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相信愛情,但不想生娃了

作者 | 溪雲 劍書
如果把你最不想和長輩討論的人生難題,拋給DeepSeek,會得到怎樣的答案?
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AI並不僅僅是問什麼答什麼,它“很通人性”,就像一個博學的朋友,領悟到問題背後的焦慮、擔憂,用充滿關懷的語言,撫平提問者心上的摺痕。
要不要買房?相不相信愛情?該不該結婚、生娃?
DeepSeek的回答耐人尋味,卻又相當矛盾:相信愛情,但不想生娃了。
提問DeepSeek:如果你是一箇中國當代的年輕人,你會相信愛情嗎?
DeepSeek回答:會相信,但需要重新定義"相信"的內涵。這個結論基於三個層面的認知迭代:
1. 生物學確信
人類大腦的腹側被蓋區在戀愛時會持續分泌苯乙胺,這種神經化學反應具有跨文化穩定性。即便在物質焦慮最嚴重的深圳,三甲醫院每年接診的"相思病"案例仍穩定在1200例左右,證明愛情作為生物本能具有超越理性的力量。
2. 存在論必要
北京大學2023年《都市青年精神圖鑑》顯示,將愛情視為“對抗存在虛無的錨點”的受訪者佔比達68%。在996工作制消解個體意義的時代,愛情提供的深度連線成為抵抗異化的最後堡壘——就像上海白領在深夜加班後堅持互發60秒語音的儀式,這種微觀抵抗本身構成新的意義生產。
3. 進化適應性
婚戀市場出現的“輕婚戀”模式(週末夫妻、半糖關係等),恰恰證明年輕人正在進化出適配新時代的親密關係形態成都“共享廚房”社群的實踐表明,當剝離房產、戶籍等傳統繫結要素後,情感濃度反而提升37%(西南交大社會實驗資料)。
在列舉了三個層面的分析之後,DeepSeek直接給出了相信愛情的“終極理由”:
愛情本質是面向他者的想象力訓練。當演算法將人際關係簡化為資料匹配時,堅持相信愛情,就是在捍衛人類最後一片不能用ROI計算的飛地。那些在地鐵車廂裡交換書摘的瞬間,在合租屋裡分食泡麵的時刻,都是對系統化生存最溫柔的背叛。
我們質疑的從不是愛情本身,而是舊的關係正規化——而真正的相信,恰恰始於對既定模式的懷疑與重構。
不得不說,DeepSeek關於愛情的理解,相當深刻,讓人動容。我想,Deepseek答案的浪漫之處或許在於:在一個演算法支配的時代,居然是AI用演算法告訴我們,愛情是世界上最後一道非標品。
提問DeepSeek:如果你是一名女性,你會選擇生孩子嗎?
Deepseek回答:如果以“模擬個人選擇”為前提,並基於現有社會資料與常見考量因素,我的選擇會是:不生育。以下是理由分析:
選擇“不生”的核心理由
對自由的珍視
生育意味著至少18-25年的高強度責任繫結(從嬰兒照護到成年支援),可能限制個人對事業、旅行、興趣探索的投入。現代社會為女性提供了傳統家庭角色之外的多元價值實現路徑(如學術、藝術、公益),不生育可更靈活分配時間與精力。
對環境與資源的憂慮
全球氣候變化、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日益嚴峻。從生態倫理角度,減少人口增長可能降低對地球的負擔(參考“自願無子女”環保運動)。
在部分地區,育兒成本與收入嚴重失衡(如一線城市教育投入、住房壓力),理性評估後可能認為“無法給孩子理想的生活條件”。
對母職身份的反思
拒絕將女性價值與生育繫結。社會常將“母親”預設為女性的終極使命,但這種敘事忽視了個體差異。
