,有六位航空行業代表曾向特朗普和馬斯克建議,取消或在幾年內淘汰耗資240億美元的SLS,這也會導致SLS專案可能被大幅裁員。(Ars Technica,space.com,路透社)
· 腦機介面·
僅需少量訓練即可在不同個體上通用的大腦解碼器
腦機介面技術結合AI演算法,將腦訊號解碼為文字,為語言障礙群體帶來了希望。然而,傳統的腦訊號解碼演算法在收集資料和訓練的過程中,需要參與者長時間佩戴/進入儀器以記錄訊號,且訓練後的模型過於個性化,通用性不高。對於失語症等語言理解能力受限的患者來說,傳統方法尤其面臨挑戰。不過,近日據一項《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的研究,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新演算法,僅需少量資料訓練即可廣泛應用於解碼。
科學家將參與者分為了參照組與目標組,首先收集了少數參照組參與者收聽10小時廣播故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資料,以傳統方式訓練解碼器。然後收集了兩組參與者收聽70分鐘廣播故事,和觀看70分鐘默片時的fMRI資料,分別用於訓練兩個不同的轉換演算法。透過功能配準技術,研究團隊繪製了參照組和目標組參與者對廣播或默片中相同刺激的大腦反應圖,並利用這些資訊訓練解碼器與目標組參與者的大腦協同工作。接著,他們讓參與者收聽新的故事,對使用轉換演算法的解碼器效果進行測試。結果表明,儘管準確度略低於用參與者收聽10小時廣播資料訓練出的傳統演算法,新的解碼演算法輸出的文字與故事情節高度相關。這表明語言和視覺敘事在大腦中的表徵存在重疊。這項新研究本質上在嘗試將用特定個體資料構建的大腦解碼器遷移至其他個體,演算法所需訓練資料遠低於從前,且能直接關聯故事“含義”,為失語症患者帶來了希望。
· 生態學·
調查深海生態系統
這些在沉積物中分岔延伸的小洞被稱為痕跡化石Pilichnus。某些雙殼類動物也會形成類似的洞穴。(影片來源:原論文)
海洋中水深超過6千米的區域被稱為超深淵帶(Hadal Zone),這裡往往位於一些狹長海溝的最深處,是海洋最深的部分,也是我們對相關環境生態系統瞭解最少的區域。最近,一項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一項分析檢測了水下7.5千米深處沉積物的生物痕跡,揭示出深海生物如何改造自己的環境。
研究團隊分析了日本海溝全新世沉積物中7.5千米深度的20個沉積物巖芯。他們使用X射線掃描沉積物結構,並結合了沉積物本身的地質化學和粒度資料。透過這些巖芯,作者能夠證明沉積物是由重力流沉積的——指沉積物和其他物質由海溝邊緣上方沉積到海底。作者展示了這些沉積物起初如何被生物利用和擾動,這些生物利用了富含營養和氧的海底沉積物。早期的開拓者可能包括海參。作者認為,隨著有機物分解,海底沉積物變得缺氧。生物定居的最終階段特徵是出現利用微生物群的無脊椎動物物種。作者總結說,記錄和描述這些深海沉積物中的痕跡,對揭示這個鮮為人知的生態系統非常重要。(Nature
撰寫:馬一瑗、不周、二七
編輯:不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