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不壓橋研究院
今天,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在其官網公開了美國各界就“人工智慧行動計劃”提交的全部書面意見。網頁連結:https://www.nitrd.gov/coordination-areas/ai/90-fr-9088-responses/

OSTP2月6日釋出了《關於編制人工智慧行動計劃的徵求意見書》,面向所有利益相關方徵求意見。根據特朗普第14179號行政令,《人工智慧行動計劃》目標是強化美國AI領先地位、避免繁瑣監管阻礙AI創新,是一個要取代拜登AI行政令的關鍵政策檔案。意見徵集期在3月15日結束。七週的時間內,美國AI政策界和產業界積極提交意見,但OSTP並未公開,只有OpenAI、Anthropic等企業和美國企業研究所等幾個智庫主動公開了自己的意見。在“OpenAI建言美國政府: DeepSeek是第二個華為,美國應聯合他國抵制”,以及“美國智庫和科技界就對華AI競爭的看法和建議”兩篇文章中,我曾做過比較詳細的介紹。
這次,OSTP公開了所收到的全部意見,總數達到了驚人的10068份。正像OSTP主任Michael Kratsios所說,如此海量的公眾反饋,足見美國各界對這份重磅政策檔案的高度期待。我預感在Kratsios的領導下,這個AI行動計劃應該還是會更強調怎麼啟用美國的創新、讓美國AI發展得更快。上週聽了他在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演講,感覺其思路還是非常清楚:1、更好地集體分配公共研發資金,把錢用在真正關鍵的科研方向;2、制定合理、支援創新的監管制度,既保障安全,又不給創新設不必要的障礙;3、政府主動採用美國企業打造的優秀產品和工具,併為它們的出口掃清道路,讓世界用上“美國製造”的先進技術。
在這一萬多份意見中,我最關注幾家重量級企業的反饋。除了OpenAI、Anthropic兩家AI新貴,美國傳統的科技七巨頭,只有蘋果、英偉達、特斯拉三家偏硬體的企業沒提交意見,馬斯克的xAI也缺席,其他如Meta、Google、Microsoft、Amazon都交了。此外,法國的AI明星Mistral竟然也交了意見。粗略翻了一下,感覺很有意思,在對待開源的態度、安全監管、晶片出口管制以及AI監管等關鍵議題上,這些企業有很多共性的意見,但也有各自的側重,折射出背後商業模式的差異,以及對AI技術競爭和風險治理的不同理解。
一、開源和閉源
不出意外,Meta和Mistral,以及兩家同樣交了意見的開源平臺Github、Huggingface是最堅定的開源倡導者。
Meta花了很大篇幅強調開源AI的重要性,認為開源模型將成為全球開發者構建應用和實現進一步創新的標準基礎,為了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美國應該確保全球AI基礎層由美國開源模型構建。Meta重點抨擊了對開源模型進行出口管制的建議,指出限制美國企業釋出開源模型只會導致全球開發者轉向中國的開源模型,美國的長處在分散式、開放式創新,政府如果以出口管制或其他手段強行“閉源”,不光沒法阻止中國獲取美國的模型,還會損害美國的利益。特別是,對開源模型的限制,相當於美國拱手讓出全球AI開發標準制定的主導權,反而鞏固了中國的優勢。Meta指出,DeepSeek被指部分使用了OpenAI閉源模型的輸出,說明再嚴格的“閉源”政策也沒法阻斷技術擴散。
Mistral也覺得,以開源為核心的分散式人工智慧發展模式,能讓更多開發者參與創新,推動技術進步、增強系統安全,並擴大AI的社會受益面。開源不僅降低了准入門檻,激發全國範圍的創業與研發活力,也有助於構建多元協作的技術生態,實現更透明、更可信的人工智慧治理。
此外,兩家公司都強調,開放模型程式碼和權重不僅能動員全球開發者加速迭代,還能避免技術被少數巨頭壟斷,有利於激發創新。
OpenAI指出,“開源或閉源不是非此即彼,美國兩者都需要,而且它們可以互補,共同服務於美國主導的AI生態。Anthropic和其他公司沒有就開源模型問題表態。
二、AI安全監管
在對待前沿模型風險和政府監管方面,Anthropic可謂最為激進,他們預計最早2026年末或2027年可能出現具有顛覆能力的超級AI系統,建議聯邦政府建立權威的第三方測試和評價機制,針對最先進的AI模型進行持續的安全評估,保留並加強美國商務部的AI安全研究所。它還建議組建跨學科專業團隊,彙集國家安全專家和AI技術專家,專門分析前沿模型的脆弱性、監督高風險系統的部署,以便能及時發現超級AI可能帶來的新型威脅(如模型被惡意利用、出現不可控行為等)。
OpenAI強調了要警惕各州過嚴的法規對創新的不利影響,認為美國AI企業如果被要求遵守過多碎片化的州法,會在和中國企業的競爭中落後。他們基本的態度是,絕大多數AI活動輕監管或不監管,讓市場自由競爭,但輔之以明確、常識性的技術標準來約束最危險的行為(如模型濫用)。OpenAI還把版權和資料獲取列為影響AI競爭力的重大政策點,呼籲政府實行一種“促進學習自由的版權政策”,在AI訓練資料問題上堅守開放取態:在尊重版權的同時,確保AI對公開資訊的訓練權利不被過度縮減,不“以版權為名行保護主義之實”。
