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你還願意提起這個詞嗎?

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783 篇文章
題圖:文中插圖來自 Pixabay
作者:李學,Sofia,南加州高校聯盟文學社主席、美國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會員。原國內上市公司高管、南加州大學 MBA、桃李獎學金創始人。作者公眾號:加州學姐。
史鐵生的小說《命若琴絃》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盲人琴師,拿著師傅生前傳給他的一個藥方,只要彈斷 1000 根琴絃,就可以去抓藥,從此獲得光明。
琴師不辭辛勞,揹著一把三絃琴,領著盲人徒弟翻山越嶺,說書為生。每彈斷一根琴絃,他都認真收好。為了顯示誠心,他沒有欺瞞,也沒有故意用力彈斷琴絃。
等他到了七十歲,終於彈斷了一千根琴絃。他滿懷希望地拿著那張藏在琴盒裡的藥方去抓藥。藥房的人告訴他,藥方只是一張白紙!那一刻,他感覺被欺騙了,多年的夢想瞬間破滅,所有的努力化為泡影,於是懊惱,悔恨,絕望……
無事可幹的他,又開始懷戀起過去幾十年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麼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絃扯緊。他想起師父臨終時的情景。師父把那張自己沒用上的藥方封進他的琴槽,對他說:“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不錯,那意思就是說:目的本來沒有。不錯,他的一輩子都被那虛設的目的拉緊,於是生活中叮叮噹噹才有了生氣。重要的是從那繃緊的過程中得到歡樂。
他重新出發,在莽莽蒼蒼的大山中找到了因愛情受挫、深陷絕望的盲人小徒弟。他告訴徒弟:我記錯了,1000 根不夠,要彈斷 1200 根才行。
你看,這就是夢想的力量。即便最後夢想沒有實現,但是追逐夢想的過程,也因心懷夢想而變得不同。那些曾經艱難的日子,有了夢想的照耀,雖然辛苦,卻並不痛苦絕望。
寫出《命若琴絃》的作家史鐵生,命運又何嘗不是如此。20 歲的青春年華,突然遭遇癱瘓,要靠什麼支撐才能活下去呢。並沒有神奇的藥方,也沒有虛設的目的,更沒人向他承諾,只要開始寫作,日後便能成名。
史鐵生曾說,寫作就是要為生存找一個至一萬個精神上的理由。我想,他在乎的是“找”,而不在乎是否找得到或找到的是什麼。就像在愛、在恨、在悲傷、在歡樂一樣,追求理想的過程,重點在於“追求”,而不在於理想是什麼,以及是否實現了。 
01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回到今天的主題:理想。人還是要有理想的,就算沒實現也沒關係。不要因為理想可能實現不了,就不再懷有理想,不再對生活抱有期待。
理想是一種信念,是對自己、對時間、對生活的相信。理想不是要比周圍人強,不是要出人頭地,不是把自己放在與他人比較的金字塔上,而是要按照自己內心所想去生活,去做內心想做的事,不害怕失敗,不害怕冷言冷語。
放棄追求理想的人,通常會有一種看破世事的淡薄,但也可能是偽裝成了更好的自己,讓自己看起來更好看,更明智,其實內心深藏的是別的東西,也許是怕被人笑話,所以不敢嘗試,不敢為理想下注。
如果你的理想是獲得某種成功,那的確是個未知數。倘若你的理想是獲得成長,那麼只要向前一步,就是成長,試錯、失敗也是成長。在成功的這個維度上,永遠有人比你更成功,而在成長這個向度上,個人覺醒是唯一的標尺,人永遠可以比昨天的自己更明智一些。
人生是關於可能性的藝術。無論任何年齡,人還是要大膽地去做自己的選擇。體會人間疾苦,哪怕一事無成,也比畏頭畏尾什麼都不做要強。保持旺盛的人生想象,也許最後失敗了,但是你試過了。就像袁長庚在跟項彪對話時說的:人是需要被浪費和被投入的,人需要燒過一遍,甚至損耗一遍之後,才能夠對自己有所確認。通常人是在義無反顧地把自己投入到一件事情和一個人身上之後,才會忽然意識到——那個階段,‘我活得特別像我’。
02
構建理想的環境
理想的實現離不開環境和人。人要懂得選擇和建立能夠成全理想的生活環境。中國人崇尚吃苦精神,有時做得過頭了,沒苦也要硬吃。生命有限,不要非在艱苦的環境裡死磕到底。尋找那些可以孕育理想的環境,比如良好的社群,志同道合的夥伴,能夠指引你實現夢想的導師。同時要遠離消耗自己能量的人,或者阻礙自己進步的事。不要凝視深淵,深淵也會凝視你。
