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認知,幫你建立穩定的核心

作者 | 李睿秋Lachel

來源 | L先生說

ID | lxianshengmiao
近些年來,「核心穩定」作為一種優秀的品質,經常被人提起。
比如,一個核心穩定的人,在他人的眼裡,可能是這樣的:
  • 他可能非常積極樂觀,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會退縮和逃避;
  • 他可能會有清晰的目標,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並能夠為之付出努力;
  • 他可能意志非常堅定,不容易受到情緒的擺佈和干擾;
  • 他可能充滿行動力,總是能夠飽含激情,想做什麼就立刻去行動……
我想,這些應該都是許多朋友想要擁有的品質。
那麼,「核心穩定」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核心穩定的人?
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探討:核心穩定,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品質?
可能有些人會把核心穩定理解為「情緒穩定」;
也就是能夠儘量不產生情緒,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夠在情緒冒頭的時候把它立刻「掐滅」,不讓它繼續生長。
然後,若無其事地繼續說話、行動、工作、生活……
但這其實是不對的。
為什麼呢?
一方面,情緒本來就是一種正常的生理機制,要求一個人像 AI 一樣「沒有情緒」,既不合理,也沒必要,這是違揹人性的。
另一方面,「情緒穩定性」本來就是一個人格指標,它是大五人格的一部分,是一種隨著你的成長自然而然被塑造和形成的特質。
在大五人格里面,情緒穩定性是服從正態分佈的。
也就是說,這世界上大約有一半的人傾向於一端,另一半的人傾向於另一端。
換句話說:在整個世界上,本來就是有一半的人情緒偏穩定,一半的人情緒不穩定。
情緒穩定並不是一種能力,情緒不穩定也不是一種缺陷,這兩者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它們不是優缺點,而是一種「特點」。
所以,核心穩定跟情緒有一定的聯絡,但並不能簡簡單單地用「情緒穩定」來概括。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理解「核心穩定」呢?
我想用一個類比來說明。
假設你走在一條一望無際的路上,你可能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干擾和影響,這些因素可能包括什麼呢?
其他看似更平坦的岔路的誘惑,前方潛藏在黑暗中的恐懼,看不見目標的迷惘,抑或是走了太久之後的疲憊,想躺下來、歇一歇的怠惰……
你可能會在原地待很久,可能會到別的岔路上兜兜轉轉,可能會對自己的前路產生懷疑……
但最終,你還是會回到這條路上,繼續前行。因為這才是你的人生。它沒有捷徑,也無法假手於人。
區別只是在於:你在什麼時候才意識到了這一點。
核心穩定,衡量的就是你擺脫這些干擾,回到這條路上繼續前行的能力。
你的核心越穩定,就越不容易被外在或內在的因素干擾。
簡單來說,它指的就是一個人對生活的掌控力:
他的生活有多大的比例是自己掌控的,有多大的比例是被其他因素所影響和操縱的。
當面對誘惑、猶豫和恐懼時,一個核心不夠穩定的人,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堅持,把生活的掌控權拱手交給外界,任由自己被外界推著走;
而一個核心穩定的人,則會牢牢把掌控權握在自己手裡,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

可能你看完上面的這個分析,會覺得有些抽象,也不知道該從何入手。
那麼,我想分享4種認知,幫你更好地培養穩定的核心。
當然,建立穩定的核心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絕對僅僅如此簡單。
但是我希望,這4種認知,能夠為你提供一個方向,讓你的內心變得更為強大,為你建立更完善的「內在掌控感」。
1.  自信:我認真做出的選擇就是正確的
許多人的認知是:自信,就是需要我擁有出眾的能力,而我現在還沒那麼出色,所以我「不配」自信。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真正的自信是什麼?
是你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認識,對自己力所能及的邊界有清晰的瞭解,以及在這個基礎上,對自己的選擇、決策和行為的足夠信任。
換言之,一個真正自信的人,典型的表現是什麼呢?
是認真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和決策,然後這樣對自己說:
  • 只要我認真去做了,我得到的結果,就是我憑自己的能力所「應得」的。
  • 有沒有可能存在更好的結果?當然有,但那就不是我憑能力能得到的了,它超出了我的能力邊界,不是我能夠決定的。
所以,一個核心穩定的人,不會對沒有得到的事物耿耿於懷,也不會過度去美化自己沒有選擇的道路。
因為他會秉持著這麼一種認知:
我所得到的都是配得上我的;
我所沒有得到的,都是本就不屬於我的。
我經常見到有人問出這樣的問題:
我選擇了一條路,但我怎麼知道這是正確的道路呢?
有沒有可能我在上面走得越遠,反而越偏離正確的方向了呢?
