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熱潮,歸於沉寂:曾經爆火的AI應用都怎麼樣了

價值幾十億的教訓。
來源 | 鏡相工作室
作者 | 黃依婷
你還記得那些曾經刷屏的AI應用嗎?
從被寄予厚望的“中國版ChatGPT”文心一言,到“吊打海馬體”的妙鴨相機,從憑藉長文字能力刷屏的Kimi,到魔性傳播的“兵馬俑跳科目三”“hello Kitty炸辦公室”……
自從我們邁入大模型時代,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那麼一兩個驚豔的AI應用出圈,一會讓人焦慮丟失工作,一會又變成不得不學的搞錢秘技。
AI是一個自帶流量的話題,而面向普通人的AI應用,是這兩年創業、融資的捷徑。
在被稱為AI應用元年的2024年,中國AI原生應用使用者規模突破1.2億,同比增長232%,形成了原生App、AI外掛、AI手機及智慧硬體四大主流落地模式。
但是在AI能力的快速提升中,絕大部分AI應用難逃“曇花一現”的命運,從一時爆火走向無人問津。
進入2025年,伴隨著使用者習慣養成與市場趨於理性,早期的廣泛探索正在快速收縮。
近期有媒體報道,“AI六小龍”之一的階躍星辰,停止其C端陪伴類應用“冒泡鴨”的大規模投入,團隊合併至Agent產品“階躍AI”,目前僅留部分員工運維;
崑崙萬維旗下“天工AI”——國內第一款AI搜尋產品——徹底告別搜尋定位,轉向辦公智慧體。
這些調整也意味著,內C端應用競爭正從功能堆砌和流量爭奪,轉向對使用者核心價值的深度挖掘與差異化能力的構建——
否則逃不出“花錢湊熱鬧,使用者留不住”的怪圈。
伴隨著一大批AI應用的轉型,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的淘汰洗牌。
我們覆盤了過去兩年間,在ChatBot、AI寫真、陪伴AI、AI搜尋、智慧助手及泛娛樂六大關鍵賽道上,代表性產品的興衰軌跡,和那些價值幾十億的經驗教訓。
01

ChatBot

“中國版ChatGPT”——文心一言

文心一言是國內大廠第一個釋出的生成式AI產品,開啟邀請測試的時間是2023年3月16日。
彼時全球科技迷們都處在ChatGPT帶來的衝擊中,與聊天機器人對話的熱情高漲。
早有佈局的百度嗅覺敏銳,加班加點推出了文心一言,讓國內網友用上了“中國版ChatGPT”。
文心一言App在當年8月31日,透過備案後全面向公眾開放。
開放下載12小時後,文心一言App登頂App Store免費榜;
當年12月末,文心一言使用者規模率先突破1億。
當時,如果想體驗生成式AI的神奇能力,文心一言是國內網友為數不多的選擇——
阿里巴巴的通義千問App直到2023年10月末才正式上線應用商店;
騰訊的元寶App更晚一些,要等到2024年5月30日;
位元組的豆包剛上線,但內部還沒想清楚該怎麼投入;
科大訊飛的訊飛星火雖然在同期釋出,但和百度相比,聲量始終要差一些。
佔據先發優勢,文心一言成為國內首個採用會員模式面向使用者收費的生成式AI產品——有模有樣地學著ChatGPT的節奏。
2023年11月1日,文心一言專業版上線,定價59.9元/月,連續包月優惠價為49.9元/月,同時還推出文心一言和文心一格(百度旗下AI生圖產品)的聯合會員,價格為99元/月。
但百度想掙錢的心還是太急了。
在模型能力不符合付費使用者預期、同類產品競相推出且都免費開放的情況下,接下來的2024年,文心一言逐漸落後——
先後被長文字能力優秀的Kimi、擁有龐大流量池的豆包和橫空出世的DeepSeek超越,又一次“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QuestMobile資料顯示,2024年12月,月活躍使用者規模前三的AI原生App依次是豆包、Kimi、文小言(前文心一言);
其中豆包以7523萬規模遙遙領先,文小言為1224萬;
到了2025年3月,文小言排名第6,前3依次變成了DeepSeek、豆包、元寶。
在技術上,百度盲目固守閉源路線,沒能構建起開發者生態,模型最佳化和產品迭代緩慢;
在產品上,文心一言定位模糊,能力泛化,無法有效解決使用者痛點;
在商業上,變現手段又太激進,在價格戰中失去眾多中小開發者。
種種因素,最終導致百度在長文字、多模態、邏輯推理等關鍵戰場全面落後。
02