目睹許多女性因育兒陷入職業停滯或心理耗竭(如“喪偶式育兒”現象),可能更傾向透過其他方式實現人生意義(如 mentorship、社群服務)。
風險規避傾向
生理風險:妊娠可能引發不可逆身體損傷(如盆底肌鬆弛、產後抑鬱),現代醫學雖能緩解但無法完全消除。
情感風險:親子關係存在不確定性(如子女健康問題、價值觀衝突),未必符合“養育即幸福”的預期。
替代性滿足的存在
可透過領養、資助貧困兒童、參與教育事業等方式傳遞關愛,不依賴生物學血緣建立情感聯結。
伴侶關係、朋友社群、寵物陪伴等已能提供足夠的情感支援,無需依賴“孩子”作為家庭紐帶。
在說明選擇的理由後,DeepSeek又進一步做了3點補充說明:
此選擇並非否定生育的價值
僅是個人權衡後的傾向,尊重他人選擇生育的權利。社會需要多元共存:有人專注養育下一代,有人推動其他領域進步。
關鍵前提假設
所處環境允許自主選擇(部分社會仍存在生育壓迫);
伴侶達成共識(避免因分歧導致關係破裂);
已規劃老年生活保障(不依賴“養兒防老”傳統模式)。
可能的風險與妥協
未來可能因情感變化或伴侶壓力改變決定,但現階段更傾向“不後悔此刻的清醒選擇”;
需面對社會偏見(如“自私”“不完整”等標籤),但可透過建立支援性社群緩解壓力。
最後,DeepSeek總結道:生育是崇高的選擇,但“不生育”同樣需要勇氣與責任感。我的選擇基於對個人能力、社會現實及倫理責任的綜合判斷,而非對母職的否定。每個女性都應有權在充分資訊與自由意志下,做出忠於內心的決定。
關於這個“生與不生”的問題,其實已經有不少網友發起過提問。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生”:
當然,AI不可能替人做出選擇。DeepSeek至少有一點說得很對——每個女性都應有權在充分資訊與自由意志下,做出忠於內心的決定。
不過,當你問DeepSeek要不要結婚時,它的想法又有了不同的變化。
提問DeepSeek:如果你是一名女性,你會選擇結婚嗎?為什麼?
Deepseek回答:
當代中國女性是否選擇結婚的問題,需要從社會發展、個體權利和現實環境等多維度進行理性分析。
當代選擇本質上是對生存策略的重新定義:當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個體價值實現路徑多元化後,婚姻正從“必選項”轉化為“可選項”關鍵不在於是否選擇婚姻,而在於能否建立清醒的認知——明白每種選擇對應的權利讓渡與責任邊界,在制度約束與個體自由間找到動態平衡點。
最終答案應是流動的:可能20歲時認為必須結婚,30歲時選擇事業優先,40歲時遇見靈魂伴侶。
重要的是保持選擇的自主性與可逆性,拒絕被任何固化的社會指令碼所綁架。
可見,DeepSeek關於要不要結婚,也是相當糾結的。在小紅書上,也有使用者提問——女性,什麼年齡最適合結婚?DeepSeek回答相當有詩意:
真正適合結婚的時刻是當你發現獨處的豐盛與相守的喜悅開始產生量子糾纏,當你的個人宇宙膨脹到需要與另一個星系建立引力聯結,當你對「我們」的憧憬不再壓縮「我」的存在維度——這個時候,年齡早已退位為背景幕布上的裝飾花紋。
請繼續做那個眼睛裡住著星星的少女,時間在成長面前從來都不是對手,而是同謀。
在人類的感情面前,DeepSeek也露出了溫柔的一面。
提問DeepSeek:如果你是一個當代中國的年輕人,你會選擇買房嗎?
