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民樂老師跨界做主播,穿漢服玩搖滾,評論區成大型蹦迪現場

這是《自拍》第454個口述故事
90後女孩褚琪桂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大三絃的代表性傳承人。
三絃是一種冷門的樂器,褚琪桂梓在音樂學院民樂系時,一個班80多個人,只有3個人演奏三絃。後來她大學畢業,開了一家國藝培訓機構,成為了三絃演奏老師,真正面對市場以後,才發現知道這種樂器的人實在太少,隔壁的鋼琴、古箏班一個暑假能教幾十個學生,而學習三絃的學生,常常只有一兩個。
褚琪桂梓意識到,傳承一項演奏技藝,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她得先讓人們聽到、看到,再談喜歡、再談想學習這種樂器。
於是她開通了自己的抖音賬號@桂梓三絃&中阮,開始慢慢摸索自己作為一個主播的風格。在抖音上,她的演奏別具一格,她使用的是最傳統的民族樂器,穿的也是古色古香的漢服,卻戴著墨鏡和耳機,彈著富有節奏感、最燃最燥的熱門歌曲。評論區通常是大型“蹦迪”現場,網友們發來各種二次元人物或小動物的動圖表情包,調侃“禮崩樂壞”“你要是穿越了,不得了”,短影片和直播的觀看量越來越高。
褚琪桂梓知道,這都是大家善意的調侃,而她早已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將三絃帶到了更多人眼前,讓大家聽到、看到。
7歲開始學藝,常常把自己彈哭
我叫褚琪桂梓,90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大三絃的代表性傳承人。我在抖音上傳了很多演奏三絃的短影片,影片裡的我穿漢服、戴墨鏡,在不同城市的地標性建築,演奏時下熱門的歌曲。
評論區很多網友調侃,“禮崩樂壞,明日上朝我必參你一本”“老祖宗:算了,好歹傳下來了”,還有人說“你要是穿越了,不得了”。網友們還愛在評論區鬥圖,我的評論區都是貓貓擺頭、二次元角色蹦迪的動圖,我還偷偷存了不少。現在我最火的影片,播放量有1.8億,點贊量已經快到500萬了。
我知道,這都是大家對我的支援,也是對非遺樂器演奏的支援。
我帶著三絃登上了芒果音樂節的舞臺。
學樂器的事,要從我小學一年級開始說起,那年我7歲,學校裡組織了一場音樂會,讓小朋友們從中挑選自己喜歡的樂器。我一下子挑中了一種叫“阮”的民族樂器,聽了它的聲音,我就覺得特別喜歡。所以我最開始學習的樂器其實是阮。
後來我上了初中,學校裡的熱風民樂團想拓展三絃的聲部,我又特別想加入這個民樂團。很幸運的是,當初教我的音樂老師,是天津音樂學院中阮和三絃兩個專業的教授,劉慧老師,所以家裡人就陪我一起去跟老師說了這件事。一開始,老師不是很支援我學三絃,因為這個樂器比較難,我當時還是一個業餘愛好者,不是音樂學院的附小或附中的學生,老師怕我練琴時間少,學不下來。但後來在我和家裡人的堅持下,老師也同意了,說我們學著試試看,於是我才踏入學習三絃的道路。
長大以後,我帶著兒時選擇的樂器到中央電視臺演奏。
那個時候我週末學樂器,每週就去上一節課,但每天都得練琴。三絃確實是一種難度挺大的樂器,很多樂器都會有品絲,彈起來就會相對簡單一點,但三絃是無品的樂器,外加每根手指都要單獨去演奏,這對初學者的難度還是挺大的,我的指尖、指肚上一直有繭子。
我學樂器的時候,經常會把自己急哭。我小時候上課,老師給我打拍子,那時候我才一二年級,老師打拍子嚇我一跳,我就嚇哭了。但老師才不管你,哭就哭唄,然後我就一邊哭一邊彈。現在回想有點像短影片裡那種小孩,一邊哭一邊寫作業的那種。
有時候我在家練一些片段,反覆地彈,但怎麼彈都彈不出來老師所要求的樣子,也會著急哭了。我們家一般是媽媽陪我練琴,她就問我怎麼了?我就說彈不好,彈不下來,不能像老師那樣。她就勸我,你還是學生,需要靜下心來。練習的過程,欲速則不達,不要著急。
那時候的我肯定想不到,長大以後會作為三絃的非遺傳承人去演奏三絃。
但其實練到後面,可能因為我之前有學阮的基礎,樂感也還可以,我讀高中的時候,老師就問我,要不要往音樂的道路上發展?
