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救火犧牲的賴寧,犧牲30多年後,雕像被拆除,教科書刪除事蹟,照片被學校摘下

來源:網路
15歲因救火而壯烈犧牲的小英雄——賴寧,犧牲30多年後,不僅雕像被拆除,就連英雄事蹟也被教科書刪除,照片也被學校摘下來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1973年,賴寧出生於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一個農民家庭裡,儘管不寬裕的家庭沒能給他帶來優質的生活,但他從小聰明好學,品學兼優,再加之涉獵又廣泛,誇張點說,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也不過份,拿獎拿到手軟。
不僅如此,賴寧還是同年齡孩子裡的孩子王。
山裡的孩子心愛山,而石棉縣的海子山不僅有茂密的森林,還有珍貴的中藥材和稀有野生動物,滿足了賴寧和小夥伴們在山上撒野的願望。
賴寧和小夥伴們組建一支名叫“金龍”的探險隊,經常性的上山尋寶,什麼花草樹木,石頭等等,都是賴寧研究的物件,因為他的夢想是當一名像李四光那樣的地質學家。
當然,在森林徜徉,流連忘返的賴寧和他的探險隊,也經常做些讓大人們直豎大拇指舉動。
海子山到了秋季,降水量少,氣候乾燥,被當地部門列為火災危險區。賴寧和他的探險隊,在耳濡目染之下,他們沒有絲毫的猶豫,立馬配合當地部門進行森林火災的防範和防火的宣傳,甚至每當有樹木起火時,他和小夥伴們還會加入大人的隊伍裡,一起參加滅火行動。
時光荏苒,賴寧以優異的成績升入石棉縣的重點初中,除了努力學習之外,他和小夥伴們一如既往在海子山上玩耍,又快樂又愜意。
只是這種美好的時光,在1988年3月13日的下午戛然而止。
這天下午,賴寧一邊在寫作業,一邊和生病的媽媽聊學校裡的趣事。突然,縣裡的廣播響起來,原來海子山因為電線短路,引發樹木著火,剛開始一點火苗,後來隨著風勢蔓延,海子山成了火海。
更關鍵的是,由於地方偏僻,當地消防隊一時半會無法趕不過,遠水解不了近渴,相關領導便呼籲周邊居民積極救火。
水火無情,賴寧很焦灼,從家中的窗戶就能看到火光滿天,經常在山上逗留的他,深知大火會將附近的電視衛星裝置和石油公司等,燒得片甲不留。
賴寧給媽媽打招呼 ,顧不上整理作業和書包,就迫不及待地向火場奔去。
到達火場之後,賴寧的探險隊的小夥伴們也在,只是他們手邊都沒有撲火工具,他們就撿起樹枝撲打著火焰。
沒過多久,消防隊便及時趕了過來,在眾人的努力下,火勢有些許地減弱,現場指揮的負責人,看到賴寧和他的小夥伴,為了避免出意外,就派車把他們送下山。
誰知,下山的賴寧並沒有回家,而是來到海子山的南坡,繼續撲火,因為賴寧看到,這個地方的救火人員很少。
就這樣,賴寧又投入到救火當中,此時的他已經連續和大火搏鬥4個多小時了。火焰的炙烤,工具的不順手,賴寧的體力在一點一滴地消退,他甚至發不出聲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火將自己侵噬。
大火被完全撲滅,財物方面並沒有遭到毀滅性地破壞,只是眾人清理現場時,發現了賴寧的遺體。
那一刻,大夥既心痛又難過。
很快,賴寧事蹟被媒體爭相採訪,在全國人民的震驚中,賴寧成了一名救火英雄,甚至全國上下更是掀起了向賴寧學習的風潮。
可是,1994年4月,遼寧省徐屯鎮發生火災,有17名學生自發到火場救火,結果卻是8人死亡,1人重傷,而這些英勇的學生,都學習過賴寧的事蹟。
其實,賴寧所處的時代,國家利益至上,面對公共財物被損害,不畏生死,迎難而上,是人人恪守的本能。
只是賴寧還未成年,當時的人們還未意識到,賴寧也是需要被保護的。
所以,為了避免這類意外再次發生,有關賴寧的種種宣傳便被一點點移除,而這樣的目的,並不是要忘記這位救火的小英雄,只是為了不讓更多的孩子重蹈覆轍。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面對天災人禍,未成人年應不應該的勇於站出來,成了當代的熱門話題,對此,眾多網友十分建議未成人年,如果事件超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最好還是打電話報警,或者是叫附近的大人前來處理。
不過,賴寧身上見義勇為,勇於奉獻的精神,需要我們學習和發揚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