與前兩者相比,Google、Microsoft 和Amazon主張安全監管更多應當基於現有框架和行業自律:例如運用NIST的風險管理框架、加強網路安全標準、各行業監管者各司其職等。
Meta和Mistral最反對新增監管。Meta明確警告過早、籠統的法規和繁重的測試要求會扼殺創新,稱讚特朗普政府撤銷了拜登妨礙AI創新的政策。Mistral則強調苛刻的監管規則只會鞏固大公司的優勢、抑制創新。
三、出口管制與地緣競爭
在是否應對中國加強技術封鎖問題上,OpenAI 和Anthropic是最鷹派的,措辭也最強硬。兩家公司都支援拜登政府的AI擴散出口管制框架,主張限制高階GPU晶片和模型權重流向中國,並強調美國政府要確保美國的民主AI在和中國AI的競爭中取勝。
Google 呼籲美國政府採取“平衡的出口管制”,既保護國家安全,又能使美國的出口和全球業務運營得以進行。Google批評拜登政府實施的人工智慧出口管制規則,包括AI擴散出口管制框架,可能給美國雲服務商帶來不成比例的負擔,呼籲特朗普政府精心設計出口管制,避免給美國公司造成不必要的競爭劣勢;應給BIS更多資源,同時簡化出口許可流程,並考慮更廣泛的生態系統問題。
作為在中國有云業務的美國企業,Microsoft和Amazon就比較雞賊一些,完全不去碰出口管制和地緣政治這種敏感問題。
讓我多少有點意外的是,作為一家法國公司,Mistral在這個問題上有點仗義執言。他們強調了“提升晶片流通”對保證全球供應鏈暢通的重要性,並且提醒美國:出口管制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導致創新轉移到其他競爭地區,因為公司們會為了規避限制,在監管更為寬鬆的環境中開發技術。AI計劃應該考慮保護國家安全,但也得避免扼殺美國的創新和經濟增長,要在兩者之間求一個平衡。此外,Mistral還指出,對AI模型徵收高額關稅可能會阻礙美國利用國外新開發的模型,而這些模型本可以為美國帶來新的發展、新的就業機會以及國內的經濟增長。
相比之下,Meta不太關心對中國的出口管制,而是特別關注美國AI企業在歐洲面臨的強監管,希望美國政府透過外交和貿易手段捍衛開放的數字市場,讓美國AI企業在海外能公平競爭,鞏固美國在全球AI生態中的領導力。具體來說,他們希望美國政府一方面抵制外國政府在AI領域對美國公司的不當限制和歧視措施,另一方面確保美國而不是中國等其他國家主導AI國際規則制定。
Google也批評了歐洲,指出“某些司法管轄區”過於嚴格的AI監管措施可能會阻礙AI應用,並舉了幾個例子:比如透過繁瑣的監管涵蓋低風險用例,對AI開發者而非更接近用例的部署者施加模糊的監管負擔,以可能限制美國公司在美國及全球創新的方式把版權法進行域外延伸等。Google認為,這些強監管破壞了美國AI產品和服務的全球互操作性,美國政府應該和相關外國政府接觸,推動制定促進創新、鼓勵競爭並允許採用一流技術的政策。
四、政府在AI發展中的角色
七家公司普遍歡迎政府發揮積極作用,但各自對政府應扮演何種角色的理解有一些不同。
Microsoft、Google和Amazon相當於更希望美國政府當一個合格的“基礎設施投資者和示範使用者”:呼籲政府優先投資電力、資料中心、人才培訓、AI採購等底層工程,並且在公共服務中能率先採用AI應用,帶動整個市場的發展。
OpenAI與Anthropic更強調政府的“規則制定者”角色。OpenAI提供了非常具體的立法建議和外交策略,希望政府在技術戰略、版權、國際聯盟協調方面提供“頂層設計”。Anthropic則建議政府設立國家安全評估機構、建立實驗室治理機制,特別期待政府能介入AI安全監管領域,並且和他們這樣的私營企業合作制定AI安全的規則和模型評測等標準。
相比之下,Meta和Mistral對政府的角色更加謹慎,反覆強調政府“不要過度干預”,特別是要求警惕各州的碎片化監管傾向。Meta指出,如果看現在一些州的做法,美國正朝著建立一個比歐盟還要更繁瑣和嚴苛的AI監管環境的方向發展。要遵守這些法律在技術上或商業上都很難做到,就算能做到也會把美國企業的資源從AI研發和部署中抽走,極大地減緩甚至完全阻止美國的創新,從而讓中國和其他國家的AI競爭對手受益。
Mistral也指出,各州各自為政的監管方式可能會給新進入者帶來高昂的合規成本,限制其擴張潛力,並損害州際商業活動。而且這往往只能鞏固那些能承擔得起合規成本的大公司的主導地位,無意中破壞開放、競爭的市場環境。他們還舉了歐盟AI監管作為反例,說你看歐盟27個成員國監管的碎片化,讓歐洲企業在合規性和法律確定性方面很難受,更不用說那些行政成本和投資障礙了。
這幾家公司提交的書面意見基本都在10頁以上,上述只是粗略讀下來的一些初步印象,建議對美國未來AI政策走向感興趣的同仁們都好好研讀一下,一定能有不少收穫,特別是管窺美國產業界主力的核心政策訴求。
文章僅做學術探討和研究交流使用,相關判斷不代表任何公司或機構立場,也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
歡迎加入影片號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