AI寫真

第一個破圈的AIGC應用——妙鴨相機
妙鴨相機的興衰是生成式AI娛樂化工具應用的經典樣本:
它以現象級爆紅登場,卻因技術單薄、商業脆弱與需求泡沫化快速沉寂。
2023年初,沒有非常清楚的商業目標,只是想要做點“AI和影像方面的產品前沿的東西”,張月光拉了五六個同事,組了個興趣小組。
3月,關鍵技術要素成熟了點,他們決定往寫實人像方向走。
後來,7月17日,一個名叫“妙鴨相機”的AI寫真工具正式釋出。
幾乎沒有宣發的情況下,全憑網友分享、推薦,不到一週就火爆全網,成了國內第一個在C端破圈的AIGC應用。
向海馬體、天真藍等線下寫真館發出挑戰,是妙鴨相機被打上的標籤;
它自己的定位則是“AI攝影師”——
讓使用者以更低的成本足不出戶拍到專業質感的寫真。
當時,妙鴨相機的成績讓同行望塵莫及:
產品正式釋出時,團隊20來人,在半年時間內博出了App Store免費榜榜首的產品;
它的功能是付費的,9.9元是最低消費門檻。
App Store端最高時一天的收入為75907美元,約合人民幣53萬多;
算力被使用到極致,生成佇列動輒兩三千人,需要排隊8、9個小時。
從收入和使用者增長來看,在AI大模型產品形態的拓荒期,妙鴨相機瞄準小場景的策略是成功的。
但線上AI寫真無法提供線下寫真館提供的情緒價值,更無法滿足使用者去往線下的社交需求。
而聚焦線上,在相機賽道,還有美圖秀秀這座難以跨越的大
同一時期,它在對App進行AI化升級,接連推出AI消除、AI寫真、AI擴圖等功能。
產品自身的侷限,以及競品類似功能的推出、模型能力的提升,爆火一個月之後,妙鴨相機的先發優勢逐漸被瓦解。
2023年11月,妙鴨相機產品負責人張月光從阿里巴巴離職創業,妙鴨相機丟失了它的“魂”。
如今,妙鴨相機還在更新迭代。
今年年初上線了Live動態寫真,仍然是AI驅動,上傳照片的門檻從最初的20張變成了現在的4張,生成效果反而更逼真了。
但如今日下載量徘徊在1000上下的妙鴨相機,曾經的輝煌終究是曇花一現了。
妙鴨相機證明了,僅靠技術驚奇感無法維繫使用者的熱情。
功能單一、缺乏更強的工具屬性,也沒有社交關係鏈等留存手段,在使用者新鮮感過去後,勢必會被大廠的同類型免費產品所取代。
2023年6月10日-2025年6月9日,妙鴨相機在全部應用商店的下載量。資料來源:點點資料
03

