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落下帷幕,填報高考志願成了考生們的頭等大事。你知道嗎?清華、中山這些大陸知名大學,在臺灣也有同名高校。
Did you know that famous universitie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such as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Sun Yat-Sen University, have their counterparts with the same name in Taiwan?
江蘇的蘇州大學和臺灣的東吳大學,有著“複製貼上”般的同款校徽。

1840年以後,清朝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伴隨著連連潰敗的戰事,社會呼籲改革及學習列強之長的聲浪日漲。
在這樣的背景下,博習書院、宮巷書院在蘇州誕生,中西書院在上海誕生。1900年,3個書院合併,同時在蘇州天賜莊博習書院舊址擴建大學。這就是東吳大學,20世紀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後來,又改名為蘇州大學。
1951年,東吳在臺校友倡議“覆校”,成立校董會,並先行成立了“東吳補習學校”。1954年,因辦校成效顯著,成為臺灣第一所私立大學。
除了幾乎相同的校徽,這兩所高校的英文名也一模一樣,都是“Soochow University”,因為蘇州在三國時代就被稱作“東吳”。
Besides having nearly identical university emblems, the two universities have the same name, "Soochow University". This naming stems from the fact that Suzhou, or Soochow, was historically referred to the state of Eastern Wu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220-280).
“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兩岸的清華大學同樣同根同源。
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前5任校長都出自北京清華,他們把治學理念、育人精神和校風都帶到了臺灣新竹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是兩岸清華人共同的精神追求。
如今,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史介紹,依然是從北京清華大學開始算起的。

圖片來源:東方IC
“振興中華、永志勿忘”。這是廣州中山大學的校歌,也是臺灣中山大學的校歌。兩岸中山大學源於一脈。孫中山先生當年建立了一武一文兩大學府。武為黃埔軍校,文為廣東大學,1926年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臺灣中山大學1980年在高雄設立。
今年是中山大學建校100週年,同大陸的中山大學一樣,臺灣中山大學的學子們,同樣秉承著“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探尋真理、不斷追求學術的卓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五交同源,大陸有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臺灣則有陽明交通大學。
兩岸交通大學源於1896年在上海創辦的上海南洋公學,1921年改名為交通大學。1958年,交通大學在臺灣新竹覆校,成為臺灣第一所理工科大學。2021年,臺灣交通大學與陽明大學合併為臺灣陽明交通大學。
臺灣陽明交大的電子研究所在電子科技領域頗有建樹。當年,臺灣第一臺電視發射機、第一臺電子計算器、第一個雷射器、積體電路,都是由這個電子研究所研製成功的。同時,研究所也培養了許多電子資訊科技方面的人才。
除了共同的名字外,兩岸五所交通大學還傳承著共同的精神象徵——飲水思源紀念碑,以示飲水思源,文脈交通。
In addition to sharing a common name, the five Jiao Tong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Strait also inherited a common symbolic monument called yinshuisiyuan, which means "when drinking water, one must not forget its source", symbolizing the spirit of remembering one's cultural origin.

臺灣陽明交通大學飲水思源碑 圖片來源:臺灣陽明交通大學官網
在臺灣,學科能力測驗與大陸的高考類似,除此之外,對部分學測科目分數不滿意的,可以參加分科測驗。在部分專業名稱上,兩岸也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大陸的計算機專業、酒店管理專業,在臺灣則被稱為“資訊工程學系”“餐旅管理系”。
兩岸高等學校的考試方式和專業名稱雖有差異,但一所所同名高校的背後,是兩岸割不斷的文脈根源。
還有哪些臺灣高校與大陸同根同源?你心儀的專業在臺灣叫什麼?快來評論區分享吧!
編輯:史雪凡 張怡
實習生:陳藝菲 管思力
來源:臺海網 清華大學兩岸發展研究院 中國日報
兩岸做夥講是中國日報一檔兩岸交流類欄目。閩南語裡的“做夥”就是“一起”。兩岸做夥講,一起說兩岸,欄目用溫暖活潑的視角介紹兩岸風土人情,為兩岸同胞提供交流發聲的平臺。
推 薦 閱 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