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小行星7年後2.3%機率撞地球:真的?咋辦?

別急
2032年12月22日的你會在做什麼呢,歲月靜好,還是雞飛狗跳?
一顆名為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在那一天撞擊地球,威力相當於一次性投放約80顆廣島原子彈。今年1月,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和歐空局(ESA)計算其撞擊機率為1%,這一數字現在增加到了2.3%。
這是個啥機率?有人說,資料預測國足以小組前兩名直接晉級世界盃的機率為2.2——網友紛紛表示,那我就放心了。但又有不少媒體稱,聯合國為此都首次啟動《行星安全協議》了!(上海天文館展教中心網路科普部部長、科普作家水兄闢謠說,此為誤傳,所謂《行星安全協議》根本不存在,但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UNOOSA確實已開展相關工作。)
鑑於留給人類的等待時間也就7年多(如果真撞的話),我們還是要認真地討論下這顆小行星。
▲ATLAS望遠鏡發現的2024 YR4(圖源:AFP)
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密集分佈著50多萬顆小行星。這些小行星被太陽和木星的引力控制著,但也有一些成員因為行星引力擾動及複雜的熱物理效應而發生軌道遷移,成為接近地球的近地小行星。
2024 YR4就是這樣一個偏離了主帶的調皮傢伙。2024年12月25日,這顆小行星以82.88萬公里的距離接近地球,兩天後被位於智利里奧烏爾塔多(Rio Hurtado)的“小行星撞擊臨近警告系統”(Asteroid Terrestrial-impact Last Alert System/ATLAS)發現。(Last Alert,聽上去多麼令人絕望的詞兒!)
這是一顆阿波羅型小行星,即因軌道半徑大於地球軌道半徑而橫越地球軌道的小行星。光譜和光度時間序列初步分析表明,它很有可能是石質的S型、L型或K型小行星,自轉週期約19.5分鐘。它大約4年迴歸地球一次,但2028年12月17日前後的那次接近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
最重要的問題來了:它有多大?很遺憾,人類目前還無法準確測定,只能根據其表面反照率進行估算。如果2024 YR4反射5%至25%的可見光,那麼它的直徑可能為40至90米。
▲2024 YR4小行星尺寸比較(圖源:維基百科)
與6600萬年殺死恐龍的那顆小行星相比,這相當於一枚鵝卵石。前者直徑可能為10公里,據信是導致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Cretaceous–Paleogene extinction event)的罪魁禍首。
其他知名的小行星撞擊事件包括:1908年,一顆直徑50-80米的小行星在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古斯地區上空爆炸,夷平了20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2013年,另一顆直徑約20米的小行星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上空進入地球大氣層,造成1000多人受傷、7000多座建築物受損。
參考歷史上的來襲小行星可知,尺寸可能與大型建築差不多的2024 YR4一旦撞上地球,即便不至於成為“行星殺手”,也必然造成區域性破壞。目前,它在都靈指數表(Torino Scale)上的危險評級為3級。
1999年開始正式使用的都靈指數,是對未來100年內小行星、彗星等近地天體的撞擊危險從0到10進行評級的方法。0表示天體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小得可以忽略不計,或者該天體因為太小而無法在穿過地球大氣層後仍保持完好——就像天空中並不鮮見的“火流星”。10表示碰撞是確定的,且撞擊天體尺寸大到足以引發全球性災難。
算上2024 YR4在內,僅有三個天體的評級超過1。其中評級最高的是阿波菲斯小行星(99942 Apophis),2004年年底連續4天被評為4級,後來降為3級、2級。“3級”的意思是“可能會撞擊造成區域性破壞”。如果進一步觀測確認2024 YR4很可能與地球相撞,其都靈評級將升為8級。
▲“通古斯爆炸”地區1929年照片(圖源:維基百科)
悲觀主義者不少:萬一躲不開……現在我還要不要努力工作,還要不要攢錢買房?
