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niMax上演逆襲。
作者 I 劉博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全球AI圈又沸騰起來了。
6月17號,MiniMax“釋出周”拉開序幕,又是開源又是釋出新模型,一系列動作令業內驚呼。新模型MiniMax-M1,是“世界上第一個開源的大規模混合架構的推理模型”,被視為“價效比新王”。值得一提的是,這只是一道“開胃菜”。
MiniMax,這個名字創投圈並不陌生。身後掌舵者是一位89年的博士——閆俊傑,他早年任職於AI四小龍之一的商湯科技,後來在2022年投身到AGI創業之中。早在ChatGPT爆紅前,MiniMax就已經成為國產大模型的代表性企業。
三年長成一隻獨角獸,MiniMax成長速度驚人,無疑是這波瀾壯闊的AI時代一抹最生動的寫照。
89年博士帶隊
一個上海AI獨角獸崛起
閆俊傑是MiniMax的靈魂人物。
1989年,閆俊傑出生在河南的一座小縣城。他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博士畢業後,繼續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從事博士後研究。他的學術成就令人印象深刻——在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領域,發表過頂級會議和期刊論文100餘篇, Google Scholar引用超過10000次。
博士期間,閆俊傑加入商湯科技,從實習生一路做起,曾任商湯集團副總裁、研究院副院長和智慧城市事業群 CTO。期間,他一手打造了通用計算機視覺模型、深度學習工具鏈、智慧城市和人臉識別相關的技術體系。
直到2021年年底,閆俊傑結束了這份工作,一度做好了去當老師的準備,但一件事改變了他的想法。
在去年的MiniMax OpenDay上,閆俊傑講到,有一天外公告訴他想寫一本回憶錄,卻沒辦法做到,因為需要非常好的語言組織能力,並且外公不會打字。“那個時候,我認為只有人工智慧可以幫他實現這件事。”
當時,人工智慧技術是根據特殊的需求來定製模型,只能解決特定的問題,例如人臉識別和語音識別,實際產生的價值很侷限。閆俊傑意識到,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把人工智慧變的更加通用,變成普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於是在2022年初,閆俊傑在上海正式創立MiniMax,在一個不到 100 平米的房間裡寫下了初心和路徑——以“與所有人共創智慧”為使命,致力於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此時“大模型”這一概念尚未出現,MiniMax所做的事情,簡而言之就是一邊做模型一邊做模型驅動的產品。

(2024年8月MiniMax OpenDay現場,團隊展示最早對智慧體的思考)
由此一來,MiniMax成為國內僅有的兩家在ChatGPT釋出前,便積極佈局大模型研發的企業之一。直到2023年,爆火的ChatGPT才將大模型帶入大眾視野,從而點燃國內“百模大戰”的戰火。
而早在2022 年 10 月,MiniMax的第一款AI產品就已上線,之後又陸續推出星野/Talkie、海螺 AI 等C端產品,覆蓋了內容創作、智慧助手以及娛樂應用等領域。閆俊傑一直將MiniMax定位為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他曾以海螺AI對比同類型產品,表示有一些簡單的功能問題不是不能解決,而是一旦去解決,精力就會分散,導致模型進步速度變慢,因此MiniMax優先做演算法上限高的功能。
正因如此,2023下半年,在大部分國內大模型廠商還在繼續迭代稠密模型(dense model)之際,MiniMax卻出乎意料地將大量資源投入到MoE架構中,這在當時業內看來是一個非共識選擇。隨後,MiniMax在2024年1月上線abab 6模型,成為國內首個MoE大模型。緊接著又推出abab 6.5 系列模型,開創了用 MoE 架構進行大規模商業化部署的先河。
這一幕極具風向標意義。
自此,MoE架構徹底取代稠密架構,成為大模型領域技術迭代的新方向。但這還遠遠不夠,佈局多模態則是他們打出的另一張牌。2024年8月,MiniMax一口釋出了影片生成大模型 abab-video-1、音樂模型abab-music-1;隨後在2025年1月,又推出了基於MOE+ Lightning Attention的新一代開源文字模型。
憑藉於此,這隻國產AI獨角獸也成功出海——資料顯示,每天MiniMax的大模型和全球終端使用者進行30億次互動;此外從2024年10月到2025年3月,海螺影片/Hailuo AI的月訪問量位列全球第一,力壓海外的Sora、Runway等產品;同時,MiniMax開放平臺快速成長,到今年已有全球超過5萬名註冊企業客戶和開發者,在超過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合作落地。
悄然間,這股來自中國的AI力量開始席捲全球。
最“卷”大模型誕生
震撼全球AI圈
在業內看來,MiniMax正在朝著“AI無人區”衝刺。
眾所周知,在今年DeepSeek爆火出圈之後,一個問題接踵而來,擺在一眾大模型企業面前:是做別人的跟隨者,還是要踏出一條嶄新的路?