高二這一年,我就開始準備專業考試,學習音樂的理論、聽音、試唱等等,那一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學習各種音樂理論和練琴的過程中度過。像我們彈三絃的話,因為要用指尖的肉摁在琴絃上,所以那時候我指甲上面會有一個小凹槽。
2011年,我以專業第一名考到了天津音樂學院,大一那一年還得到了一個“優秀大學生”的稱號,可以給全校師生彙報演出,那是我人生中第一個正式的舞臺,用三絃演奏《話今昔》,我們的班主任給我鋼琴伴奏。那次演出我超級緊張,因為下面全是老師、同學,大家都在看我彈得怎麼樣。一首曲子彈完,就像給我的演藝生涯拉開了帷幕,我真正踏上了三絃演奏的道路。
大學時候,我參加考試時演奏三絃的照片。 
成為非遺傳承人
像我們學音樂的,要麼是做演員或者加入樂團,要麼是教人樂器。我走的是第二條路,大學畢業以後,我辦了一所藝術培訓學校,專門做樂器類的培訓工作。
我當時設想的是,可以讓更多的小朋友認識到這種樂器,教他們阮和三絃,但真正做了這個行業,發現學生很少。學阮的同學可能相對還多一點,因為它好上手,大家多少也知道一點,但學三絃的同學真的很少很少。
當時我的樂器培訓學校裡面,不止做阮和三絃這兩個科目,也會找其他科目的老師來,開設不同的樂器專業,那對比就很慘烈了。
像古箏、鋼琴、琵琶這樣認知度比較高的培訓,每個班基本能有20多個在學的孩子,但阮和三絃基本就是一兩個,最慘的時候甚至招不到學生。那段時間,我沒有課可上,就幫助別的專業老師去招一些學生,畢竟得生存下來,才能考慮其他的事情。但我心裡會意識到說,得做點什麼讓更多人瞭解這些民族樂器。
我在藝術培訓學校給小朋友們表演三絃。
我在天津音樂學院讀書的時候,就聽古琴專業的同學說,他們的老師是非遺傳承人,還會參加很多非遺的活動,讓更多人瞭解古琴。我心裡就記下了這件事情。
古琴確實是我們的傳統民族樂器,琴棋書畫的“琴”,說的就是古琴,而它當時也是有點冷門的樂器,學的同學也不多。我覺得三絃其實也是很類似的一種樂器,它流傳於文人墨客中,也流傳在廣大的人們群眾當中。全國各地都有不同性質的三絃用於不同的曲種、劇種當中。音色十分特別,但因為它的難度比較高,門檻比較高,所以限制了它的發展。我們民樂系一個班80多個人,三絃專業只有3個人。但三絃未來有沒有可能成為非遺呢?我當時有了這麼一個想法。
2024年,我在老家天津濱城舉辦的春晚上演奏三絃。
2018年左右,我帶著這樣的疑問,去問了河東區非遺辦公室的老師,他們幫我問了河東區文旅局的負責人。負責人聽說了這種樂器以後,覺得確實可以試著申請一個非遺專案,於是在2020年,這個專案正式立項了。
申請非遺專案有一個百年以上的要求,我為此收集了很多資料,提供了自己和老師們的所有經歷,發現到我這剛好是第四代。所有資料收集完畢以後,還需要有一個面試,各種音樂類的、體育類的、食品類的非遺傳承人都到一起,然後行業內的專家們會過來評估鑑定,看你能不能達到標準。
2022年,我去申請了代表性傳承人,過了半年快一年的時間,順利申請了下來,也算是終於為這項樂器做了一些自己的貢獻。
2022年4月8日,我將音樂大三絃演奏技藝申請為天津市河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
穿漢服、戴墨鏡、在抖音彈搖滾
2021年左右,我開始在抖音上發演奏三絃、阮的短影片。最初只是為了記錄生活,後來便希望能透過更大更好的平臺,讓更多人能夠知道這些傳統樂器。
我早期在影片裡的穿搭都是比較溫婉、傳統的,我覺得這也符合大家對於傳統樂器的想象。但流量不是特別好,這樣也就起不到宣傳和傳播的效果。我覺得技藝傳承的步驟是這樣的,大家可能不瞭解三絃,但能夠先聽到、先見過,然後再說他們喜歡、他們想學。
那我正在做的就是第一步,讓大家看到,所以我在不斷更新自己的風格。
早期抖音裡,我的穿著比較溫婉,但是我其實是比較新潮的風格。所以我嘗試把自己本來的樣子結合到音樂裡。
去年我用三絃演奏了一些外國的作品,內容也比較新潮,但今年的風格更極致了一點。我日常生活的打扮其實是比較酷一些、時尚一些的,外加我也很喜歡漢服,後來我就做了幾期影片,專門穿了傳統服飾、戴著墨鏡或者耳機,彈一些比較熱門的歌曲。
這可能是打破了大家對傳統文化的印象,就開始有一些爆款影片出現,比如前段時間我在南昌的萬壽宮彈《bad guy》,發完以後很明顯感覺到粉絲量蹭蹭地漲上來。
