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科學院披露,位於甘肅省武威市的釷基熔鹽實驗堆,實現穩定執行,成為全球唯一。
這標誌著,中國又掌握了一項第四代核電技術,而這項技術曾被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宣稱,“過於複雜而極難實現”,西方國家研究了50多年,始終未能突破。
如果說18世紀是煤炭世紀,20世紀是石油世紀,那麼21世紀註定是核能世紀。誰能率先掌握先進核能技術,誰就能握住下一個百年的主導權,而甘肅釷基熔鹽堆,正在接近這個無限可能。
那麼,什麼是釷基熔鹽堆?這場能源革命,真的能托起國家崛起嗎?
壹
要理解釷基熔鹽堆,就得搞清核電技術發展的“科技樹”。
首先,得知道人類為啥要造核電站。
1945年8月,美國在廣島和長崎種了兩顆大蘑菇,從此人類進入了“核平”時代。
巨量的核武,帶來了巨量“邊角料”。
無論製造什麼核武器,都需要鈾。鈾元素是個多胞胎,質量數從233到238,兄弟6個,其中只有老三“鈾235”能造核武器。
但老三的比例是0.7%,也就是說1000克純鈾裡,只有7克是老三,993克是其他兄弟。而造一顆原子彈,需要50公斤鈾235,這就得提煉7200公斤純鈾。
換句話說,造一顆原子彈,就得產生7150公斤沒用的純鈾。這些海量“邊角料”怎麼辦?美國和蘇聯不約而同地轉為發電,於是核電站問世。
處理“邊角料”,算是建設核電站的初心,人類並沒有什麼高大上的理由。
其次,得搞懂核電站原理。
核電站,本質上就是燒開水,和咱們家裡天然氣灶燒開水差不多,一個用天然氣,一個用核能。
其實,發明蒸汽機以來,人類基本就圍繞這個知識點打轉,所有電站都是用蒸汽推動汽輪機運動,然後將動能轉化為電能,區別是如何產生蒸汽而已。當用煤、油和氣時,就叫火電站;當用核能時,就叫核電站。
核電站,可以想象成一個封閉的大鍋爐,鈾燃料在反應堆裡面不停裂變,釋放能量,把水燒開,然後水蒸氣推動汽輪機旋轉,從而產生電能。

這裡面有個難點,就是“點火”後溫度不好控制,必須不停地降溫,有點像咱們煮餃子,開鍋後要不停“點水”,要不然就會沸騰,溢位來。
一旦給反應堆降溫的水流受阻,比如人為操作失誤,或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反應堆就會“開鍋”爆炸。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這兩次7級核事故,都是這個原因。
雖然核電站有風險,但與其他發電方式相比,還是有明顯優勢。
相較火電站,沒有汙染;相較水電、風電和光伏,不受地理限制和天氣影響,發電穩定性高。2025年4月28日,西班牙大停電,就是因為出現極端天氣,光伏和風能電站發電驟降30%,引發整體電網保護性停機。
最後,咱們瞭解一下核電站發展過程。
核電站技術走過了四代,其中第一代是原型堆,用於實驗和測試。
第二代是全球主力堆型,佔所有核電站的80%,部分仍存在類似福島核電站式的隱患,都在逐步打補丁。
第三代算是第二代升級版,設計了主動保護措施,但在技術上並未達到突破。
2002年,美國拉著英、法、日等10個國家,協議開發第四代核反應堆,最終確定了六種堆型。當然,按照漂亮國一貫做法,沒讓咱們參加。
第四代最主要的特點是冷卻劑有變化。
傳統核電站,主要依靠流動水來冷卻,這也是要建在海邊的原因。
第四代核電站,冷卻劑可以用氣體,比如氦;可以用液體,比如熔鹽,用熔化的鹽降溫。這樣安全性會更高。
2006年,經過申請,咱們加入了四種堆型研製,雖說來得晚,但跑得快,目前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石島灣高溫氣冷堆和霞浦示範快堆已經商業化執行。
六種堆型裡,還有個叫熔鹽堆,咱們沒加入研發,因為從2016年開始,就由咱們引領世界熔鹽堆的研發,並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建成了世界首個釷基熔鹽堆。

基於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TMSR)的核能綜合利用前景(圖源:中國核電網)
那麼,這個釷基熔鹽堆有什麼神奇之處?