對於MiniMax而言,答案自然是後者。因為這支團隊十分清楚,盲目去做一個跟隨者,要麼被甩開看不見蹤影,要麼早早淘汰出局。只有做自己,去開闢一條大模型新徵程,繼續永無止境的創新,才能將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越過一座座高山。
於是,MiniMax-M1模型應運而生。作為本次“釋出周”的第一個重頭戲,MiniMax-M1留給外界深刻印象。技術報告顯示,M1模型支援目前業內最高的100萬上下文的輸入,跟閉源模型裡面的 Google Gemini 2.5 Pro 一樣,是 DeepSeek R1 的 8 倍,以及業內最長的8萬Token的推理輸出。

此外,MiniMax-M1的RL(強化訓練)成本下降一個量級,成本僅53萬美元,推理效率則數倍於同類模型;在工具使用場景中MiniMax-M1-40k同樣領跑所有開源權重模型,超過Gemini-2.5Pro。
由此不免讓人感慨,“價效比新王誕生。”閆俊傑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感受,“第一次感覺到大山不是不能翻越。”
而效能方面,M1透過17個主流評測集進行了全面“大考”。結果顯示,M1在軟體工程、長文字理解和工具使用等面向生產力的複雜場景中,優勢尤為突出。一個鮮為人知的細節是,其實早於DeepSeek R1釋出前一週,MiniMax就已經在今年1月釋出了MiniMax-01並正式開源,並首次嘗試使用線性注意力架構Linear Attention。

當中還有一個插曲——前不久,將被OpenAI收購的多模型支援平臺Windsurf,突然遭到AI巨頭Anthropic斷供。這顯然給AI應用開發者敲響警鐘,意味著當基礎模型等核心技術無法掌握在自己手裡時,危險時刻存在。進而AI產品勢必要考慮模型層不被卡脖子,保持一定的技術儲備,在最大程度上抵消風險。開源模型,在此刻顯得尤為重要。
由此一來,MiniMax-M1作為開源大模型的價值更加凸顯。於MiniMax而言,這是開啟新商業化突破口所在,一旦形成規模化的商業落地,就能獲得源源不斷地“子彈”,從而應對接下來更多未知的挑戰。
MiniMax“釋出周”的好戲才剛剛開場——外界期待已久的新影片生成模型 Hailuo 02也來了。據MiniMax透露,得益於創新架構“NCR”,Hailuo 02的總引數量,相比上一版模型擴大了3倍,資料量也擴大到4倍,由此使得模型提升顯著。同時,Hailuo 02可以用相對實惠的價格生成原生的1080p影片,對比其它同類模型,成本優勢十分明顯。
令人驚訝的是,在AA影片競技場影片競技排行榜中, Hailuo 02 已在“Image to Video”欄目中高居第 2 位。

而稍早前,MiniMax的新一代語音大模型 Speech-02 亮相,一舉在國際權威的 Artificial Analysis和Hugging Face TTS Arena 兩大語音評測榜單上,拿下“雙料冠軍”。這也意味著,中國AI技術在語音生成領域直接實現“彎道超車”。
如此一幕幕,印證了閆俊傑此前所言,“更好的模型可以導向更好的應用。
Sequoia Capital(紅杉資本)曾分享過三種PMF框架:緊急解決型(hair on fire)、痛點轉換型(hard fact)、未來願景型(future vision)。其中,“未來願景”路徑失敗的方式最多,成功的方式最少,但潛在回報最大。顯然,閆俊傑與MiniMax走的就是這第三條路,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創新之路。
一段新徵程開啟