陪伴AI

頭部穩固,打不出差異化——冒泡鴨
AI技術帶來生產力革新的另一面,是冰冷的演算法有時也能表現出人類獨有的溫情。
AI陪伴(又稱AI角色扮演類)賽道便誕生於人類對這種溫情的期待之下。
在使用者使用時長、對話輪次、留存率等資料上,陪伴類AI幾乎總是領先ChatBot等工具類AI。
使用者對“賽博戀人”的痴迷,助推玩家爭相入局——
如閱文集團的築夢島、字節跳動的貓箱(前話爐)、美團的Wow、階躍星辰的冒泡鴨等。
據智慧湧現報道,2024年12月,“AI六小龍”之一階躍星辰,停止對旗下AI陪伴類產品冒泡鴨的大範圍投入,冒泡鴨團隊合併至對話產品“躍問”(現更名為“階躍AI”),僅留部分員工運維。
此時,距離冒泡鴨正式上線也不過大半年的時間。
對於這樣的調整,一名階躍星辰員工說,經過一年以來的探索,團隊現在在產品佈局上學到的深刻一課是:
不要在已有頭部玩家的領域,參與競爭。
AI陪伴類的頭部玩家指的是同樣是“AI六小龍”之一的Minimax旗下的星野。
鮮有人知道的是,在ChatGPT釋出前的2022年10月,Minimax已經發布了對話互動式智慧體產品Glow。
Glow的背後是Minimax自研的300億引數的大語言模型(LLM),產品形態近似於如今的陪伴AI。
後來的2023年初,因為監管因素,Glow停止服務。
2023年9月8日,備案後,Glow搖身變成“星野”歸來。
星野擁有了最新的多模態能力,它能讓使用者透過文字描述角色的性別、性格、身份和形象,“捏”出鮮活的卡通人物形象;
還鼓勵使用者透過語音跟角色互動,不同的角色基於各自的性別、人設、性格等,有不同的聲線、語氣和表達習慣。
這一產品形態幾乎奠定了同類產品的基礎,也讓星野在特定群體內迅速走紅——
上線7個月後,星野的月活躍使用者超過1000萬,每輪平均對話時長達到100分鐘;
根據Quest Mobile資料,當前主流AIGC APP的月人均使用天數基本低於5天,僅有星野能達到7.7天,星野的活躍率也高於豆包和文心一言等應用。
賽道熱門,競爭者眾,又打不出差異化,必然有人被擠下牌桌。
冒泡鴨成了競爭下的犧牲品。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冒泡鴨的犧牲是可預見的:
和工具類AI相比,使用者對AI陪伴類產品的粘性更高,這種粘性不僅取決於產品背後的模型效果,更關鍵的吸引力在於,模型和使用者合作“捏”出(定製)的AI角色,以及人機互動後的專有記憶;
同樣的角色設定,沒有記憶,或者換了一個底層模型,其表現出來的效果可能會截然不同。
而AI陪伴產品使用者對這種不同高度敏感,產品遷移成本非常高,很難轉向其他產品。
目前,冒泡鴨仍在維持基礎運營,而階躍星辰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向了多模態大模型研發。
但從結果來看,冒泡鴨的另一個失敗原因,就是階躍星辰將有限的資源分散投入,導致產品迭代和體驗落後,及時止損,也是個正確的選擇。
04

AI搜尋

中小廠成為大廠墊腳石——天工AI、秘塔AI搜尋
2022年末,ChatGPT引爆生成式AI時,就有討論說它將衝擊到谷歌在搜尋引擎領域的巨頭地位。
和傳統搜尋引擎相比,沒有廣告、以對話形式向AI獲取資訊顯得更高效便捷。
但當時聯網即時搜尋對預訓練模型來說是個問題。
RAG(檢索增強生成)的推廣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模型知識時效性與準確性的問題。
2023年下半年起,國內大模型廠商開始將RAG作為產品標配。
崑崙萬維的天工AI在這個背景下誕生。
2023年8月23日,崑崙萬維推出“天工AI搜尋”,並開啟內測申請。
但受制於模型效果,在當時的節點上並沒有砸出太大水花。
2024年初,秘塔AI搜尋橫空出世,以毫秒級響應速度和無廣告、高質量的答案,在使用者中迅速走紅。
一經發布便獲得了極高的熱度,訪問量增速甚至一度超過月之暗面旗下的Kimi。
AI產品榜顯示,2024年3月,秘塔AI搜尋以721萬的MAU位列國內AI產品第三名,僅次於文心一言和Kimi。
在當時,秘塔AI搜索走的路是獨特的:
用搜索引擎的結果與大模型生成的內容結合,輸出結構化答案,並清晰標明來源。
這種做法不僅提升了搜尋的準確性,也極大減少了“幻覺”的發生。
現在回望,當時的優勢難以成為護城河,RAG、來源連結、結構化答案几乎成為大模型產品的標配。
在搜尋場景,秘塔給大廠們打了個樣,然後很快跌出了使用者視野。
至今年5月,其MAU在國內AI應用中僅排名29,為138萬。
而天工AI,今年5月15日進行了整體產品升級,重新定位於AI辦公智慧體,和AI搜尋說了再也不見。
目前,AI原生應用中,僅三六零旗下的奈米AI搜尋仍在專注定位於AI搜尋。
諸如DeepSeek、豆包、騰訊元寶、文小言等AI智慧助手,則將聯網搜尋整合進對話方塊,供使用者自由選擇。
還有傳統的搜尋引擎,百度、夸克、QQ瀏覽器等,在生成式AI的加持下進行了升級。
百度將AI答案放在了傳統搜尋結果之前,夸克則升級成了AI超級框。
搜尋本就是網際網路大廠深耕多年的核心賽道,各家除了擁有龐大使用者的入口外,還有豐富的內容生態、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強大的技術能力,小廠註定會被碾壓。
目前,秘塔已經轉向B端,或許AI獨立搜尋只能以垂直賽道服務商的角色存活,而不是成為下一代的資訊入口。
05

