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rump的就職演說中,有一段被主流媒體忽略的內容——火星。
他這樣講道:“我們將在星空中追尋我們的昭昭天命,我們將把美國宇航員送上火星,並在火星上插下星條旗。”
聽到這段表述時,臺下的馬斯克做出如下動作和表情,被許多媒體評論為“露出瘋狂的笑容”。

眾所周知,馬斯克的Space X公司長期聚焦於太空探索,除已商業化運營的“星鏈”系統外,深空探索正是其重點投資的專案,主要物件即火星。
馬斯克本人曾表示:“下一個真正偉大的事情是在火星上建造一座自給自足的城市,並把地球上的動物和生物帶到那裡。”
除此之外,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麾下也有一家名為藍色起源的私營航天公司,幾天前剛剛將大型火箭“新格倫號”首次成功送入軌道——NASA表示已選擇“新格倫號”執行其接下來的火星機器人任務。
從選舉政治角度講,Trump與這兩位科技大亨的關係似乎並非僅限於技術合作,而是存在以火星探測為名給二人旗下公司撥款的嫌疑。
每一任總統通常都有自己結盟的財閥物件,有的是華爾街,有的是大型軍工企業;從Trump的就職典禮來看,他顯然更青睞與矽谷科技巨頭保持良性互動。

當地時間2024年11月19日,當選總統Trump前往得克薩斯州,出席觀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重型運載火箭“星艦”的第6次試飛。

星艦英文名為SpaceX Starship(星船,通往星星的船),其最重要的應用場景就是登陸火星。它以極低的發射成本,實現歷史排名第一的近地軌道有效載荷量。
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作為夜空中最亮的自然天體之一,從地球上用肉眼可以清楚地看到火星,現存最早的觀測記錄可追溯到古埃及。
1610 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使用望遠鏡對火星進行了首次詳細觀測。
1964年,美國成為第一個成功到達火星的國家——“水手4 號”太空船進行了火星飛越。
1971年,蘇聯在火星上進行了首次軟著陸。
截至目前,共有8輛火星車被送往火星,其中7輛成功登陸,1輛墜毀。
-
火星2號:蘇聯,1971年11月27日墜毀於火星。 -
火星3號:蘇聯,1971年12月2日成功登陸,工作約20秒後與地球失去聯絡。 -
旅居者號:美國,1997年7月4日成功登陸。 -
勇氣號:美國,2004年1月4日成功登陸。 -
機遇號:美國,2004年1月25日成功登陸。 -
好奇號:美國,2012年8月6日成功登陸。 -
毅力號:美國,2021年2月18日成功登陸。 -
祝融號:中國,2021年5月15日隨天問一號著陸器成功登陸,當月22日駛上火星表面,設計壽命為90天,工作一年多後因沙塵覆蓋太陽能電池板未能喚醒。
一般來說,探測器飛到火星的時間為6個月至8個月(載人飛行時間要加長,人無法承受太高加速度),而往返火星的旅程還要額外多出三個月,因為需要等待地球和火星處於合適的位置才能啟動返回的旅程。

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表面呈現為橘紅色,地表廣泛分佈著氧化鐵。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中國“祝融號”火星車拍攝的火星表面。火星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佈,大氣稀薄寒冷,且沙塵暴頻繁。火星上幾乎所有的水都以極地永久凍土層冰的形式存在,少量以蒸汽的形式存在於大氣中。
火星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千米(地球到月球距離僅38萬公里),最遠距離超過4億千米,體積約為地球的15%,質量約為11%;其大氣以二氧化碳為主(佔比95%),既稀薄又寒冷。
以直徑、質量、表面重力等指標來說,火星約介於地球和月球中間。
其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月球的兩倍,質量約為地球的九分之一、月球的九倍,表面重力約為地球的38%、月球的2.4倍。
火星上的一天時間與地球大致相同,為24.6小時;與之相較,月球的一天相當於地球上的一個月。

目前尚未發現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決定性跡象——相關實驗多為在地球上模擬火星環境進行驗證,不過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它可能曾經適合某種型別的生命居住,比如微生物。
實際上,迄今為止還沒有科學家能夠徹底檢查來自火星的物質,因為還沒有人帶回火星表面的樣本在地球上進行分析。
現階段對火星的所有科學分析都是遠端進行的——透過安裝在著陸器和火星車上的儀器取樣分析。
由於火星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同時有若干證據證明火星曾擁有類似地球的環境以及豐富的資源,故探索火星成為各國研究的重點,中美均有載人登陸火星的計劃。

探測發現火星兩極有冰冠存在,會出現季節性水汽和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地表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科學家推火星曆史上有可能曾被大面積的海洋、湖泊及河流覆蓋。

位於火星北極附近Frouin隕石坑底部的一塊冰。有研究人員認為,火星水資源位於地表以下11公里至20公里處,液態水儲量遠超此前估計,這一儲水層可能是火星生命的“避難所”。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近日刊登一篇文章,談到了Trump的“火星佔領”計劃,文章中稱:
“總統的講話表明,火星在未來幾年的議程中可能會發揮更核心作用,但除非增加NASA的預算,否則優先考慮火星任務可能會影響其他活動,例如重返月球計劃。
事實上,火星的科學和戰略價值的確遠大於月球,它是除地球之外最明顯的人類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獨立於我們母星生存的星球。
二十多年來,NASA一直在研究將樣本從火星送回地球的可能性。2022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建議‘美國宇航局這十年機器人探索工作的最高科學優先事項,應該是在可行的情況下儘快完成火星樣本返回’。
這一計劃預期將在2030年代中期完成,而中國可能會在2031年左右將其樣本送回地球,比NASA早幾年。”

“祝融號”火星車與著陸器在火星表面的合照,由其釋放的一臺分離式相機拍攝。
CSIS文章認為,探索火星遠比探索月球重要,雖然今天人類無法在火星表面獨立生存(在火星上生存需要的裝置水平與在月球上生存相似),但相較於月球,火星上存在創造更宜居環境的關鍵物質基礎。
這些物質包括化合物、冰凍的水、能源(如太陽能和地球化學)以及類似地球的物理特性。
如果人類希望開闢另一個不是地球的居住地,那麼沒有比火星更好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