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行,專治每一個嘴硬的韓國人

今天是休假結束回國的小奇。
我算發現了,每次出國遊,都是和歪果仁的一次戰略換家。
元旦跨年夜當晚,前後左右都是熟悉的中文,恍惚間以為還在國內。
歪果仁呢,都死哪去了?
君不見,三亞到處都是俄羅斯人。
重慶到處都是泰國人。
上海到處都是韓國人。
話說自從11月我國宣佈韓國來華若不超過15天,即可免簽入境後。
韓國人就流行起了“週五下班去上海”。
一到週末,上海的大街小巷隨隨便便都能偶遇一群鍋蓋頭男子。
還有精緻水光肌的小姐姐,咔嚓咔嚓拍個不停。
你別說,你還真別說,不愧是人均時尚博主。
能把街邊的老頭樂拍出雜誌大片的感覺。
更別說之前被韓國網紅帶火的很久以前羊肉串。
韓國人含量比濟州島上還要滿。
當然,上海這個距離,對韓國人來說只能算是赴華旅遊的新手村。
守舊的人,還在按照傳統路線飛向張家界。
而真正的勇士,已經開始挑戰泰山了。
這位博主看到中國人爬泰山的影片,輕則發抖腿軟,重則直接擔架泰山,不禁發出感嘆:
“這些人體質也太差了吧。”
他故意下午到的泰山,想看有沒有人被抬下來,結果失望了。
只是他很奇怪,為什麼人手一根登山杖,這麼弱的嗎?
儘管心裡有點打鼓,但他依舊沒有買登山杖。
四面八方闖蕩多年,他有著充足的登山和挨宰經驗。
他怕山上的水太貴,在山下,他就帶足裝備和補給,功能飲料和礦泉水一應俱全。
剛登了一會,他看到果然水果和飲料都加價不少,沾沾自喜。
隨後這份喜悅就被單肩包帶來的重量取代了。
原本輕飄飄的幾瓶水,隨著他體力的消耗,成了千鈞重擔。
更可怕的是,他走了老半天,居然還沒到門口???
不過即使全身都在打顫,但他的嘴還是挺硬,認為自己狀態不好是因為沒有登山杖。
本來他都打算和現實妥協,斥巨資買一根登山杖。
誰知道,垃圾桶裡有驚喜。
幾個小時後,即將到達山頂時,他的身體開始出現不適。
長時間的攀登讓他的體力幾乎耗盡,雙腿如同灌鉛般沉重。
幸好,拼盡最後一口氣,他沒有成為那個被擔架抬下來的人。
只是當他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下山的纜車時,他發現。
纜車五點多就關門了。
此時,漫漫的下山之路才是最大的考驗。
一路下行,他感嘆居然有這麼多為觀賞日出而選擇夜間上山的旅人。
終於,他趕上了最後一班下山大巴。
他說很累,但自己收穫到了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果然,泰山專治每一個嘴硬的人。
不過…這位大哥論體力,大概也就是比普通人強但有限的大叔。
如果換一個專業的來呢?
一位來自韓國的專業騎行博主,就計劃從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出發,一路騎到終點羅馬。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第一步,先把自己花大錢買下的腳踏車從首爾空運到西安。他還加了價,生怕把車弄壞了。
看著博主終於在西安咸陽機場把車組裝完畢,眼尖的中國網友一眼認出——
這輛車就是地地道道中國牌子。
當然,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插曲。
哥們可是曾經3天就騎行完韓國的大猛人,一天能前進幾十公里。
他嫌棄韓國只有“巴掌大”,不足以滿足他旺盛的體力。
這次他滿足了。
整整五天過去了,他還沒有騎出咸陽。
按現在的速度,他大概過年時剛剛能騎出陝西。
他終於想起來,光是陝西省就有兩個韓國那麼大。
兩個大巴掌,把他扇得不知道南北。
其實他之前騎行速度比這次快不少。
但無奈,一路上實在太好吃了。
再不往前騎,就要一天胖三斤了。
本來他想延續之前在韓國和非洲一路騎行一路野營的傳統。
馬上被大西北半夜零下的溫度教做了人。
收穫了一點用得上的生存智慧。
這一路,他見了許多如畫一般的風景,許多友善的人,他在影片裡對韓國同胞說:
只是過幾天,又出了點小插曲……
他的腳踏車不見了。
評論區懷疑他是故意的。
很神奇,這類歪果仁特別是韓國博主的中國行影片,最開始的評論區都充滿著嘲諷和優越感。
比如什麼“韓國人又被打臉了”“棒子真沒見過世面”。
可當大家繼續看到他們的旅程時,卻又不自覺地關心起他們來。
也許是原來大家看他們,僅有一個“韓國人”的標籤。
可看久了,也覺得他們是身邊的一個朋友。
距離產生美,但同時,距離也會滋生偏見甚至仇恨。
消弭偏見,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面對面地交流。
天南海北相聚一起,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是優缺點並存的普通人,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人為塑造的邊界將被消解。
我見過不止一次,遊戲吹牛群裡的群友互相劍拔弩張,可大家一到線下聚會都和和氣氣,線上吵吵鬧鬧的兩個仇敵,一頓大酒之後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願我們能夠一起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


來呀 一起搞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