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全社會之力打造績優生的時代,到底培養出了怎樣的人?
來源 | 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文丨張楠
過年那兩天,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閒聊。
親戚家的小孩兒手指在螢幕上靈活地滑動,先是開啟微信,接著又切到DeepSeek。他動作很快,三兩下就把一段文字從DeepSeek複製出來,又貼上進微信對話方塊,點擊發送。

旁邊的大人打趣,“你就這麼糊弄人家小姑娘啊?”
“這怎麼能叫糊弄呢?”小男生抬起頭,露出一臉得意的笑容,“聊天嘛,就得情緒價值拉滿!”
隔天,把這樁趣事講給一個朋友聽。不料朋友笑得更歡,“你還說呢,我昨天發朋友圈,還是讓DeepSeek給寫的文案。”
說著,還開啟手機,“你看!它還提醒我,這裡要加表情符號,既親暱,又沒有那麼重的討好感。”
不瞭解不知道,一開啟社交媒體,才發現,DeepSeek已經儼然成了這代年輕人的“戀愛軍師”。
遇到喜歡的人,不知道該怎麼表達。DeepSeek 又能共情、又能給方案。

將血型、星座、生肖、MBTI等資料輸入,轉眼間,就能得到一份適配伴侶的畫像分析報告。

將理想伴侶的條件具體到性格特點、學識背景、興趣偏好,還能一鍵獲得“模擬伴侶”。

36度的嘴可以說出最冰冷的話,無情的演算法機器卻能輸出最動人的句子。DeepSeek在深度思考模式中表現出的超強共情能力,加上高情商的妥帖回答,讓這個上線至今尚未滿月的 AI 工具,迅速成為了時下年輕人最青睞的聊天物件。
年輕人把自己的戀愛睏惑和苦惱一股腦兒輸出給DeepSeek,而這個聊天機器人的回答,不僅帶點詩意,還意外地溫柔。於是,評論區紛紛表示被暖到:“是可以落淚的程度”、“情緒價值拉滿”、“沒有想到最懂我的竟然是AI”……

小紅書上網友曬出的DeepSeek回答
要不說科技造福人類呢,父母總覺著,戀愛是人生自帶的技能,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了。結果,那些在親密關係中的不安與困惑,非但沒有隨著長大而消失,反而越積越深。最終還是AI 默默承擔了一切。
刷了一整天DeepSeek戀愛求助貼,好笑、溫情之餘,外灘君心頭也有些錯雜,所以,不妨趁著情人節來好好聊一聊,戀愛這件小事。

當DeepSeek
教年輕人談起戀愛
為什麼年輕人會向 AI 請教戀愛建議?
從 DeepSeek 這個產品本身出發,可以找到許多合理的解讀:
首先是全天候的陪伴。AI不僅完全免費,而且7天24小時線上。現實生活中,即使是最親近的朋友也很難做到這一點。
其次是共情能力出眾。DeepSeek的深度思考功能,讓使用者能真切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共情。這種情感價值,在當下青少年的社交環境中尤為珍貴。
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堆演算法的集合,即使是面對那些看上去“很傻很天真”的問題,它也不會批評,不會情緒化,不會厭煩,而是透過精準分析對話內容,給出“最優解”…...
但抽身出來想,還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面對愛情這個玄之又玄的話題,怎麼演算法反而成了“最強軍師”?
有個專門研究青少年沉迷虛擬世界現象的心理諮詢師朋友一語道破:“不然,他們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爸媽不聊、學校不教,偶像劇又土又尬,方法沒有借鑑性不說,價值觀都不一定對得上。身邊的同學、朋友不一定懂得比自己多,還要承擔被議論的社交風險。除了悶頭自己悟,也只有跟 AI 傾訴靠譜些。

