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沃爾茲被調職背後的權力博弈

《華爾街日報》今天發文分析,最近沃爾茲被撤換反映出特朗普政府內部鷹派與“MAGA”派之間的激烈權力鬥爭,也暴露出其外交安全政策正面臨路線分裂和人事動盪。下面是文章正文,立場不同,僅供參考借鑑,請注意甄別。
邁克·沃爾茲被調職背後的權力博弈
在被特朗普提名為駐聯合國大使之前,國家安全顧問邁克·沃爾茲就已經是“內鬥漩渦”中的犧牲品。儘管新職位聽起來體面,但這實質上是明升暗降——意味著他將遠離白宮核心決策圈。
沃爾茲的下臺並非偶然。早在4月初,特朗普就開始清洗他的團隊,使沃爾茲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的地位迅速削弱。表面上看,他是因為在一個討論胡塞武裝的Signal群組中“誤加記者”而“背鍋”。但真正的問題遠不止於此。畢竟在同一個群組中洩露軍事打擊資訊的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卻安然無恙。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沃爾茲屬於特朗普政府中少數堅持第一任期外交路線的“鷹派”官員。他對伊朗、俄羅斯和中國持強硬態度,主張延續特朗普早年在國家安全上的成功策略。而這恰恰觸犯了特朗普身邊一股正在崛起的“反干預派”,他們傾向於縮回美國對外影響力,主張“美國優先”,避免捲入國際事務。
這股勢力的代表人物包括特朗普兒子小唐納德·特朗普、右翼評論員圖克·卡森,以及以激進著稱的勞拉·盧默。盧默近年從“陰謀論網紅”變身為白宮清算派的活躍人物,頻繁以“通敵”或“忠誠不足”為由,推動清洗白宮內部主張對外強硬的官員。她甚至指控沃爾茲的副手黃之瀚是間諜,沃爾茲被調職後,盧默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佈“又砍下一顆人頭”。
在Signal群聊洩露的內容中,人們還能看到副總統萬斯試圖阻止特朗普下令反擊胡塞武裝。這也表明,白宮內部在對待伊朗問題上的分歧正在激化。一些官員主張強硬出擊,而另一派則更願意採取“迴避衝突”的做法。
沃爾茲的下臺正是這場路線之爭的縮影。他主張,如果伊朗不主動拆除其核計劃,美國必須保留動武選項。這其實與特朗普、魯比奧及赫格塞斯過去多次公開表達的立場一致。但當前的“MAGA派”正在利用這次人事變動,試圖將特朗普引向更溫和甚至“奧巴馬式”的外交路線。
他們現在把目光投向了史蒂夫·威特科夫——特朗普的億萬富翁好友,目前擔任總統中東與俄羅斯事務特使。這位毫無國家安全背景的地產富商,或許會成為國家安全顧問的接班人。
但現實是,特朗普正面臨一個迫切挑戰:他必須任命一位既有外交經驗、又能在不同政策路線中斡旋的國家安全顧問。這不僅關係到伊朗、俄羅斯、中美關係的下一步,更影響到美國如何面對一個正在結成的戰略聯盟。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