第一,安全,安全,還是安全。
一是燃料安全。
傳統核電站的燃料是鈾,釷基熔鹽堆的核燃料是釷鈾結合物,這是所有核電站中唯一不使用純鈾作為燃料的。
釷是一種放射性金屬元素,可溶於氟化鹽溶液中。它的質量數是232,比鈾只少一個,所以給它一箇中子,就會變成鈾233,就可以裂變產生能量。
釷的輻射量很低,比鈾要安全100倍,就算洩漏危害也不大,所以從燃料角度看,用釷鈾混合物,安全性遠遠高於鈾燃料。
二是設計安全。
釷基熔鹽堆的設計,和傳統反應堆不同,是不會爆炸的核電站。
常規鈾反應堆是把水燒成氣態,為了提高沸點,會施加極大壓力,降溫不及時,就會爆炸。而釷基熔鹽堆是把氟化鹽燒成液態,把釷鈾混合物溶解在裡面,有點像地殼裡的岩漿在“爐子”中燃燒,全程處於液態,不需要增壓,絕不會爆炸。
除此之外,熔鹽堆還有“保險絲”,如果超過設定溫度,反應堆底部的保險就會熔化,核燃料就會流入底部安全罐中,恢復成固體,不會出現核洩漏。
第二,便宜,便宜,就是便宜。
咱們雖然地大物博,但貧油少氣,鈾也很少,只探測到約28萬噸鈾礦,關鍵這28萬噸,還是貧鈾礦,含鈾量僅為0.05%,開採成本高昂。因此,需要大量進口,僅2023年就從哈薩克、奈米比亞等國進口1.8萬噸鈾礦。
老天爺關了鈾的門,卻開了釷的窗,咱們釷很多,已探明儲量為28.7萬噸,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印度(35萬噸)。
釷礦通常是稀土伴生礦,也就是開採稀土時,順帶著就把釷給煉了出來,這成本讓人感動得想流淚。
第三,好用,好用,特別好用。
雖然咱們釷也只有28.7萬噸,但這些儲量可保證未來兩萬年的發電供應。
這是因為,釷的能量轉換效率比鈾優異得多,1噸釷相當於200噸鈾或350萬噸煤。
另外,釷基熔鹽堆是用高溫熔鹽作冷卻劑,不用建在海邊,甚至可以建在沙漠裡。
這就很逆天了,影響咱們中西部地區工業發展的電力問題,有望可以緩解。
可能有人會問,這麼牛的核電站,美國為何不造?
其實,熔鹽堆技術是源於美國的。
二戰末期,發現核能的巨大威力後,美國空軍就啟動了“飛機核能推進計劃”,試圖研製一種核動力轟炸機,並在1965年建成一個熔鹽實驗堆,運行了四年,因無法突破一些技術難點,最終被中止。
無法突破技術,只是部分原因,熔鹽堆技術偏民用,才是美國中止研發的根本原因。
其一,戰略導彈技術發展迅速,核動力轟炸機的價值越來越不高,軍事上沒用途,美國國家層面就不會扶植。
其二,美國有大量“邊角料”,讓核電站成本夠低,電價已經非常便宜,新研發熔鹽堆需要大量投入,即便研發出來又沒有市場競爭力,所以資本沒有丁點興趣。
不過,看到中國重大進步後,美國“有識之士”也高呼要進賽道,但依舊應者寥寥,因為美國目前電力非常飽和,並且去工業化厲害,電力消耗上沒有上升空間,沒錢賺自然無人問津。
目的不同,想法就不一樣。咱們搞熔鹽堆,壓根沒想過用來軍事爭霸,就是為生產和生活提供能源。
想法不同,格局就有高低。咱們的大格局,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就已經確立了。
中國第一個核電站“728工程”,就是選擇釷基熔鹽堆作為起步,並於1971年建成了零功率冷態熔鹽堆。
但很可惜,受限於當時的科技、工業和經濟水平,該專案最終的建設方向調整為壓水堆,也就是後來的秦山核電站。
選擇壓水堆,雖然無奈但正確,不僅解決了有無問題,而且快速打通了建立核電工業的最優路徑,一路“跟跑”“並跑”,穩紮穩打地掌握了第二代、第三代核電技術。
然而,我們不能永遠跟在別人後面,必須在核能的“無人區”進行探索。
歷史性的重啟發生在2011年。中國科學院正式啟動了“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由江綿恆領銜。

這並非簡單的舊夢重拾,而是換道超車。這一次,我們的目標不再是“跟跑”,而是要成為第四代核電技術的全球領跑者。
貳
甘肅釷基熔鹽堆是個實驗堆,目前正在建設第二個研究堆,等著這兩個搞得差不多時,就要建示範堆,然後全面推廣。
雖然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實話實說,它所指明的技術方向和戰略意義清晰無比,是直指中國發展核心痛點的“破局”利器。
第一,它破解的是國家能源安全的“卡脖子”之痛。
在中國現代化程序中,能源焦慮從未消失過,因為能源安全的“命門”始終攥在別人手裡。
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最大的原油、天然氣進口國,僅在2023年,咱們就進口原油約5.1億噸,佔年消耗70%;進口液化天然氣約1.2億噸,佔年消耗40%;鈾礦進口量也佔年消耗75%。
