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多少夠退休
小學同學聚會上,這個話題被美西IT雙職工先提出。她在考察如果回成都退休要達到個什麼條件,因為也沒法討論其他方面,所以她就很直白在問需要多少錢。在銀行的同學說了個淨資產3000萬之後,在座各位也都很默契的繞開不聊這個數了,大家顯然更關注的是拿退休金的事,和最近的一些65歲的政策傳言。
我腦殼裡面的感受是,這個問題從頭到尾就不是錢的問題,很大程度都不是年齡的問題。
明嘉靖朝的首輔嚴嵩,在家產被沒收,兒子嚴世蕃掉腦袋,啥都沒有了,只留了條命之後,他怎麼辦喃?“寄食墓舍”,也就是回到嚴家的祖墳和守墓人一起混口飯吃,之後又苟了兩年,87歲掛的。
日本在三十年前“平成戰敗”之後,一堆高槓杆買房負資產的人,根本都不能用存多少錢來規劃退休,有些人連不負債上岸回正好像都不太行。所以,現在還有不少80上下的老人在職場工作。香港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前幾年開Taxi的多的是70多的老司機。
你說上面這些人,在他們的職業高光年代,比如日本的90年代,香港的2000年代,擁有對應於2024年成都購買力水平的3000萬等值淨資產,似乎也挺很容易想象。嚴嵩就更不說了,85歲都還只在一人之下,家財都不用去數了。
所以多少錢夠退休,什麼年齡能退休,其實是個過於奢侈而無法回答的問題,不僅旁人無法回答,當事人也無法回答。
我最後出門給這位在加州的同學講,心安處即是身安處,身心雙安,退不退休,有沒有那麼一個數的淨資產都不是問題。
我本來還想加一句,世事無常,都是各種各樣的人生經歷。想了想,還是算了,沒幾個人願意直面這如影隨形的無常。
02 “我”是無常
對自我各方面情況的準確感知完全沒問題,掌握實情現狀,有所謂的自知之明是非常重要的。有問題的是自我感知後比較評價,和所帶出來的情緒。(拓展閱讀:《更好的自己》)
推而廣之,對外界所有人所有事的感知都沒問題,有問題的是隨後腦中對這些人這些事的高矮胖瘦好壞愛惡的評價。和前文一樣,都是個標準從哪裡來的問題?
你說我自己這個人怎麼回事我最清楚,我就是這些個偏好,我當然知道評價的標準。
那你就說到實質了:“我”其實是時間橫截面上一堆來源很可疑的偏好標準集合,和時間縱軸上一堆很難分清真假的故事版本集合。
透過回憶的機制,縱軸上發生的事被“我”在不同時間截面上撈出來,用當前的偏好標準過濾,處理,打量並每次都嘗試去合理化表述,這樣就衍生出很多歷史版本,稱為人生故事。
對自己經歷的某一件事,大腦在不同時刻,因評價使用的偏好標準版本不同,生產出來的不同版本人生故事之間可能都是相互矛盾的。這就是腦中的故事真真假假的原因所在。
而在當下這個時刻,你之前大腦中產生過的非最新版本的各版本人生故事,也並沒有就被遺忘了,只是被你壓在了潛意識的深處,藏了起來,時不時會冒出來,展現和當前臺上敘事版本不自洽從而讓你極為難受。
就拿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來舉例,不管他腦中如何合理化自己20多歲在玄武門前主導的人倫慘劇,在貞觀17年,40多歲的他看到太子李承乾要害弟弟李泰時,那難受勁都大到了自己不想活了。
如果標準偏好一直在累積在變化,同一件事的敘事版本就在變,於是由這兩部分疊加構成的“我”也一刻不停在變。你以為是“我”在遭遇無常,其實“我”本身就是無常。
標準能否不變?這可以去考察標準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問題,你馬上就會想到,去看看小孩。小孩眼裡有光,充滿好奇,只滿足生存所需,打直球,活在當下,完全不需要什麼標準偏好,也不會搞出這麼多為了“我”的感覺,合理化敘事各種故事版本。
如果你注意觀察小孩,最開始能說話後都過了很久,也很難找到“我”的影子。當然好景不長,無一例外,到了上小學前後,該來的“我”還是會來。
觀察小孩得來的洞見是:“我”可不是一直都有的。向小孩學習,或可以對治無常。
投稿或者交流歡迎新增阿蘇微信(jymsu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