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不進的美國“關係”社會,正在勸退一大批留美娃……

最近,高盛2024年實習生名單公佈,傳媒大亨默多克(Rupert Murdoch)和鄧文迪的兩個女兒將雙雙進入高盛實習。
要知道,高盛(Goldman Sachs)今年招聘的夏季分析師比2023年減少了200人,不到3000個職位收到31.5萬份申請。
錄取率僅為0.8%的實習招募中,不少人紛紛感嘆:高盛是因為什麼錄取這兩位專業背景毫不相關的實習生呢?是因為她們的父親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嗎?
“非常明顯,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運作,而我才剛剛開始發掘它。”
美國共和黨副總統競選人萬斯上了耶魯法學院才知道,高階崗位並不在公開市場上流通。
能上耶魯法學院的學生非富即貴,他們從來不會去市場上海投,而是透過已有的社交網路。
這個自稱來自“鐵鏽地帶”貧苦小鎮的“鄉巴佬”,前兩年還在市場海投簡歷,後面則搭上耶魯教授、同學和名校光環的順風車,不費吹灰之力,拿到了兩年前不敢想象的高薪工作。如今,更是利用其強大的人脈資源,打出了近乎完美的牌,成為川普欽定的競選搭檔。

經濟下行的預期之下,找實習越來越卷。找實習過程中,真的存在著一股“神秘力量”嗎?