回顧MiniMax的成長曆程,身後早已集結一支長長的投資人隊伍。
早在成立之初,MiniMax就完成了首輪融資,高瓴、米哈遊、IDG資本和雲啟資本出手。彼時在雲啟資本合夥人陳昱的印象中,閆俊傑“very rounded(全面)”。後來,他便介紹雲啟資本創始合夥人毛丞宇與閆俊傑見面,雙方很快就完成這筆投資。
2022年7月,MiniMax完成了Pre-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明勢資本和米哈遊等。明勢資本創始合夥人黃明明曾回憶,最早是在2021年底,經米哈遊聯合創始人劉偉介紹,他認識了剛剛創業的閆俊傑。“第一次見面,坦白說我並沒有聽懂在講什麼,但好在夏令聽懂了,說這個專案一定要投。”夏令是明勢資本合夥人,最終明勢資本完成了這一筆投資。
隨後MiniMax又完成多輪融資,但並未公開披露。據悉在2023年6月,MiniMax完成一輪超過2.5億美元的融資,估值超過了12億美元。時隔一年,MiniMax又獲得6億美元A輪融資,投後估值25億美元,由阿里巴巴領投,轟動一時。據知情人士訊息,MiniMax估值早已超過30億美元。
眼下,全球AI融資競賽仍在繼續。
然而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技術創新陷入瓶頸的AI企業不在少數,一旦融資無門,等待他們的只有被淘汰的結局。而目前MiniMax的估值仍在上漲,這背後無疑是投資人在用真金白銀投票。
今年以來,海內外頭部AI大廠加快了攻城略地的速度,例如OpenAI已連續釋出多款新模型,GPT-5預計將於今年夏季釋出;字節跳動掀起了新一輪的價格戰,阿里巴巴則宣佈未來三年在雲和AI投入3800億元……
如何突破巨頭的夾擊,擺在了大多數AI獨角獸面前。
此情此景,走出自己的路,不去追隨別人的成長路徑更顯重要。正所謂“打鐵仍需自身硬”,MiniMax突圍的關鍵,就在於要繼續做自己,靠自己才能贏。
於是,當Agent 爆發元年來臨,MiniMax再度發力。“釋出周”第三天,MiniMax Agent宣告誕生,這是一個能完成長程複雜任務的通用智慧體,用團隊的話來說,他們是按照“靠譜的人”的標準來設計和要求Agent。僅從這一標準而言,就已與市面上同類型產品形成差異化。
與此同時,MiniMax今天還發布了Hailuo Video Agent,一款影片創作Agent。只需簡單輸入,Agent將自動分析、構思並生成具有專業水準、富有觀看價值的完整影片內容,以往具有挑戰的影片創作流程將被取而代之。
正如雲啟資本合夥人陳昱此前分析,“無限長的長文字能力是MiniMax團隊一直在打磨的重要維度,對於做社交應用、情感陪伴應用,Agent等來說是很關鍵的技術。”
猶記得今年4月,MiniMax曾在一場重要活動上路透過一張對於未來Agent的規劃圖,將Agent的進化分為了五大要素,包含模態內容、上下文視窗、模型呼叫、任務複雜度和智慧體協作。可以發現,這些要素如今正在MiniMax的產品中一一落地。
換言之,MiniMax想做的都在做,並且一直在堅持做自己,不為外界噪音所幹擾。
長路漫漫。中國AGI這場新徵途才剛剛開始。閆俊傑曾判斷,“未來全球AGI只有五家公司的話,至少有兩家中國公司。”言語間,MiniMax正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毋庸置疑,中國需要誕生自己的OpenAI,也終將誕生屬於自己的OpenAI。在這條未知路上,一批批新鮮血液從四面八方趕來,共同投身到這場不能輸的科技競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