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童之父”和他的“不認命”

作者:譚麗平《中國企業家》記者
源:中國企業家雜誌(ID:iceo-com-cn)
導讀:20多年,“草根”夢想者終成神。
在2025年的春節檔,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無疑最令觀眾驚豔。僅10天,其票房就登頂了全球影史單一市場票房榜,目前票房已經超過68億元。5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就曾拿下超50億元票房和1.4億觀影人次的戰績。這一系列電影已然成了中國電影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主導這兩部動畫的,是一位“半路出家”的導演——餃子。
餃子原名楊宇,四川瀘州人,從小酷愛繪畫、漫畫,在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上到大三時,接觸到了三維動畫軟體,兒時的動畫夢被點燃。畢業後,他先辭去了廣告公司的工作,接著“蝸居”在家中三年半,靠母親的退休金支撐生活。那段時間,他跟宇航員生活在空間站似的“三點一線”:客廳、臥室、廁所。
就在這方寸之間,28歲時,他打磨出了處女作——《打,打個大西瓜》。這部僅16分鐘的反戰短片,最終斬獲30多個國際獎項,也成為他叩開動畫行業的第一塊敲門磚。但“進度條”依然很緩慢,2019年《哪吒1》問世時,楊宇已年近四十。
從一個不被世俗所看好的“啃老青年”,到成為名滿天下的“國漫英雄”,楊宇用了20多年的時間。
曾被問及為什麼選擇了哪吒這一形象,楊宇解釋說,因為哪吒具有反叛精神,就像做動畫時候的自己。起初並沒有人相信學醫出身的他能夠做好一部動畫,入行的時候受到了不少的歧視和偏見。他希望同樣面對困境和成見的觀眾在看完哪吒之後,也能獲得扭轉命運的力量。
正如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楊宇用他的經歷證明,理想主義者的堅持,終能衝破偏見。
1
從“啃老青年”到票房神話
楊宇走的並不是一條“傳統”道路。
他出生於醫生家庭,父親是一家醫院的放射科醫生,母親是醫院保管室的管理員,他也順理成章地選擇了醫藥專業。然而,楊宇的興趣並不在醫學上,2003年,大學畢業後的他毅然放棄了原專業,選擇進入一家數碼影視公司從事三維動畫創作。
一年後,楊宇辭職,獨自回家“閉關”創作。彼時,父親突然去世沒多久,退休後的母親在他的工作所在地成都買了套二手房,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這段時間,家裡所有開支全靠母親每月1000餘元的退休金,其中還要拿出700元用於還房貸。“為了節省每一分錢,我在3年半時間內從沒有去過超出家40公里的地方。”楊宇說。
3年零8個月後,《打,打個大西瓜》橫空出世。
這段僅16分鐘的短片,用十分幽默的方式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反戰之餘,這部短片的核心是東方釋家思想:有時候需要一些感悟、頓悟、超脫,跳出塵網的束縛,沒有慾望、沒有喜好、沒有悲喜、沒有成見、沒有立場實現思想的裸奔,做一做真正原始的自己。
這部短片“叫好又叫座”。一放在網上就引發動畫影迷的追捧,一時間名動江湖。這部片子入圍了第6屆中國動漫金龍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先後獲得第26屆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評委會特別獎等30多個國內外獎項,甚至被媒體譽為“華人最牛動畫短片”。
在《打,打個大西瓜》的片尾,楊宇打上了一串長長的鳴謝名單,“Disney、萬籟鳴、手塚治蟲、宮崎駿、押井守、大友克洋、PIXAR、鳥山明、李安、黑澤明、餘秋雨、金庸、小島秀夫、成龍、李連杰、周星馳、易中天、于丹、馬雲、史玉柱、李嘉誠”。這些各行各業的人物,是那段時間支撐他做下去的“精神偶像”。
他曾這樣形容這段蟄伏的時光:世界上一切力量在時間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
主要原因還是動畫製作的工作量太大,工期太長,再高昂的激情都會被時間磨滅。“時間就像什麼也沒做,但它無時無刻不站在你的身邊注視著你,讓你覺得完工遙遙無期,每一天好像都是在原地踏步。”但僥倖的是,他在激情還沒有燒乾之前跑到了終點。
在楊宇看來,這是第一步。“長片必須要有基礎,有了基礎了之後,別人才可能相信你能夠做更好的東西,才可以一步一個腳印。”