愁個啥。地球表面約70%被海洋覆蓋,這意味著即便小行星悍然襲來,人口密集區被撞擊的可能性只有30%。同時,區域性災難是可以躲避的,比如人口疏散,比如躲進鋼筋混凝土建築或避難所地下室。
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於2024 YR4仍知之太少,尺寸、質量、密度都需要進一步測量。一旦更精準地獲取其特徵和軌道資料,撞擊機率也許就降至0了!
現在,從美國新墨西哥州的Magdalena Ridge 望遠鏡、智利的甚大望遠鏡(VLT)到夏威夷的Pan-STARRS望遠鏡,世界各地天文臺密切追蹤2024 YR4小行星,直至它兩個月後消失在地球視野中。接下來,圍繞日地系統第二拉格朗日點執行的詹姆斯·韋布(James Webb)望遠鏡將把鏡頭轉向該小行星,計劃今年3月、5月對其開展觀測活動。與地面望遠鏡透過小行星表面反射光量來估計其大小不同的是,韋布空間望遠鏡能夠測量小行星反射的熱量,以算出更為準確的尺寸資料。
當然,地球人也可以更主動些。理論上講,改變小行星軌道有多種方法——拖船捕獲小行星,在小行星表面或地下進行核爆炸,發射航天器撞它,發射航天器到目標附近從而透過萬有引力讓其產生持續的速度變化量,用功率足夠大的雷射投射系統燒蝕小行星表面以產生等離子體噴射反作用力,等等。
儘管聽上去都還比較科幻,這些方案其實已經不僅僅停留於理論了。2022年NASA的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任務,成功地透過航天器撞擊將小行星Dimorphos的軌道週期縮短了32分鐘。
所以,防禦小行星——人類是不會坐以待襲的,航天是有辦法的!
▲DART任務(圖源:NASA)
1. Ashley Strickland,Asteroid 2024 YR4 could hit Earth in 7 years. Here’s what could happen — and what’s being done about it,
https://www.cnn.com/2025/02/15/science/asteroid-2024-yr4-earth-tracking/index.html
2. Jeffrey Kluger, Do You Need to Worry About an Asteroid Hitting Earth?,
https://time.com/7225374/do-you-need-to-worry-about-asteroid-2024-yr4-hitting-earth/
3. Georgia Jiang, NASA’s DART Impact Permanently Changed the Shape, Orbit of Asteroid Moon,
https://today.umd.edu/nasas-dart-impact-permanently-changed-the-shape-orbit-of-asteroid-moon
4. 曾雪琪, 中國國家天文,2024 YR4:一顆小行星,照見人類文明的脆弱與堅韌,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2012581457/77f58e510190144hk
>End
>>>                        
本文轉載自“語宙”,原標題《一顆小行星7年後2.3%機率撞地球:真的?咋辦?》。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太空與網路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我們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部分圖片難以找到原始出處,故文中未加以標註,如若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 微信公眾號(ID:satnetdy)團隊
編輯:豔玲、哈玫,周泳、邱莉、黃榕、娜娜
主筆記者:李剛、魏興、張雪松、霍劍、樂瑜稻子、趙棟
策劃部:楊豔、若㼆、李真子
視覺總監:董濘
專業攝影:馮小京、宋偉
設計部:顧錳、潘希峎、楊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業務部:王錦熙、瑾怡
原創文章轉載授權、轉載文章侵權、投稿等事宜,請加微信:15910858067
商務合作;展覽展廳設計、企業VI/CI及室內設計、企業文化建設及品牌推廣;企業口碑傳播及整體營銷傳播等,請加微信:13811260603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 衛星與網路各分部:
成都分部負責人:沈淮
長沙分部負責人:賓鴻浦
西安分部負責人:郭朝暉
青島分部負責人:江偉
· 衛星與網路總部負責人:農燕
· 會議活動部負責人喬顥益、許克新、董今福
· 投融資及戰略層面合作:劉雨菲
· 本平臺簽約設計公司:一畫開天(北京)文化創意設計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負責人:楊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