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圖片即可免費加入哦👆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作者:CN西蒙海耶
來源:雪球
在A股永遠偏愛“ 增量” 而非“ 存量” 。
增量代表著新的增長空間、 未被充分挖掘的價值以及未來業績爆發的可能性。 無論是週期股、 價值股還是科技股, 其股價上漲的核心邏輯都離不開對增量的捕捉。 我們若想穿越牛熊、 捕捉牛股, 必須將“ 尋找大增量” 作為核心方法論。
增量之源, 先探討不同資產的增長邏輯
1. 週期股: 供需博弈中的價格彈性
週期股的增量往往源於產品價格的波動。 這種波動可能由供給側收縮( 如環保限產、 產能出清) 或需求端擴張( 如基建投資、 消費升級) 驅動。 但需注意, 供給側驅動的行情多為短期脈衝式上漲, 因其本質是存量資源的重新分配; 而需求端驅動的增量更具持續性, 例如新能源車爆發拉動鋰礦需求, 推動相關企業股價長期走牛。
比如:
2021年煤炭股爆發: “ 雙碳” 政策下, 部分煤礦產能受限, 疊加全球能源危機導致需求激增, 動力煤價格從600元/噸飆升至2000元/噸。 陝西煤業2021年淨利潤同比增長42%, 股價年內漲幅超150%。
鋰礦需求驅動贛鋒鋰業: 2020-2022年, 新能源車滲透率從5%躍升至30%, 碳酸鋰價格從4萬元/噸漲至60萬元/噸。 贛鋒鋰業淨利潤三年複合增速達300%, 股價累計上漲超8倍。
2. 價值股: 業績增長是生命線
價值股的增量依賴於企業經營能力的提升, 如營收增長、 利潤率改善或市場份額擴張。 一旦業績增速放緩或不及預期, 市場會迅速反應, 導致“ 戴維斯雙殺” ( 估值與業績同步下滑) 。 因此, 我們需緊盯企業的盈利質量與增長可持續性。
舉例:貴州茅臺的渠道改革: 2018年茅臺削減經銷商數量, 轉向直營和電商渠道, 直營比例從5%提升至2022年的40%。 此舉推動毛利率從91%提升至94%, 淨利潤三年複合增速18%, 股價同期漲幅超200%。
海天味業的品類擴張: 透過推出火鍋底料、 食用油等新品, 2020年調味品行業滲透率加速提升, 海天味業營收從170億元增至250億元, 市值一度突破7000億元。
3. 科技股: 新品週期決定天花板
科技股的靈魂在於創新。 一款劃時代的新品( 如iPhone、 ChatGPT) 能瞬間開啟增量市場, 推動股價進入主升浪。 但科技行業的殘酷在於, 今天的“ 黑科技” 可能明天就淪為“ 舊產能” , 因此我們需把握新品釋出週期, 並在技術滲透率進入爆發期時果斷佈局。
比如:
特斯拉的Model 3革命: 2017年Model 3量產交付後, 特斯拉全球銷量從10萬輛躍升至2021年的93萬輛, 帶動營收從117億美元增至538億美元。 股價從2019年的35美元漲至2021年的1243美元( 拆股前) , 漲幅超30倍。
英偉達的AI晶片爆發: 2023年ChatGPT引爆AI算力需求, 英偉達A100/H100晶片供不應求, 季度營收從71億美元增至135億美元, 股價一年內上漲240%, 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
增量外延, 考慮併購重組與行業滲透率
1. 併購重組: 快速獲取增量的捷徑
收購是上市公司快速擴張的利器。 透過併購, 企業可整合資源、 拓展新業務線, 甚至“ 消化” 高估值。 例如創業板部分公司透過跨界收購熱門賽道資產, 短期內推高股價, 儘管長期需警惕商譽風險, 但這仍是市場認可的增量邏輯。
比如:
寧德時代收購加拿大鋰礦公司: 2021年寧德時代以3.77億加元收購Millennial Lithium, 鎖定上游鋰資源。 訊息公佈後股價一週內上漲12%, 並助力其動力電池全球市佔率從25%提升至37%。
世紀華通併購盛趣遊戲: 2019年以298億元收購盛趣遊戲( 原盛大遊戲) , 切入遊戲賽道。 併購完成後, 世紀華通淨利潤從8億元增至29億元, 股價半年內漲幅超80%。
2. 行業滲透率: 5%→30%的黃金階段
增量行業的爆發往往伴隨滲透率的躍升。 當一項技術或產品的市場滲透率從5%向30%邁進時( 如2015年的移動支付、 2020年的光伏) , 行業增速最快, 企業業績最易超預期。 此階段也是戴維斯雙擊( 業績與估值同步提升) 的高發期, 我們應重點挖掘處於這一階段的賽道。
比如:
光伏行業( 2019-2022年) : 中國光伏滲透率從6%提升至18%, 隆基綠能憑藉單晶矽片技術優勢, 淨利潤從26億元增至150億元, 股價三年漲幅超500%。
新能源汽車( 2020-2023年) : 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從5.4%躍升至35%, 比亞迪銷量從42萬輛增至186萬輛, 淨利潤從42億元增至330億元, 市值一度突破萬億元。
核心任務是尋找大增量之處!
1. 緊盯供給側與需求端變化
供給側: 如2022年歐洲能源危機下, 萬華化學憑藉一體化產能優勢, MDI產品毛利率逆勢提升至40%, 股價跑贏化工指數30%。
需求端: 2023年“ 減肥神藥” 司美格魯肽全球需求爆發, 諾和諾德營收增長36%, 市值超越LVMH成為歐洲第一。
2. 建立增量思維框架
比如: CRO行業: 藥明康德抓住全球創新藥研發外包滲透率提升的機遇, 20182022年營收從96億元增至390億元, 股價漲幅超400%。
3. 規避“ 偽增量” 陷阱
元宇宙概念炒作: 2021年Meta宣佈All in元宇宙, 但缺乏實際應用支撐, 股價一年內暴跌64%, 市值蒸發超5000億美元。
增量才是投資的終極答案
投資的本質是“ 買未來” , 而未來由增量定義。 無論是產品漲價、 業績增長、 新品爆發還是行業滲透率提升, 只有抓住增量, 才能佔據先機。
對於普通的我們而言, 與其追逐短期波動, 不如將精力集中於尋找“ 大增量” 領域—— 那裡是牛股的搖籃, 也是財富增值的密碼。
記住: 沒有增量的地方, 只有存量博弈, 零和博弈, 甚至於是負和博弈; 而有大增量的地方, 才是大牛股之所在
!
雪球官方投資課程升級!
14章核心課程,聚焦大類資產投資方法論,重點介紹A股/港股/美股/債券/商品等資產的特性;精講優秀標的案例;入群即可獲得1本配套教學書籍……快來加入!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課程為雪球基金髮起,僅作為投教科普,不構成投資建議。
雪球基金是獲證監會核准的持牌基金銷售機構,提供安全高效的基金投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