這之後,楊宇和幾個業內很有想法的老朋友在成都成立了工作室,之後組建了團隊。那時,大環境對於動畫行業並不友好,為了維持公司運作,他們不停地找專案掙錢,也不像當初剛從學校畢業時那樣全身心地做原創作品。
不過楊宇從未放棄目標。2013年,他帶著執導的第二部作品《老闆的女人》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優酷影片上線不到20天,點選量超過345萬人次,其中付費期間的點選近200萬人次。
直至《哪吒1》,這是楊宇的第一部動畫長片,用他的話說,這部片子是他“死磕”來的。
他對一些細節異常執著,比如哪吒等4人搶神筆的鏡頭,單是做這段動畫的草稿,就用了2個多月時間;最後哪吒和敖丙牽手那段幾十秒的特效鏡頭打磨了5個月時間,換了多家特效公司。
彼時,團隊曾因資金短缺,一度面臨解散的危機。製片人劉文章曾表示:“第一部是‘邊求生邊創作’,導演甚至要分心考慮團隊能否‘活’到明天。”
好在市場給了一些耐心。2015年,《大聖歸來》橫空出世,斬獲9.56億票房,為國產動畫打了一場漂亮仗,資本也在之後開始佈局動畫產業。
《哪吒1》上映時,餃子曾特別感謝《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導演田曉鵬,“如果沒有‘大聖’,就不會有‘哪吒’。”他表示,《大聖歸來》讓自己堅定了信念,“只要和觀眾‘以真心換真心’,觀眾們是願意看好的作品的,甚至會更加寬容。”2019年,《哪吒1》直接引爆了當年的暑期檔。
曾被問及想賦予《哪吒》的中心思想是哪些?餃子說,“就是打破成見,不認命,扭轉命運”。
2
好東西只能慢慢磨
有了第一部的成功,《哪吒2》不再那麼“捉襟見肘”,沒有了生存壓力,楊宇就變得更加“瘋狂”了。
《哪吒2》的製作週期長達五年。光劇本,楊宇就寫了2年多,後期製作又3年。在他看來,從全球範圍來看,製作一部優秀的動畫電影,時間都不短,“好東西只能慢慢磨。”
據瞭解,《哪吒2》僅特效鏡頭就超過《哪吒1》全片鏡頭量:《哪吒1》全片鏡頭超過1800個,《哪吒2》全片鏡頭超過2400個,特效鏡頭超過1900個,角色數量也是第一部的三倍。
《哪吒2》總製片人王競對外透露,五年時間,光是為《哪吒2》工作過的全國動畫人員就超過了4000人,遠遠超過了《哪吒1》的1600人,“可以說,國內大部分的優秀動畫人才,都為這部影片奉獻過。”
面對當下環境,這樣的堅持顯得尤為不易。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641.5億元高點之後,在2020年陡降至203.1億元,近幾年雖有回升,到2024年也只為425億元,依然沒達到高點。對於電影公司來說,營收降,成本很難不降,特別是製作高昂,但市場效果不佳的動畫電影。
楊宇卻還是選擇頂住壓力繼續磨。
《哪吒2》的第一場大場面打戲“陳塘關大戰”中,申公豹憑藉裂空雷公鞭開啟虛空裂口,海底煉獄中被鎮壓多年的數百萬海底怪獸一湧而出,撲向陳塘關。在製作特效畫面時,楊宇堅持要在每個怪獸身上都綁上一根鐵鏈,“上萬條鎖鏈糾纏在一起,就像耳機線繞成毛線球,怎麼動都不對。”最終團隊啃下了這塊硬骨頭,這些鎖鏈“像一根根頭髮絲那樣在空中有搖曳感”。
天兵天將和妖族兩軍交戰時角色的數量達到了2億,其中每個個體都有自主意識,各自的運動問題很難解決。為了“千軍萬馬”,工作人員花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時間。
甚至很多內容,楊宇都親自演過一次。他表示,製作動畫電影和實拍電影不一樣,做動畫是工業流水線式的生產, “很多動畫師沒有經過專業的表演訓練,所以這方面是比較欠缺的。把一些細節表演出來,是讓動畫師瞭解我的想法最方便的途徑。《哪吒2》裡百分之七十的內容,我都表演過一次。”
“我有完美主義強迫症,不做好的話,它就是老掛在心裡面。對我來說,腦子裡想著這事。”他跟團隊一直在說,每一部作品,都要當成自己的最後一部作品去做,不能給自己留後路。
楊宇始終堅持“沒有捷徑,只有死磕”的創作哲學,這種近乎偏執的追求,讓影片每一幀都成為了技術與藝術的結晶。
更重要的是,他透過兩部《哪吒》也為中國動畫開闢了新路徑:從《大聖歸來》的破冰到《哪吒》的爆發,國產動畫逐漸擺脫“低幼化”標籤,以成人向敘事和工業化製作贏得了市場尊重。
回想起《哪吒1》的創作,當時的楊宇深深地感覺到了中國動畫工業流程的不完善、不完備,落後好萊塢太遠。但好多團隊心裡都憋著一股勁兒,想要證明國產動畫,為此寧願虧錢也要加入專案。
如今,他發覺,國產動畫電影成功的案例越來越多,動畫電影的創作環境也越來越好,動畫人的機會也在增多,“熱愛這一行的人已經看得到目標了,大家也能堅持下來。一定會湧現出越來越多好作品和創作者。”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