我想說的是:這種所謂的「正確」,都是從結果往回倒退,它是受到種種因素影響的,並不是我們能100%控制的。
只要你在當下認真地做出了判斷,那麼你的決策就是正確的。
這是核心穩定的前提,也是一個人能夠堅定於自己的內心,不搖擺、不後退的關鍵。
2.  主動:我能提前籌劃和應對問題
我們的生活不可能總是順遂,必然會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
這些事情有些是對我們有利的,但更多的可能充滿著不確定性,抑或存在威脅。
於是,如果一個人缺乏主動性,他就很容易產生一種感受:
我的生活是被外界所決定、所控制的。
為了讓我的生活保持正軌,我要儘量避開各種各樣的風險。
這就會導致:他會一直疲於奔命,在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
對他來說,這些問題都是不必要的、無謂的,它們的存在只是擾亂了他的生活軌跡,讓他耗費精力去解決。
反過來,一個對生活具備較高主動性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和想法呢?
他會堅定地相信這一點:
我能夠控制和決定我的生活。
外在的種種因素,都只是條件;
但我自己的想法、決定和行動,永遠都是由我自己操控和做出的。
那麼,他會用更加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外在的種種問題,把它們視為一種挑戰,把解決問題的過程看作一種成就,從這個過程中獲得成長和樂趣。
所以,一個核心穩定的人,會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應該如何去靠近它。
他不是被動地等著天上掉下來一個任務要求他去做;
而是主動地為未來進行籌備和規劃,提高達成目標的機率,降低遇到意外的機率。
很多時候,決定你能否克服困難的,其實未必是困難本身,而是你面對困難的心態。
你感到壓力,不敢前進,於是這種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強,產生慢性壓力,於是你更加感到恐懼,更加不敢前進……
反過來,你主動地去未雨綢繆,邁出一步,發現它也不過如此,於是獲得反饋和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又支撐你繼續邁出下一步,繼續削減不確定性。
乃至於最終把問題解決,抵達新的終點。
這就是核心穩定的行為模式。
對他來說,生活不是面臨一個又一個麻煩,而是獲得一個又一個成就的過程。
3.  清醒:我能讓情緒停留在圈子裡
前面說過:核心穩定既不等同於情緒穩定,也不意味著沒有情緒;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理解核心穩定跟情緒的關係呢?
簡單來說就是:擁有對情緒的調節能力。
你可以產生任何情緒,可以生氣,可以難過,可以焦慮,可以害怕……這些都是正常的、自然的,不需要刻意去壓抑和消除它們。
但是,你同時也得給它們畫個圈,讓它們待在圈裡,避免影響圈外的世界。
一旦你發現它們快要「溢位」到圈子之外,快要漫出來了,那就得對自己的狀態進行調節,避免它們影響到你的決策和行為。
所以,一個核心穩定的人,可以產生任何情緒,但與此同時,他也會認識到這一點:
你產生了一個感受,並不意味著它是真實的,更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按照它去行動、去處理 —— 
你完全可以決定自己要怎麼做,決定權必須掌握在你自己手裡。
你完全可以把它擱置在一邊,告訴自己:我知道了,先放著吧,等我有空再去處理。
絕大多數時候,你會發現,這些感受基本都是虛假的。
它們從虛無中誕生,又歸於虛無,對你來說沒有任何影響。
就像一陣風從你心上吹過,然後消散,不留下一點痕跡。
情緒實質上是一個「自我強化」的迴圈。
你越是去在意它、關注它,它就越是變得強大,慢慢地脫離你的控制,企圖跟你搶奪掌控權;
但如果你只是感受它的存在,把注意力移開,不給它注入生命力,它就會變成無根浮萍,掙扎一會就會消失。
4.  穩定:我的生活必須具備「最小可變性」
許多人遭遇問題時,很容易產生心態或行為上的波動;
容易為了它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推掉很多其他事情,乃至於情緒不穩定,寢食難安,一心想著這件事情,難以自拔……
這其實就是缺乏內在秩序感的表現:你的生活太不穩定了,太容易被外在的波瀾所撼動。
這樣只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你的大腦會非常渴望「穩定」,非常排斥「意外」。
因此,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無論是嚴重的、還是細微的,一旦發生一丁點意料之外的事情,都會使你產生很大的反應。
更好的做法,是保持穩定的生活。
你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有一個問題來了是嗎?
很好,把它放入每天要處理的事項裡面,撥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去考慮它。除此之外,不要被它影響日常生活。
一個核心穩定的人,必然會有一套穩定的生活方式
包括穩定的日常習慣
穩定的愛好和活動
穩定的時間表
穩定的閱讀和資訊輸入
穩定的思考、回顧和覆盤
也包括穩定的原則、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遇到了一個問題,需要等待一段時間看結果。
那麼,在這段時間裡面,你著急、焦慮、煩惱,這些有用嗎?