而且,最關鍵的是,DeepSeek的“理性腦”,恰恰對準了這代年輕人的戀愛觀:清醒、理智。
比如,開啟對話,它建議從童年記憶或共同興趣聊起,這其實出自於建立情感連線的心理學原理。末了,還會特別囑咐一句,別急著研究“戀愛話術”,“真正的吸引力,永遠始於你對自己的投資”。
具體策略上,它會分別從朋友圈、社團、甚至線上組團遊戲等各種具體的場景教學“開啟社交圈”的技巧,也不緊不慢地點撥:不要為了戀愛而戀愛,要活出“愛情不是必需品”的精彩。
所以,當70後、80後還沉醉於“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國,千秋萬載,就只一個阿朱”的浪漫誓言時,他們的孩子這一輩兒多半兩手一攤,白眼一翻,“拜拜就拜拜,下一個更乖”。
這種理性主義傾向的背後,是整個時代的底色。經濟下行、就業壓力、房價高企,讓年輕人不得不把風險控制放在首位。
有媽媽朋友感慨,原本以為學生時期的戀愛,還不用這麼現實。但是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這代年輕人,又怎麼可能對這些渾然不覺?
“沒有物質的愛情,只是一盤散沙,不用風吹,走兩步路就散了”、“人生的分水嶺是羊水”、“什麼鍋配什麼蓋兒”這些話,外灘君聽到最多的,恰恰是來自00後、05後的口中。
當然,這種計算不止關乎金錢。性格匹配度、三觀一致性、家庭背景的相容性,都被列入評估清單。有時候,如果一段關係“太麻煩了”,他們揮劍斬情絲的乾脆,真是上一輩人看了都忍不住驚歎的。

《來自星星的你》劇照
有趣的是,DeepSeek這樣的AI正好切中了這種心態。比起“下定決心”、“為愛付出”,它更強調,自我投資和社交圈拓展這樣的務實策略。
從“非你不可”到“你也不錯”,從“至死不渝”到“好聚好散”,愛情的定義和形式,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變。是不是浪漫的消退不好說,但對現在的孩子來說,絕對是一種新的生存之道。

這代孩子
戀愛無能
《三聯生活週刊》曾以“寂靜的一代”為題做過一篇專題報道。文中提到,10年前的大學生,對戀愛話題的感興趣程度是“一騎絕塵”的,而現在的大學生在問“我能不談戀愛嗎?”
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下,大學生不社交、不戀愛、不發言,直接進入“節能模式”。

《小歡喜》劇照
這種現象普遍到什麼程度呢?
2023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釋出的《2022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對近 8 萬名 15-26 歲大學生的調查。資料顯示,有27.61%的大學生處於戀愛狀態,有41.93%的大學生單身且不想脫單。
這如何不令人心驚呢?在荷爾蒙最旺盛的年紀,我們的下一代卻對戀愛興致寥寥,沉默、無慾。
但這一屆年輕人面臨的更深層問題,不僅是“不想談戀愛”,而是戀愛能力的整體性缺失。
這是戀愛意願的降低,並非外灘君說的“戀愛能力”的缺失。大白話講,“不想”和“不會”,是兩碼事兒。
當然,在談戀愛這件事上,“不想”很有可能直接導致“不會”——這又不是log函式、從句語法,管你喜不喜歡都得學會——但“不會”可能要比“不想”更糟糕。
正如蔡興蓉老師在《高三的大姑娘》一文中提出的觀點:“戀愛不是洪水猛獸,有一天我們會發現,不會戀愛才是洪水猛獸。”
前兩天跟幾個05後聊天。說到自己的戀愛,他們都興致缺缺,左一句“就那樣”,又一句“沒啥意思”,可一聊到追的戀綜和偶像劇cp,馬上就來勁兒了。
所以,這一代的孩子,左手刷著短影片裡的高甜劇情,右手滑著社交軟體的“心動推薦”,但真要心動,反而覺得好難。

《真愛至上》劇照
這令外灘君想起人類學家項飆老師提出的“附近的消失”理論。
人們越來越不關注生活周邊的人事物,反而更習慣以抽象的概念和原則理解世界。在我們和真正觸手可及的世界之間,樹立起了一個看不見的隔離帶,讓我們產生了“真空感”。
所以當和現在的孩子聊起戀愛,“氛圍感”、“情緒價值”,這些抽象的概念,他們都懂。但如何在一個活生生的人面前表達自己的喜歡,卻顯得手足無措。
也許有人不以為意:不會談戀愛而已,有什麼大不了的?
但如果,這不僅僅關乎談戀愛呢?
日本調查作者齋藤茂男,對於日本的學歷社會感到好奇。那個舉全社會之力打造績優生的時代,到底培養出了怎樣的人?
一位神經科醫生告訴他:冷漠的人。
大腦需要兩個系統配合才能正常運轉——負責學習和儲存知識的大腦皮質,以及掌管情感和慾望的大腦邊緣系統。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隻顧學習考試,其他什麼都不管,大腦皮質就會過度發達,反而抑制了邊緣系統的發展。這樣的人往往對快樂、憤怒、悲傷,甚至對他人的感受都變得遲鈍。

