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每天都給人一點新的震撼。
開啟頁面,一瞬間恍惚了——
今夕是何年?

你沒看錯。
樣板戲,又火了。
只不過這一次,不是大爺大媽們,憶苦思甜、追憶芳華來了。

而是年輕的寶子們淪陷其中。
他們透過影片二創的形式,重溫經典,賽博起舞。
頹系青年們,找到了最新的雞血。
知道的,是在玩梗。
不然,聽這話說的還以為是女鬼要
吸陽氣
呢——

其實,就算樣板戲今天不翻紅。

還有這個——


其中不少,你可能刷到過。
“走路五分鐘,肘擊200人。”




比如。

但是看看真正參與過樣板戲創作的人是怎麼說吧。
其實,他也是
八大樣板戲《沙家浜》的作者之一。
“樣板戲”也是中國文藝史上一場噩夢。“樣板戲”一去不復返矣。有人企圖恢復“樣板戲”,恐怕是不可能的。 ——汪曾 祺《“樣板戲”談往》
你想想看,從全國蒐羅來一大批如汪曾祺造詣深厚的人才,強迫創作,反覆打磨,要是搞不出一點藝術水準,那才奇了怪了。
這爐鐵當然也有一定的價值。
但
問題在於,
在當時,“只能這樣”。
我幹了十年樣板戲,實在幹不下去了。不是有了什麼覺悟,而是無米之炊,巧婦難為。沒有生活,寫不出來,這是最簡單不過的事。樣板戲實在是把中國文學帶上了一條絕徑。 ——汪曾祺《認識到的和沒有認識到的自己》
今天的大部分觀眾,包括Sir在內,都沒有完整看過原版的八大樣板戲。

樣板戲沒有直接露臉。
但脅迫著人的“樣板”,卻無處不在。


程蝶衣的徒弟小四,激情昂揚地支援現代戲。

留意這個鏡頭——

穩定立場,劃清界限。

《紅色娘子軍》快選角了,丹丹想要演女一號吳清華。

既然看上去如此的正。
而今天。
網友看到了“氣血旺”“防emo”的一面。
在Sir看來,這是一種
創傷萌化
。
即,遇到問題時,我們不願嚴肅地面對,因為一面對就要接受無力感。
於是透過萌化的語言,淡化了、迴避了問題。



於是變成了——
除了看清樣板戲之外。
一個人物的屬性,要透過服飾、化妝、表演、燈光,全方位地凸顯出來,人只有黑和白的二元。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形容一個東西是“樣板戲”,指的是什麼?
但這種“倒退”。
捧這個,恨那個,製造對立。
一次又一次復刻行業舒適區內的創作模式。
渣男、出軌、抓小三。





職場劇。

全都是概念先行。

樣板戲的精氣神,來自舞臺加工,來自演員的信念感。
卻接不通那個年代真實的地氣。


是無視作品,根據立場,做出敵我判斷。
有錢人演窮人,窮人花錢看有錢人,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窮人越來越窮。



似乎每部電影裡,都要找到一個“罪人”,全民共討之。
當週遭環境依然蕭瑟無趣。
誰知道又闖進另一個迷陣。
看似西楚霸王、氣宇軒昂。

搞錢新增客服微信👇
今年案例👇
有恆產者有恆心。擁有一筆穩定的資產,可以使人在瞬息萬變的社會里穩住心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