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156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追求的終極永遠是朦朧的。期盼嫁人的年輕女子期盼的是她完全不瞭解的東西。
追逐榮譽的年輕人根本不識榮譽為何物。賦予我們的行為以意義的,我們往往對其全然不知。
當提到米蘭昆德拉的時候,很多人覺得他是上個世紀的人了,其實他是在2023年7月11日離開的世界。
是所以覺得他離我們很遙遠,是因為他的作品,已經不太適合這個時代了,又或者說,因為他的書對於這個時代的人太過於“深刻”,所以不再適合這個時代的我們了。
而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那麼大概就是:
除了生病以外,你所感受到的痛苦幾乎都是你的價值觀帶來的,並非真實存在。
02
那
有沒有一種方法,讓我們不再“痛苦”呢?
有沒有一種方法,“是破除迷霧的明燈,是驅散恐懼的盾牌,是無可超越的真理,是平等救度的舟筏,能真正的化解一切苦難?”(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有沒有一種方法,“讓過去、現在、未來的覺悟者們,皆因這智慧成就無上正覺。”(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種方法,其實是有的。
03
那不再“痛苦”的標準是什麼呢?
其實人之所有痛苦,就是因為我們內心被各種各樣的“認知”所牽絆(你所感受到的痛苦幾乎都是你的價值觀帶來的)。
那麼不痛苦,就是“內心不再有牽絆;沒有牽絆,便遠離恐懼與妄想,最終抵達寂靜的彼岸。”(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那麼,這些牽絆我們的“認知”,讓我們痛苦的“認知”都有什麼呢?
那就是,“來自於感受、思想、行為與意識的分別心;
來自於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感官的侷限;來自於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外境的束縛;來自於視覺的邊界,以及我們認知世界的邊界;來自於愚昧的遮蔽,以及想要擺脫愚昧的執念;來自於對於衰老與死亡的恐懼,以及對想要超脫的刻意追求;來自於對於痛苦,執念,解脫本身的妄念,以及對於智慧與得失的計較。”(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04
那麼具體怎麼做,才能掌握這種“方法”,以及這種“方法”的實質又是什麼呢?
這個“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要認識到:
“世間所有的一切的本質是空——沒有生滅的輪迴,沒有壞與好的二元對立,也沒有增或減的執著。”(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再具體來說,“空”並不是我們簡單認知的“不存在”,而是我們所感知到的“物質世界”也是“空”。
“物質世界與空性並無分別,空性也非獨立於物質存在。物質即是空性,空性即是物質;人的感受、思想、行為與意識,同樣如此。”(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舉個例子,正如你去打一個網路遊戲,在你打死一個Boss,獲得一個武器的時候。這個“武器”本身,是“真實”存在的麼?
其實,從更高維的視角來看,那只是一段0和1組成的程式碼。而不光這個“武器”是“空”,boss也是“空”,你所操縱的人物,也是“空”,你所經歷的遊戲劇情,也是“空”。
有的人打遊戲會痴迷,會上癮,會為了遊戲付出一切。
而當有一天你不玩這個遊戲了,又或者這個遊戲停服了,你會突然發現,在遊戲中讓你哭,讓你笑,那些熬了十幾個晚上,帶著幾十個人一切終於打過的boss,以及那些讓你曾經無比糾結,無比痛苦的事情,終究是“空”
而當你認識到,這一切都是“空”的時候,你還會為遊戲中的“執念”,而痛苦麼?
05
上面這些話,當然不是圓方原創的,是最近在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時的一些通俗的理解。
最早提出這個觀點的,大概是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在深度修行至高智慧時,洞見一切生命現象——形體的存在、感受的波動、思維的運作、行為的延續、意識的流動——本質皆是虛幻。由此,他超越了一切苦難的束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今天和小夥伴們,簡單的分享一下上面的這些感受,最後祝願大家::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