不僅進口量大,而且運輸風險大,80%的石油需經馬六甲海峽,這就是所謂“馬六甲困局”,一旦被封鎖,直接衝擊能源供應。
每當地緣衝突引發油價暴漲,或者限制關鍵資源出口的貿易制裁,咱們受到的傷害都很重,有時甚至威脅工業生產和民生穩定。
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從90美元/桶暴漲至130美元/桶,雖然咱們沒有制裁俄羅斯,但全年進口成本仍增加超1000億,直接吃掉了全年工業利潤的1.2%。
釷基熔鹽堆的革命性在於,它把能源自給的這把鑰匙,交還到了我們自己手中。
利用國內儲量豐富的釷資源,我們可以逐步建立起獨立自主的核燃料迴圈體系,徹底擺脫對進口鈾礦的依賴。
更深遠的意義在於,當這種廉價、清潔的電力大規模應用後,將極大替代工業、交通等領域對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耗,從根本上重塑中國的能源結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能源戰略自主。
第二,它對國防現代化至關重要。
釷基熔鹽堆有個絕招,可以讓核電站小型化,甚至可以製成集裝箱式移動反應堆。
這在軍事上,是顛覆式成果。
現代國防,尤其是海軍的遠洋能力,與動力技術息息相關。傳統核潛艇和核航母使用的壓水堆,體積大、系統複雜,且在高壓下執行,有安全風險,戰爭潛力受限。
而小型化、模組化的釷基熔鹽堆,能讓下一代核潛艇,擁有更大的艙內空間和更最佳化的佈局,武器模組得到加強升級;同時,在靜音、潛航時間上,都會有明顯改善,甚至會出現隱身潛艇,戰略威懾和生存能力將實現質的飛躍。
對於核動力航母而言,意味著航母戰鬥群可以擺脫對龐大補給艦隊的依賴,獲得近乎無限的全球機動能力。
2023年12月,江南造船廠官宣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核動力集裝箱貨船,用的就是第四代釷基熔鹽堆。
此外,釷基熔鹽堆對航天工程,還有意想不到的妙用,是建立月球基地的關鍵。
月球晝夜溫差300度,普通裝置抗不住,而釷基熔鹽堆能抗700度高溫輻射,不僅抗得住,還能兼點副業,比如把發完電的廢熱接根管子,把零下180度的月壤凍土融成混凝土。
再比如,電解制氧機插上電,每噸月壤能榨出630公斤氧氣,夠四個人呼吸一年,這可比來來回回運液氫液氧強太多了。
第三,它開啟的是未來發展的全新格局。
一是將促進國內經濟均衡發展,低價、穩定的清潔電力,將推動高階製造業如電解鋁、半導體,向中西部轉移並完成產業升級。
二是在國際核能領域話語權增加,讓中國轉變為“技術輸出國”和“規則制定者”。
沒有核武器的國家,如果想建設核電站,就會違反核不擴散條約,當年蘇聯幫印度建了個核電站,結果印度利用核電站生成鈽,造出了核武器。
釷基熔鹽堆技術定型後,不僅沒有任何核擴散風險,而且可以批次生產,模組化組裝,廣大發展不起電力的國家,眼瞅著可以放開吹空調了。
咱們是基建狂魔,印巴空戰讓咱們又成了軍工狂魔,這釷基熔鹽堆會讓咱們變成核電狂魔。
三是弱化石油美元。
工業革命以來,能源決定了國家生死,美國把美元和石油繫結,才整成了超級霸主。石油除了20%用來化工製造外,大部分用來提供能量,而供能這塊,電力可以完整替代。
某種程度上說,下個世紀一定是電力時代,誰掌握著電力技術,誰就有決定性話語權。
或許有人會問,電力生產的方式那麼多,不用這種不行嗎?當然可以,當週圍國家都是1分錢1度電,你們還是10塊錢1度電,工業崩掉,老百姓上街時就明白行不行了。
既然咱們在電力上佔了大頭,那用人民幣結算電力,是不是很合理?
歷史地看,能源的迭代始終是推動人類文明躍遷的根本力量。煤炭驅動了工業革命,石油定義了20世紀的全球格局。
今天,我們站在又一個能源革命的門檻上。釷基熔鹽堆的成功,不僅僅是一項新技術的突破,更是中國為解決自身發展難題、謀求長遠未來的戰略落子。它關乎能源獨立,關乎國防根基,更關乎未來整個國家的發展模式。
一個清潔、廉價、安全、自主的能源體系,代表的是中國標準、中國方案和中國影響力。
甘肅戈壁灘上的這堆“火”,看似微小,卻可能點燃未來能源的燎原之勢。
未來已來。
這一次,中國正親手鑄造那張通往“電能世紀”的王牌。
————————————–
↓盧克文新書出版,點選選購!
————————————–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有任何問題或者看更多文章可以聯絡助理:lukewen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