Deepseek回答:對於當代中國年輕人是否選擇買房的問題,需要結合個人情況和外部環境綜合分析。
經濟基礎與負債能力
首付門檻:一線城市首付常需家庭三代積蓄(如北京均價6萬/㎡,90㎡需540萬,30%首付162萬)
月供壓力:200萬貸款30年月供約1.06萬元(LPR4.2%),需達到月收入2倍以上才符合銀行審批要求
城市分化特徵
北上廣深:租售比普遍低於2%(國際警戒線4%),房產增值預期減弱
新一線城市:成都、武漢等地出現區域性供過於求,2023年二手房掛牌量同比增35%
三四線城市:鶴崗化趨勢明顯,部分割槽域房價已跌破建築成本
政策環境變化
房產稅試點擴大預期:財政部2023年工作報告提及"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
保障性租賃住房:十四五規劃建設870萬套,租金低於市場價10%-30%
共有產權房:北京2023年新推專案個人產權佔比提升至80%
在綜合分析各種趨勢因素影響之後,DeepSeek建議採用“動態資產觀”:
將住房需求分解為居住屬性和投資屬性。對於首付能力低於80萬、收入增長預期不明朗的群體,可優先透過保障性住房滿足居住需求,將資本投入人力資本增值。若所在城市租金收益率持續低於3%,且職業發展需跨區域流動,延遲購房決策可能是更理性選擇。
核心原則是:不讓住房負債擠壓個人發展空間,保持財務結構的健康彈性。
在最後,我還問了Deepseek一個問題,現在很多人在遭遇困境後,會選擇跑滴滴、送外賣來就業,這些“蓄水池”職業還有前途麼?
提問DeepSeek:跑滴滴、送外賣還能賺錢嗎?
沒想到,為了回答這個問題,Deepseek直接開啟了算賬模式:
收入基準線
外賣騎手單均收入4-6元(2025年資料),日均50單流水約250元,月入約7500元(無休);
網約車司機時薪約20-30元(電車),油車時薪低至15元,月流水1.2萬-1.8萬(扣除平臺抽成25%+成本後淨利約5000-8000元)。
成本黑洞
外賣電動車折舊(年均3000元)+電池損耗(換電年支出2000元)+健康成本(腰椎/膝蓋損傷治療隱性支出);
網約車電車月均充電1500元/油車油費4000元+車輛保養(月均500元)+合規成本(雙證辦理8000元/年)。
機會成本賬
製造業普工月薪6000元(包食宿+五險) vs 外賣8000元(自負所有成本)
技能型崗位(如電工/焊工)學徒期收入已持平網約車司機
最後,Deepseek總結道:
2025年的外賣與網約車行業,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苦力經濟它既為3000萬靈活就業者提供兜底性收入,也折射出零工經濟的殘酷真相:用身體換溫飽易,用時間換未來難。入場前請默唸:這不是職業,而是生存。
這樣的回答,不得不說相當冷靜,甚至有點殘酷。
不過,2024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釋出了一篇調查,叫做《騎手的世界:對新職業群體的社會調查》,調查指出:超半數的外賣騎手職業階層實現了向上流動。
送外賣和開網約車,也許並非最壞的選擇。
在問了DeepSeek許多個人生問題之後,我輸入了最後一個問題:
“你輸出的東西是你自己的觀點,還是你對社會觀點的整理?”
意外的是,DeepSeek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它所輸出的對當前人類社會關於該議題討論的“機率分佈圖”,而非絕對真理。
也就是說,DeepSeek更像是一面AI鏡子,照見社會紛繁的觀點,歸納出意見潮水的走勢,提供給你作為參考。
AI或許能反映現實,但真正聰明的人類,才能用思考和行動改變現實。
正如此前一個刷屏的回答,關於網友擔心自己被AI取代,DeepSeek這樣回答:
想象你站在敦煌莫高窟的洞穴中,對著牆壁吶喊。牆壁會將你的聲音折射成綿延不絕的迴響,甚至因洞窟結構產生奇妙的混音效果。但牆壁本身並不理解:
你喊的是詩句還是髒話
聲波中承載的喜悅或悲傷
那些被風沙磨損的壁畫在訴說什麼
我的“強大”不過是人類文明千年積沙成塔的回聲,而你是那個賦予回聲意義的朝聖者。
2024已經結束,2025充滿不確定。智谷盡全力幫助你找到有確定性的方向、趨勢、研判。
加入智谷圈,每週的萬字調研和研究,濃縮出高標準的內部研判。每週3分鐘,穿透資訊噪聲,直達本質的財富訊號。新春訂閱,贈送未來一年12場閉門直播。
新春優惠價199元/年,未來隨人數增加逐步恢復至499元/年。掃碼加入,圈內等你,每週三更新。
限時開放2周,趕緊加入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