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暖暖
這一幕激盪人心。
5月26日,在美高Lawrenceville的畢業典禮上,來自中國上海的Emily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站在了象徵著最高榮譽的演講臺。
在紅色木漆的演講臺前,Emily身著一抹白裙,演講溫柔有力。彼時,臺下坐著的是3000個以白人面孔為主的美國精英家庭的學生與他們的父母 。

Emily的高中成績名列前茅,她從一眾候選人中被學校30個老師集體投票,成為Lawrenceville2024屆畢業生優秀代表發表演講致辭。Emily堅持校長介紹自己時說自己來自上海,彼時臺下的亞裔父母都在歡呼。
回憶起這段時,Emily爸爸說,他當時坐在臺下,因為太激動感覺到“腳都在抖”。
而在今年更早的3月Ivy day,Emily同時收穫包括哈佛、普林斯頓、MIT在內的大學錄取offer。更難得可貴的是,我們見到過太多藤校男孩女孩,背後往往有著經驗豐富的顧問的助力,但Emily是一路DIY。
包括四年前,13歲的Emily從上海美國學校申請到Lawrenceville,這所頂尖私立高中曾走出了數不清的企業CEO、市長、諾貝爾獎獲得者,同樣也是她自己摸索、調研、DIY而來。
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是如何“煉”成的,或者說是怎樣的家庭環境塑造了Emily?我們充滿了好奇。Emily的父母為人低調內斂,但在我們一次次地邀約下,Emily爸爸——潘博士被我們的真誠打動。
這不止是一個華裔孩子上名校的故事,這還是一個關於託舉、陪伴與呵護的故事。

Emily並不算是一個早慧的孩子。
到三歲時還不會說話,或者說,她說的話大人聽不懂,但是
潘博士觀察到女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很強,“兩歲就幫助她奶奶包餃子。”
這一點與Emily的哥哥迥然不同,“哥哥7歲鞋帶都系不好”,但表達能力更強,這讓潘博士意識到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如今,Emily是熱愛工程的理工女,兒子在NYU學藝術,是文科男。
待到女兒上幼兒園時,幼兒園的老師同樣發現Emily在動手能力上有著超越同齡小朋友的天賦。至今,潘博士的電腦裡還珍藏著一段影片,影片里老師戲謔地說“你女兒將來能上哈佛。”
這是個神級預言,更神奇的是,就在Emily畢業的這所幼兒園,另外一個孩子,今年同樣被哈佛錄取。“一個幼兒園,今年竟出了兩個哈佛”,這種巧合一度在上海留學家庭圈流傳開來。

圖為Emily和哥哥小時候
Emily的小學和初中分別就讀於上海中芯和上海美國學校,這兩所學校為孩子的基礎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小Emily和哥哥都有運動習慣,到了小升初,考慮到上海美國學校有更好的游泳資源,Emily和哥哥都來到了上海美國學校(浦東校區)。這也是潘博士給家長們總結的心得之一,不盯補課與刷題,潘博士從小更重視兩個孩子運動愛好與習慣的培養。
在Emily和哥哥還是四五歲的小朋友時,潘博士就習慣帶著孩子們在清晨繞著世紀公園跑步,後來Emily和哥哥都加入了學校游泳校隊,“早上5:00就要起床訓練。”此外,兄妹倆還分別進入學校跳水校隊、和排球校隊。
“只有身體好了,大腦才能更好地供血和供氧。”潘博士說。
除了運動,潘博士指出同樣重要的還有睡眠,尤其是深度睡眠。早年潘博士是研究AI的,後來轉行研究生命科學領域,“為什麼魚的記憶只有幾分鐘,因為它不睡覺,所以記不住東西。人在睡覺的時候,大腦其實在整理各種冗雜的資訊。”
而如今,很多孩子犧牲了睡眠在做題,這其實得不償失。“每天至少保持7-8個小時的睡眠,在臨睡前,把房間溫度調低一點,光線也要暗,這樣孩子會更容易睡著。”潘博士說。

圖源:pexels
Emily十三歲時,算是命運的某種轉折點。
那時,全家人因是否要送Emily去讀美高而糾結不已,一家人討論過很多次,“捨不得小棉襖這麼小就出國”,但女兒充滿幹勁,從選校到申請,十三歲的Emily都是自己親力親為。“她DIY申請了Top5的美高,最後三所在waitlist(等候名單)上,拿到了Lawrenceville和Stanford Online的錄取。”潘博士說。
世間所有的的愛都是以相聚為目的,但唯有父母的愛是為了分離。2020年的那個秋天,潘爸把女兒託舉向了遠方。

故事的B面:
“被拒後,我們在星巴克坐了10天”
頂尖美高,向來是牛娃學霸雲集。
Emily的學習天賦很快就在學校嶄露頭角,不僅成績拔得頭籌,她還是學校校報美術主編,學校火箭俱樂部主席,在校內參加了social justice的活動,用潘博士的話來講,“往往免費的活動才是最好的。”
另外,她還以第一作者的名義在劍橋大學出版的核心學術期刊發表了關於預測蛋白結構設計的學術論文;還參加了MIT舉辦的Woman’s Technology Program夏校,“這個夏校在Emily那一屆,在全美只錄了20個孩子,最後7個都去了MIT。”
成績、學術、領導力、運動、“科學狂”……這樣一個沒有短板的孩子,最後被哈佛等名校錄取,看上去似乎是一個順理成章的錄取故事。
但這只是故事的A面,故事的B面是Emily在早申時遭遇折戟,她被斯坦福大學拒絕了。潘爸說,收到斯坦福的拒信給了Emily不小的打擊。
“因為她知道自己的成績全年級排第一,怎麼就直接拒了,就連waitlist都沒有,她覺得很委屈。”潘博士回憶說。
後來,潘博士覆盤,今年被斯坦福拒絕的2000 多個孩子GPA都是滿分, 每所學校的偏愛的申請者都是不同的。