沒有的,這樣只會自尋煩惱,對問題本身不會有任何幫助。
你應該做的是什麼呢?
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休息,該學習學習,該出門出門,保持自己穩定的生活,儘量減少外在的刺激給生活造成的改變。
這樣一來,才能更好地安撫大腦,讓大腦知道:你是能夠對抗和應對意外的。
從而調高大腦對你應對風險的能力預測。
你的內在秩序和生活日常有多穩定,你能夠應對沖擊的能力也就多強。
當然啦,這4種認知,可能也是需要慢慢去建立和適應的。
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試試下面這些小技巧,也許能更高效地幫你上手。
1.  進行正面的自我對話
許多人會習慣性地採用消極的自我對話。
但長此以往,大腦很容易把它們當真,從而調低對自我的能力評價和預測模型,降低我們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所以,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辦法,就是把消極對話變成積極的自我對話。比如:
我不擅長這個領域,所以我最好迴避,別去碰它。
→ 我又有機會可以增長經驗了。
這個問題好像很麻煩,是不是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
→ 我是不是變得更厲害了呢?不如拿這個問題來試一試吧。
我剛才的言行舉止真是太糟了,我怎麼會表現這麼差?
→ 我已經比以前有進步了,也許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
2.  構建積極的聯絡
當自己採取行動使問題消除或緩解時;
試著去體會和沉浸當下產生的喜悅,去放大這種感覺,記住這種感覺,多回顧這種感覺,讓它成為一種動力。
多記錄自己做得好的事情和做對了的事情;
讓自己明確地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包括什麼,能夠做到什麼,強化你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也可以試著把你不喜歡做的事情,跟能夠令你快樂的事物繫結起來,讓後者幫助你去影響前者。
舉個例子: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處理一些簡單而繁瑣的事務;
那麼,不妨試試一邊聽播客一邊做(注意別讓自己出錯)。
這樣,下次再面對這些事務時,你的第一反應就不是「好煩」,而是「可以把上次的播客聽完」了……
3.  培養多元的價值來源
如果你把生活的所有意義和價值,都放在同一個物件上;
那麼,一旦它出問題或遭遇風險,也就意味著你整個生活系統都遭受衝擊,那損失就是巨大的。
如果有條件,多學一點技能,拓展自己的領域,培養新的興趣愛好,在主業之外嘗試做一些活動,接觸更多的人,交一些不同的朋友……
這些,都有助於避免自己的生活過度單一化,陷入坐井觀天裡面。
要注意的是:它不同於副業 —— 你不必苛求一定要從中獲利,這是非常困難的。
但是,你可以把它作為一種精神依託和心理寄託,在自己感到挫敗、沮喪和失落時,能夠明確地讓自己知道:
我並不是一無所有,我還有這些東西,能夠給我力量和支撐。
這可以為你源源不斷地提供動力。幫助你在面臨困難時,能夠有勇氣去更好地面對。
4.  建立豐富的社交連結
不妨試著拿出一張紙,分別列出符合條件的人:
  • 我困於煩惱時,哪些人可以作為我的聽眾?
  • 當我遇到困難時,哪些人可以為我提供實質的幫助?
  • 哪些人會篤定地站在我這一邊,堅定地相信和支援我?
這些人最好從身邊入手,去認識身邊的人,維護好身邊的關係 —— 線下面對面的交流和關係,永遠比線上的更好。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永遠記住要開啟內心的大門,保持跟他人建立聯絡的可能性。
這會成為你內心的強大依仗和支撐。
寫在最後 
核心穩定的本質,是對生活具備足夠的掌控力,避免被外界操縱和主導。
要建立這一點,可以從4種認知入手:
1)自信:只要我認真對待了,那麼任何結果都是「值得的」和「正確的」;
2)主動:我主動地朝問題邁出一步,問題就會變得沒那麼困難;
3)清醒:我可以產生任何情緒,但它們只能停留在圈子裡,不能影響我做出判斷、決策和行為;
4)穩定:我的生活必須具備「最小可變性」,不應該因為風吹草動而輕易被擾動。
同時,有4個小技巧,可以幫你培養這些認知:
1)進行正面的自我對話;
2)構建積極的聯絡;
3)培養多元的價值來源;
4)建立豐富的社交連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作者簡介:Lachel,認知思維專家,多個跨界品牌創立者,虎嗅、36氪特約作者,致力於讓更多人學會深度思考。
建立穩定的核心,保持自己的“內生長”,人生才會越走越順。
如果你總是陷入焦慮內耗、被動無助的漩渦,可以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尋求專業支援。
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困住自己的議題,引導你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找回內在力量和掌控感。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