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記憶,不斷離我們遠去。
著名作家瓊瑤突然離世,引發全網一片懷念。
而就在前兩天,著名京劇演員童祥苓也突然辭世。
他是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的扮演者。
在老一輩人眼中,同樣是感懷至今的記憶。
後來在電影版《智取威虎山》中飾演楊子榮的張涵予,也立刻發文表達哀悼。
事實上,前段時間,樣板戲話題已經在網上翻紅。
各大短影片平臺,都有各種片段集合,播放量、討論度都很高。
很多網友看得津津有味。
這其中,除了情懷猶在的老一輩人。

更多是找樂子、玩抽象的年輕人。


目前,圍繞樣板戲的諸多討論,眾口不一。
有人看好它的翻紅,覺得尚有可取之處,可以吊打今天的「爛片」「爛劇」。
有人認為這是歷史糟粕,早已翻篇,翻紅只是一陣風。
到底孰是孰非?又該如何看待這次爆火?
魚叔也很好奇,不妨我們今天一起來理理。


其實,樣板戲的翻紅不是這一兩天的事。
兩三年前,它就已頻繁出現在短影片平臺。
只不過,當時的傳播範圍還限於中老年群體。
上傳者出於對樣板戲的喜歡,面向樣板戲愛好者。
以傳播經典戲曲藝術之名,分享珍藏的影像。

當時的評論區,還是一片和諧。
大都是年長的網友,抱團欣賞、懷念。


後來,逐漸有年輕網友注意到這些內容。
他們可能沒看過樣板戲,對那段歷史也有隔閡。
新老觀念上,不免有了對撞。
有人好奇感嘆:「他們長得和語文書一模一樣。」
也有人看不慣,回懟幾句。


其中的衝突性,被一些營銷號敏銳捕捉到了。
很多娛樂號就開始整活了。
擷取其中最受熱議的片段,配上洗腦的音樂,剪輯成高倍速的魔性影片。
果不其然,幾大名場面,迅速出圈。
最火的是49年前改編於河北梆子的《渡口》。
女主水蓮,目若懸珠,「正得發邪」。

她歡歡喜喜來河邊,主動表示要替爺爺擺渡。

爺爺擔心她無法勝任,說她還是個沒經過風浪的小燕。
水蓮回答:
「我才不是小燕呢,我是——雄鷹展翅衝雲霄。」

爺爺一句「好好好」,誇出了表情包。

不過,這部《渡口》嚴格意義上並不算樣板戲。
另一部翻紅的京劇《奇襲白虎團》,是真正的八大樣板戲之一。
戲中,排長踩到地雷,卻從容鎮靜。
一套帥氣的排雷動作下來,像是多踩了十個。


還有那句中氣十足的呼喊——
「阿媽妮!」


網友是越看越稀奇。
評價說:
「語文書成精了。」
「難怪老一輩說我們沒有精神氣。」
甚至大呼精彩,表示還想看。



從質疑樣板戲,理解樣板戲,到演起了樣板戲。


不難看出,樣板戲翻紅的原因,主要還是網友獵奇、戲謔的心態。
短影片平臺的推波助瀾下,政治敘事經娛樂化表達解構後,形成了新的文化符號。
之前也有很多經典作品,經網際網路二次傳播後梗化的情況。
比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成了陰陽怪氣「林懟懟」。

《牧馬人》成了「送老婆」戲。
「老許,你要老婆不要?
你要老婆,只要你開金口,我等會兒給你送來。」

《城南舊事》40年後,因為一句「你是來拉屎的吧」火遍全網。

樣板戲的強節奏感、鮮明視覺衝擊力和誇張肢體表演,自帶極易擴散的表情包功能,確實契合短影片平臺的傳播形式。
而且,嚴肅到極致的表演,本身就是解構喜劇的天然素材。
像周星馳、金·凱瑞的喜劇電影中,常用高度誇張的肢體語言和表情,製造笑料。

最近很多人也說,謝娜的搞笑風格,頗有點「渡口小燕」的影子。

不過,這幾天,魚叔也注意到另一種聲音。
很多人開始不滿樣板戲被埋沒的現狀。
指出其在選材、立意和角色塑造上的可取之處。
像大女主、雙女主、女性群像扎堆。
大大方方唱婦女的冤仇,展現婦女的聰慧驍勇。
反而拍得比今天很多作品更好,更值得學習。

某種程度上,確實,樣板戲是特殊歷史年代的產物,不能以今天的價值標準全盤否定。
它有其特殊的歷史價值,也不乏藝術性。
形式上吸納中外藝術精華,將中國傳統戲曲和西洋的芭蕾、舞臺藝術相融合。
又集合了當時國內頂尖的藝術家,汪曾祺、田漢等大家都曾擔任編劇。
像是剛剛去世的童祥苓,也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主演的《智取威虎山》更是被一代人津津樂道。

樣板戲強調勞動者、工人階級和女性的力量。
確實對推動社會平等意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不過也不能忽視,所謂的性別、階級議題,其核心還是與當代觀念相去甚遠。
樣板戲中的女性、工人形象,主要是為當時集體主義的語境服務,強調捨棄小我的無私奉獻。
卻忽視了個體的獨特性和複雜性。

更不能忽視的是,樣板戲的建立,是在全面打壓其他藝術形式和故事題材的基礎上完成的。
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中,除了樣板戲以外,很多傳統戲曲被迫邊緣化,被批判為「封建殘餘」。
許多表演藝術家因此被迫停演,甚至遭到迫害。


說回來,很多人誇樣板戲裡血氣方剛的女性、工人形象,誇作品的三觀。
本質上,還是在影視作品裡找「正確」。
可要知道,樣板戲後來最被詬病就是高度「正確」。
角色成為意識形態的載體,永遠充滿鬥志,缺乏複雜的人性維度。
這種單一化、工具化的表達,消解了藝術作品的張力和真實感。

如果用這種觀念去指導當下的影視創作,只會出現觀念先行的新時代樣板戲。
其實,這樣「正確」的故事,我們見得還少嗎?
比如很多女性劇、話題劇……


各種春晚小品,賀歲電影……

現在很多觀眾,也習慣了用樣板戲思維評判作品好壞。
像《我的天才女友》第四季,講女性步履維艱的成長之路。
卻被批評情節不夠「正確」,沒有彰顯女性力量和女性友誼。



但回過頭看,當年人們追求的就是打破完美的虛假外殼,將一個個英雄拉下凡間。
70年代末期,樣板戲不再符合時代需求,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文藝界也迎來解禁,開始百花齊放。
電影《小花》以其個性化的人物、情感,和典型的集體英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再到謝晉的《芙蓉鎮》關注被壓抑的人性,還有標誌主旋律電影轉型的《大決戰》。
樣板戲的單一模式被更多豐富、接地氣的創作取代。

如今,樣板戲以截然不同的形象再次進入我們的生活。
既給了我們生活調劑,也給了我們契機去重審歷史和經典的機會。
無論是批評、解構,或者重新被觸動,都無可厚非。
但唯獨不該,再度落入單一價值觀指導創作的「正確」窠臼。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