尊重自己,尊重人性,尊重現實,根據自己的稟賦和條件,創造最適合自己的生活。不干預別人的生活,也不被別人干預。保持恰當的邊界感,在別人求助時給出關心和愛。遇到困難和疑惑時,勇敢求助。不要免費給人建議。對於不請自來的建議,也要非常謹慎。當你不去幹預別人的生活,不去評判別人的生活方式時,你也為自己掙得了某種自由。允許自己做自己,才能允許別人做別人。
外在世界無法掌控,人要為自己構建一個內心的花園,成為那裡唯一的主宰。對待生命,要敏感,關注一草一木,一片流雲,一片樹葉,關注身體,關注呼吸,要以全面開啟的狀態去觀察和感受生命。在社交場合,卻要培養一種無動於衷的能力。聽到什麼,看到什麼,不要立刻反應,要遲鈍一些,尤其那些跟自己有關的事情,拉開一些距離去看,或者把自己想象成別人,不要入戲太深。
03
保持清醒和獨立
人生唯一重要的事就是認識自己。不斷追逐理想,不斷試錯的過程,就是認識自己的過程。瞭解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什麼是符合自己價值觀的選擇……這些答案不是頭腦中,也不能只靠思考獲得,而要在與現實的不斷碰撞中,激發出來的內心感受。
人都是在不斷地遭受價值觀衝擊中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見解,一些定力,不再輕易相信任何人的說教,哪怕是比我們有見解、有學識的人。保持清醒和獨立,這份獨立,自我,自信的狀態,並不是依靠外物(比如,財富,人脈,權力等等)產生的,不會因為獲得或失去這些外物而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
人要有自己穩定的核心,不懼外界評判。要去對抗人多勢眾,堅信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要擁有被討厭、被誤解甚至被遺忘的勇氣。面對困難不沮喪;面對刺激不暴怒;面對差評不急躁;面對冤枉不衝動;面對危險不退縮。時刻都能回到內心中正的位置,明確自己獨特的價值,知道在這個世界擁有自己的位置和自己的節奏。即便我們不能完全放下別人的目光,至少可以選擇在乎誰的目光。
不輕易說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不代表沒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或者害怕保有任何看法。只是不需要跟別人炫耀你的價值觀,但是你內心清楚,你是你自己,與任何人不同。要做一棵樹,一朵花,而不要做一根牆頭的草,你的所有變化,不能是從依靠一堵牆換到另一堵牆。
04
為理想邁出一小步
在追逐理想的路途中,如果我們的問題是:現實這麼難,我能怎麼辦?當我們問出這樣的問題,十有八九,我們就真的沒辦法。更好的問題是,我想去哪裡?我在做什麼?我在做的事能不能幫助我到那裡?如果不能該怎麼辦?
迷茫也是找尋理想必經的階段。當人生目標特別明確的時候,祝賀你。當你缺乏目標的時候,你會不知所措,會迷茫,彷彿被放逐在自由的荒原,沒有身份,沒有群體,這時你不得不去探索,東看看,西看看,反而發現了很多以前看不到的東西。
理想不是空想,不來自於頭腦,而來自於內心。想法隨時在變,甚至前後矛盾。學會聽從內心的召喚,要讓一些跟理想相關的事情在生活中真實地發生,為理想邁出最小的一步,去嘗試,去試錯,去前進。去解決現實的難題,而不是想象中的難題。不要試圖解決所有問題,集中精力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其他的問題也許就迎刃而解了,或者即便沒有解決,但是你可能也不在乎它們了。
人無法逃離社會關係。追逐理想的過程,難免會想到周圍的人的評價和打量——做成了別人如何誇獎我,失敗了別人怎麼嘲笑我。如果總想著別人的看法,那很可能這事做不成,或者即便做成了,你也未必真的開心,因為你實現的是別人心目中的“你的理想”。
人生就像一把三絃琴,理想就像繃緊的琴絃,沒有理想的人生就像一把琴絃鬆掉的琴,再怎麼用力也無法彈出任何動聽的音樂。
–  END  –
推薦閱讀

你從小認識的美人兒,後來過得怎麼樣?

20年前,我拿著一張法律系的畢業證,誤打誤撞進入公關行業……

工作10年,仍在基層,“理想主義者”如何面對“殘酷”的現實?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