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發現22萬噸“釷”礦,夠14億中國人使用2萬年!
很多人一看這個訊息,蒙圈了。這啥玩意兒啊?怎麼就夠14億中國人用2萬年了?什麼是“釷”呢?這是一種稀有金屬元素,最早由瑞典化學家貝齊裡烏斯發現。不過,那時候太早了,是1815年。瑞典人雖然發現了“釷”,卻不知道怎麼用。

第一個去研究“釷”,並應用的國家,是美國。1965年,美國就造出了全球第一座“釷基熔鹽堆”。可這座“釷基熔鹽堆”僅運營了4年,就被關閉了。為什麼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技術不成熟。二是,在美蘇軍備競賽下,美國更想要造“大伊萬”那種超級核彈。可造核彈,“鈾”元素更合適,爆炸威力更大。而“釷”元素,過於穩定,不適合造核彈。
那“釷”元素適合造什麼呢?一個是,核電站。另一個是,核動力裝置。因為這兩個東西,都更注重安全。大家會發現,現在的核電站主要都建在沿海地區,像日本福島核電站、中國大亞灣核電站、法國科爾馬核電站等,都位於沿海地區。為什麼?因為現在的“鈾燃料”核電站,都需要大量的水,來給核設施降溫。所以,建核電站,跟種地一樣,離不開豐富的水源。

可水源豐富的地方,往往農業發達,工業規模大,人口還特別密集。這就造成,大家都支援建核電站,但都不支援核電站建自己家門口。因為安全隱患太大了,是當地居民所無法承受的。這時候,就需要“釷基熔鹽堆”了。“釷基熔鹽堆”有什麼優勢呢?
第一個,它不會爆炸,很安全。釷基熔鹽堆使用熔化的氟化鹽作為載熱工質,在常溫下為固態,隨著溫度升高變成液態,當溫度達到1000℃及以上則變成氣態。因此,反應堆的放射部分處於常壓狀態,即使容器被燒穿也不會爆炸。
另外,反應堆底部有一個凍結塞,當堆芯溫度超過預設值時,凍結塞會溶解,放射性熔鹽流入應急儲存罐,核反應自動停止,熔鹽冷卻變成固體,不會擴散,也不會洩露。它能徹底杜絕核洩漏風險。

第二個,它不依賴於水冷卻,而使用專門的液態冷卻劑,對水的需求很小。這就讓它不需要建在沿海地區了,可以直接建到內陸地區。比如沒有人的荒漠、戈壁灘等無人區。
第三個,它的核廢料放射性比較低,半衰期也短一些,安全性高得多。
綜合來說就是,以後搞核電站,就不需要往沿海大城市搞了,直接安排到大西北的荒漠裡去。甘肅、寧夏、新疆等地,都可以修建“釷基熔鹽堆”核電站,搞西電東送,既安全,又穩定,還能拉動西部經濟的發展。
那為什麼22萬噸“釷”礦,能讓14億中國人用上2萬年呢?核心就在於,它能釋放的能量太大了。一噸釷,就相當於350萬噸煤炭。像即將在甘肅武威開工建設的全球第一座“釷基熔鹽堆”核電站,每年僅需消耗釷礦一噸,就相當於鈾礦數十噸了。

而且,搞這種“釷基”核電站,成本很低。它的發電成本僅1毛錢。那除了發電,“釷基”核電站還能幹嘛呢?主要就是搞核動力裝置。它是一種天然的小型反應堆,很適合用來做核動力裝置,比如安裝到核潛艇,核航母等。有了這玩意兒,中國造核航母,就沒有技術瓶頸了。
此外,考慮到AI算力,電動汽車等,都需要海量的電力供應。中國已經開發雅魯藏布江水電站了,但這遠遠不夠。中國還需要用核電,去替代火電,就需要建造更多,更安全,更可靠,更充沛的低成本“釷基熔鹽堆”核電站了。它能讓中國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也能助推中國加速能源轉型。
油不會被淘汰,但未來一定屬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