我的粉絲年齡集中在20-40歲之間,相對年輕一點,好多年輕網友在我評論區鬥圖,還說以後要來我評論區盜圖,這事兒特別有意思,大家都在善意地調侃,那說明我想要的宣傳效果肯定是做到了,三絃無形中在大家心裡留下了一個印象。
我在西安、南昌的著名景點演奏三絃。
在抖音上直播,其實也是很早就開始了的事情,只不過我是一步步摸索著來的。
最早是2022年的時候,碰上了特殊時期,也不能出門,我就開始在家直播。我平時是一個挺“i”的人,突然要到螢幕上和大家互動,還是需要適應一下。剛開始直播間沒什麼人,倒也能讓我一點點適應直播時候的互動節奏。
那時候,我每場直播至少是兩個半小時,一週直播六天、休息一天。大概直播了三四個月以後,流量慢慢好了起來,好的時候能有四五千人同時線上看我演奏。
後來我開始嘗試在戶外直播,我有了一個“帶著三絃走全國”的計劃。因為我時不時會去各個地方巡演,演出完了以後,我就會去當地比較有特色的景點演奏三絃。
我的直播間經常能有幾千人線上,很多網友給我加油打氣。
我在戶外直播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三三兩兩的粉絲,跟我說“我刷到過你”“我很早就關注你了”之類的,有人會掏出手機開啟我的主頁,問我“這個是你嗎?”還有人看到我在他們附近直播,會專程過來看我的現場演出,每次我在戶外直播的時候,外面都會圍一圈人。
夏天在戶外直播還是蠻辛苦的,因為我去的城市都很熱,漢服通常也不怎麼透氣,我頭頂上也要放很多假髮,不然做不出頭飾的效果,所以一場直播會耗費很多的體力。隔著螢幕可能看不出來,但我線上下其實總是汗流浹背的,得不停擦汗。
我經常穿著中國古典服飾演出,但這樣的衣服通常不透氣,夏天真的太熱了。
很暖心的一點是,我線上下直播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些粉絲來幫忙,比如有些人會過來幫我打燈,有些人看天氣太熱了,還會給我們買一些解暑的飲料。我能感受到一種很強烈的、線下的,和他們連線在一起的感覺。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抖音舉辦的一個叫做“國藝正當潮”的比賽,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經歷。
比賽分了兩個階段,每一場都有導師很專業的點評,還能收到直播間裡觀眾們的反饋。我是比賽裡唯一一個演奏三絃的人,最後拿到了第三名的成績,還擁有了和中國廣播藝術團的老師們一起同臺演出的機會,這對我來說意義很重大。
我在“國藝正當潮”的演出現場演奏三絃。
最近我的影片比較火,看我直播的人也比較多,我印象裡線上人數最高的一場,同時有兩萬人在我的直播間,我平均每個月也能收到一兩萬、兩三萬的打賞。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正向激勵,也讓我把主播這項工作,當做一份事業來做。
而過程中我最享受的,還是每次直播的時候,我拿著三絃問大家:請問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樂器嗎?
底下說什麼的人都有,還有人以為這是琵琶呢。
我就會放慢語速,和大家介紹,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叫三絃。然後我會拿起三絃,給大家演奏一些耳熟能詳的音樂片段,還有一些傳統片段,讓觀眾們聽一下三絃的音色。
也許讓大家真正記住三絃,讓它從小眾走向大眾,真的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但我很高興現在能有一個很大、很多人看的舞臺,讓我能對觀眾們一次次介紹:聽好了啊朋友們,這是我們的傳統民族樂器——三絃!
*本文由褚琪桂梓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註明外均由本人授權提供。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褚琪桂梓 | 口述
咩  嘰 | 撰文
貓  基 | 編輯
-THE  END-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54個口述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