近期,我們採訪到兩位在美本讀書的留學生,她們的暑期實習經歷,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實習中存在的“神秘力量”。
“已經很少透過海投找實習了”
中國社會中所說的關係一詞,「Guanxi」在美國同樣適用。
維基百科中關於「Guanxi」的條目中,這樣標註:
「Guanxi (Chinese: 關係) describes the basic dynamic in personalized networks of influence (which can be best described as the relationships individuals cultivate with other individuals) and is a central idea in Chinese society.」
前期找實習時,Grace一開始海投了非常多的美國公司,兩個走到最後環節的實習都很有特色。
“如果是線上提交的話,我就必須說我是不是個美國人。”沒有綠卡的Grace可能在鐵獅門(TISHMAN SPEYER)的第一關就被卡掉了。
得益於鐵獅門跟學校有一個經營的專案,Grace不用透過線上複雜的提交材料環節,就直接進入面試環節。
Grace的另一份實習也得益於內推。“去年實習時的直系上司給我寫了一封推薦信,把TA在美國四大工作的一位中國朋友推薦給我。”
“大多數同學找到實習,基本上需要networking”,在喬治城大學讀大一的Emily說道。
喬治城大學,坐落在美國的首都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學校不遠處就是美國國會大廈和白宮(離白宮僅僅兩英里)。
得益於“高大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政治與國際關係專業獨領風騷,因而該校被譽為培養政治家、外交家、國際商業領袖的搖籃。
這個暑假,透過內推的方式,政治學專業就讀的Emily進入到全球政經領域最頂尖的媒體線下實習。
法國社會學家布林迪厄曾將資本劃分為四種類型,其中有一個不難理解的資本,即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社會資本大致可以理解成俗稱的關係、人脈。你的親人、朋友、同學、老師、同事、同行、同階層等群體和你的關係,就是你的社會資本。這些社會資本可以實際或潛在地幫助你獲得經濟或地位上的發展。
為了教學生有效使用社會資本,Grace的學校還專門開設教學生如何更好networking的課,教他們去如何建立領英的賬號,如何去跟人交流,如何發郵件,發私信。
“今年發了幾百條私信吧,就是不停的在問。”採訪中,Grace和我說道。
即將結束實習的Emily談及明年的實習計劃,也興趣盎然地說道,明年要更早一些開始,利用學校的一些可以利用的資源,比如說,“去學校的career center做諮詢,可以去找找學校的校友,也可以去問自己的老師、教授。”
據Emily觀察,她的一些同專業的美國同學,甚至已經開始跟著參議員實習。“現在正是美國大選拉票的時候,他們算是近距離體驗了。"
依然逃脫不了的“多元化”
形形色色的實習機會、林林總總的各色同學,實習無非為今後求職CV積累本錢。
在讀學生的幸運之處在於,他們可以先透過實習逐漸瞭解真實世界裡的工作是怎麼一回事,也可以透過不同實習的切換去了解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進可攻退可守,“這是一個進行自我探索的機會”,採訪中,Grace說道。
透過實習去嘗試不同的工作,進而更明確自己的道路,找到自己最想做什麼。不過,經過這次實習,Grace倒是心裡更明晰了一件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說起來,Grace是很早就去美國讀書的那一批人,一路從美初讀到美高,再到美本。2020年紐約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在波士頓讀美高的她正好和朋友去紐約遊玩,困於疫情中,輾轉在美國的朋友家上線上網課。包括她現在學校學習的經濟學專業,也足以支援她拿到3年的OPT簽證。
圖源pixabay
“美國市場上,無論是找實習,還是找工作,都會碰到一個詞,即所謂diversity(多元化)”。
“同學中百分之八九十能找到實習的都是美國人”,據Grace觀察,中國人能拿到美國工作的其實很少。
在透過內推進入國內某網際網路大廠實習之前,Grace已經在美國海投了一圈簡歷。
“中國人這個池子實在是太龐大了“,你可以想象招聘中,美國人他們競爭的一波池子,國際學生在競爭另一波池子。
多元化,其實在美本申請中也是一個常見的現象。這也是美國大學為了平衡一個年級錄取者的種族比例,針對不同族裔設定了不同的錄取難度。
像之前鬧得轟轟烈烈的“哈佛錄取歧視案”,就是哈佛這樣的精英學校,希望為黑人、拉丁美裔降低大學錄取門檻,讓他們有同等機會跟亞裔群體進入同一所大學,但這一做法卻對亞裔群體造成反歧視。
美國頂尖文理學院漢密爾頓學院的招生副主任Monica Inzer表示,大學在錄取中強調多元化,是希望這些不同背景的學生,能為校園帶來更多有趣的視角和世界觀。
“找工作時也是如此。” 開放給國際生的工作名額是有限的。
招聘中,首先考慮他們當地人(美國本土學生),當他們把僅剩不多的實習機會給出去的時候,“我們就得跟其他的中國留學生、印度裔、韓國裔等同學一起競爭,我覺得這個猶如'地獄'模式。”
切換賽道,不少留學生們開始迴流
“學歷貶值,實習生找工作會越來越難。”
去年,Grace在國內某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實習的時候,“實習生中,不少清北復交的中國學生,國外的也是美國TOP20的,英國的學校都很少。”
圖源pexels
今年,在網際網路大廠實習的Grace,“幾乎見不到三十五歲往上的人了”,放眼望去,能看到的“幾乎都是小年輕,而且很多還是外包。”
“我會成為直接對接甲方的那個人”,而“甲方可能也不知道我是一個實習生,就把我當成一個正職去用。”
“實習生名額很少啊”,Emily也發現,今年招聘的實習生名額變少了。
“大家都很拼,不是拼實習,就在拼交換。”
在面對留下的不確定情況及高昂的時間成本下,Grace和她的同學已經開始把視野轉向了新加坡、中國香港等亞洲地區,“看看這些地方能不能留。”
據新加坡教育局以及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公佈的資料,2023年1月有約7.93萬名外國學生在新加坡求學,與2022年同期相比增長25%。
而據香港入境事務處赴港學生的簽證統計情況顯示,2021年內地生赴港入讀人數已達到37087人,同比2020年上漲19.16%。
不過談及回國就業,Grace反而沒那麼焦慮。據Grace觀察,很多願意留在美國的同學,可能都是國內二三四線城市,“他們可能覺得回家也沒有留下來的機會那麼多。”
而對北上廣深的留學生來說,“現在國內、國外差異沒有那麼大”,家庭的託底讓她有了選擇工作從容的勇氣。
關注、點贊、轉發,為更多父母帶去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