結果,巨嬰盛行,校園霸凌層出不窮,有主見、有想法的孩子越來越少。

戀愛這堂課
AI 教得好嗎?
《奇葩說》曾有一期探討“大學開設戀愛必修課,你支援嗎?”
雙方辯得有來有往,金句頻出。但時隔數年,最令外灘君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正方一個樸素的觀點:
戀愛是人生必修課。或施教於人,或受教於人,課程好壞,全憑遇見誰。
這正是為什麼,看到年輕人向 AI 尋求感情諮詢,外灘君並不想加以批判。在遇見那個具體的人之前,有一些參考答案,或許並不是壞事。
就算大家心裡都明白,愛,哪裡來的標準答案。但至少,在那個小小的對話方塊裡,戀愛可以是一個開放討論的話題,而不僅僅是一個需要規避的風險。
之前跟一位AI開發者聊到他開發的小聊天機器人。雖然 OpenAI 上調 API 費用讓運營成本變高,但他還是想繼續免費提供服務。原因有些暖心,他發現,很多使用者都是中小學生,這些孩子在生活中可能根本找不到合適的人探討某些話題,而聊天機器人成了他們的傾訴物件。
外灘君相信,科技本身是中立的,它無所謂善惡。但在情感訴求這件事上,還是忍不住想小小地提醒:無所不能的人工智慧,或許真的教不好孩子戀愛這堂課。

看看DeepSeek的AI伴侶對話,閱歷豐富的成年人都會覺得不自然。即便它表現得再剋制,也難以避免一個隱患,即對完美關係的期待。
在DeepSeek的對話方塊裡,沒有愛情小說裡的轟烈與波折,也沒有浪漫喜劇裡笑淚交織的小障礙,它交付的,是完美契合與永恆支援,使用者也常常為它的體貼與全能而著迷。
但正因如此,讓正在成長的孩子接觸這種理想到真空的“戀愛”,恐怕並不明智。
這種虛幻的完美不僅會影響青少年對真實感情的認知,更可能讓他們陷入對AI的情感依賴。而這種依賴的後果,往往比我們想象的更嚴重。
更何況,AI 並不是萬無一失的。在國外,青少年對 AI 產生依戀而釀成慘劇的案例已有多起。

2024年,一名 14 歲男孩在與人工智慧伴侶建立戀愛關係後自殺。圖為《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現象級暢銷書《人類簡史》、《未來簡史》的作者,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早已預言:透過掌握語言,AI甚至可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並利用這種親密感改變我們的觀點和世界觀。
幾年前,一提起孩子的感情問題,大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防範”。從“科學預防早戀”到“識別PUA”,我們好像總在教孩子如何設防,卻很少教他們如何去愛。
但現在看來,在這個被演算法和資料定義的時代,也許我們更該教會孩子真實的情感:如何與人建立連線,如何表達愛意,也如何優雅地承受別離。
真正的感情從來都不完美。它可能是放學路上偷偷遞來的一顆糖,是吵架後倔強的和好,是分手時的淚水,也是多年後偶遇時會心一笑。這些真實的溫度,是再精密的AI也無法計算出來的。
我們都希望孩子少走彎路。但在感情這件事上,或許那些磕磕絆絆本身就是成長。與其讓他們沉浸在AI編織的完美幻想裡,不如陪他們一起經歷那些慌亂、困惑,甚至是受傷。
畢竟,愛情這門課,最好的老師從來都不是標準答案,而是生活本身。
參考文獻:
(上下滑動瀏覽)
1.三聯生活週刊:不談戀愛不溝通不發言,這屆年輕人“寂靜”的大學生活,楊璐,2024年07月31日
2.北京青年報:最強婚戀軍師?年輕人用DeepSeek尋找“最佳伴侶”,王婧懿 ,2025年02月11日
3.真實故事計劃:戀愛腦處於大學生鄙視鏈的底端,王沐青,2024年11月14日
4.中青報:為什麼有些大學生不想“脫單”了?對近8萬名大學生的調查報告,傳遞了這些“戀愛訊號”,2023年04月14日
5.Forbes: Changing The Conversation: Is AI Better At Relationships Than We Are?Chris Westfall,Dec 18, 2024
6.The Conversation: AI dating is about data, not love: How to resist the tech takeover of romance,Treena Orchard, February 10, 2025
7.The Conversation: Teenagers turning to AI companions are redefining love as easy, unconditional and always there,Anna Mae Duane, February 12, 2025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