圖源:pixabay
被一所學校或幾所學校拒絕不應妄自菲薄,就像打網球一樣,開始失分是正常的,但千萬不要因為失分而反覆“內耗”,而是要想著下一步怎麼打球拿分,潘博士用打網球的隱喻來重燃女兒的鬥志。
與此同時,潘爸很快飛到女兒身邊,這是女兒的“至暗時刻”,也是女兒最需要陪伴的時刻,他需要在那個時刻出現。
直到現在,潘博士回憶起Emily那段為常規輪準備申請的階段,也歷歷在目。
那時,聖地亞哥還正值寒冬,每天父女倆裹著厚重的衣服在早上7點出門。他們在星巴克會待上一整天,每天喝3-4杯咖啡,午餐是三明治,到晚上7點回家時,街道上已是漆黑一片。
在白天的星巴克,潘爸和Emily各自一臺電腦,Emily為文書敲敲打打,潘爸處理自己的工作。“爸爸可以一直陪著你,你寫什麼都可以,但是你一定要把你最真實的一面展示出來。”潘爸這樣鼓勵女兒。
在那十多天的時間裡,Emily的小宇宙在燃燒。常規輪她申請了十幾所學校,平均每個學校要提交5-6篇小文書,“將近寫了100篇東西,每篇文章都很用心,會做大量research。”潘爸說。
星光不問趕路人。三月,美本常規輪放榜,Emily陸續收穫哈佛、普林斯頓、MIT的錄取,每一份offer都是重量級別的,但新的煩惱也隨即來臨。

艱難的抉擇
“哈佛女孩”,是一個足夠有誘惑力,又金光閃耀的標籤。
直到最後一天(4月30號),Emily還在哈佛和MIT之間猶豫不決,兩所學校都是好學校,她都喜歡。而在更早以前,Emily拒絕了普林斯頓,因為Emily的高中Lawrenceville就在普林斯頓附近,“對那邊的環境太熟悉了。”
最終,Emily還是放棄了哈佛,在做這個決定時,用Emily的話來講“心在痛”。作為MIT的校友,潘博士心底其實是偷偷寬慰。
從選校到申請,每一個環節,潘博士從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Emily,這也是潘博士一直遵循的育兒理念,做孩子的coach(導師),可以跟孩子交流、討論,但決定權永遠交還給孩子。即使從最開始潘博士個人更偏袒MIT,但是在女兒面前,他並不會展現出來。
Emily是謹慎的理工科女孩,在做最終決定前,她在MIT待了三天三夜,跟幾十個MIT的學生交談,這讓她感受到MIT的Vibe(氛圍)跟她更契合,大家都是因為喜歡科學、技術而聚集到了這裡。
而且MIT的本科生就可以進實驗做研究;本科生就可以成立自己的專案,不一定是研究生博士生帶本科生,MIT的本科生就可以帶碩士和博士生做實驗,這一點與其他大學都不一樣,也是吸引Emily的原因之一。
Emily申請的專業以生命科學為主,這既是Emily感興趣、擅長的,也是未來的藍海新興行業。在潘博士看來,過去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在接下來五十年、一百年將是生命科學的黃金時代。在一次峰會中,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也說過類似的話。“而且,生命科學對人類的貢獻也會非常大。”潘博士如是說。

每年的申請季,我們都會關注DIY的孩子。
去年,走入我們直播間的Nick,他透過DIY拿到包括牛津、賓大、加州理工等在內的多封錄取offer,其中牛津大學Nick還拿到了怡和獎學金(費用包含了牛津本碩的學費、生活費甚至機票費)。
Nick提到課外活動比拼的不是數量,
哪怕只做一個課外活動但做到極致,這是最珍貴的
。在Nick的Commmon App活動欄上,他沒有任何有關體育、音樂、藝術類的活動,但作為典型的理工男,他熱愛科研,可以在實驗室一天待13個小時,並樂此不疲。“只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情,會讓招生官感受到你的真摯與熱情。”Nick說。
另外一個包玉剛畢業生Anna去年申請了10所大學,沒有收到過一份拒信。Anna愛好廣泛,她打辯論、玩旱地冰球、喜歡烘焙……她會在文書裡寫自己打旱地冰球的經歷,“整個球隊只有她一個女孩”;寫自己如何惡作劇,在自己製作的麵包裡塞大蒜送給同學。Anna說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
還有今年同樣透過DIY被牛津、杜克、西北等錄取的Lily,在Common app上,Lily有一個活動是挑戰100天編頭髮不重樣。
我們在不厭其煩地被顧問告知,美國大學尋找的是有趣且真實的孩子。什麼是有趣與真實,Nick、Anna、Lily和Emily都是最好的例子。
潘博士告訴我們,Emily主文書的主題是“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雙手”;Emily喜歡拍雲,有一篇小文書寫的是自己如何拍雲。
包括在過去,我們聽到過太多學生分享,他們有的寫晉江網文,有的拍抖音段子,他們的想法在大人看來天真稚嫩,但這是最真實的他們,而真實才最具有打動人的細節與力量。
“真實”,這也是潘博士在直播時提及最多的詞彙。
潘博士作為MIT校友,他曾是MIT的校友面試官,“哪些孩子是包裝出來的,其實一眼就可以看出來。”
回溯13歲的Emily自己寫文書申請美高時,潘博士說,如果當時幫她請一個大牛顧問代筆,成年人怎麼可能寫出一個13歲孩子的視角。
“文書很重要,即使孩子寫得再差,也要讓他們自己寫,讓他們自己發聲。真實是最寶貴的東西,大家千萬不要把它扔掉了。”潘博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