智慧助手

留不住投流拉來的使用者——Kimi
在AI應用元年到來之時,為了在同質化智慧助手中突出重圍、搶佔先機,Kimi打響了投流拉新的第一槍,主戰爭選在了使用者畫像高度重合的B站。
2024年3月前後,在B站首頁或是在影片的推薦區,你總能看到一個名叫“Kimi AI智慧助手”的推廣連結。
Similarweb的監測資料顯示,在B站推廣後,Kimi的訪問量就呈現出顯著的增長趨勢,增幅一度達到402.9%。
很快,使用者們都記住了打著“長文字”標籤的Kimi。
然而,高增速是高投入換來的。
根據智慧湧現2024年8月報道,多名從業者稱,月之暗面在B站給出的CPA報價,高達30元左右。
“近期每一個Kimi PC端的使用者轉化,(月暗的報價)在38元-40元/人。”一名從業者表示。
這意味著,Kimi每透過B站獲得一名註冊使用者,月之暗面起碼要支付30元的費用。
短期湧入的大量用戶讓Kimi伺服器不堪重負。
App、網頁、小程式頻頻宕機,系統經常彈出“高峰時段,算力不足”的提示,工作日尤其集中,使用者體驗直線下滑。
當年5月,或許是為了緩解投入高走的壓力,也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最佳化使用者體驗,Kimi推出了“打賞”功能——
使用者可付費對Kimi充值,金額從5.20元到399元不等,每一檔對應著不同的高峰期優先使用時長。
這種“打賞”是隨機的,可能宕機好幾次才會觸發,和傳統的會員制充值相比顯得有些俏皮,對使用者體驗的傷害也較小。
但Kimi投流獲的節奏很快被豆包打亂。
2024年8月,背靠抖音巨大流量池的豆包空降國內AI App MAU榜首,以4031萬MAU的絕對優勢霸榜。
與此同時,Kimi的MAU由2024年7月的2456萬下滑到611萬,近半年又逐步回升至2500萬上下。
目前,在DeepSeek、豆包和元寶的夾擊下,Kimi跌下神壇。
AI產品榜顯示,2025年5月,Kimi的MAU位於DeepSeek、豆包和元寶之後,為2405萬,環比下滑3.77%;
同期豆包為1.18億,DeepSeek為1億。
Kimi起步夠早,技術能力也不差,資金實力在創業公司中也在前列,但依然拼不過大廠手握流量、攜生態之力的追趕擠壓。

06

泛娛樂

靠魔性傳播後迅速沉寂——AI孫燕姿、泰勒講山東話、兵馬俑跳科目三
《2023最美的夜 bilibili晚會》,孫燕姿作為“冷門歌手”受邀出席。
這一年,AI孫燕姿席捲B站。
翻唱的周杰倫的《發如雪》獲得了三百六十多萬的播放量,其餘來自AI孫燕姿的翻唱曲目,播放量也動輒在百萬以上——
這樣的播放量足以與孫燕姿本人演唱的作品相媲美。
支援如此驚豔效的技術來自於一個叫做So-vits的開源專案。
僅憑數段音訊,So-vits就可用一個生成式模型來合成目標音色的音訊,訓練出使用者想要的聲學模型。
這個模型可以保留音高和音調,也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翻唱。
和AI孫燕姿同時爆火的還有郭德綱用英語說相聲、泰勒·斯威夫特用山東話演講等,背後的技術同樣是生成式AI。
在各種開源專案的支援下,很多影片的底層模型已難以追溯。
成本低、情緒價值高、有點魔性,這些用生成式AI生產的高度娛樂化內容,在網際網路傳播邏輯的推動下,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阿里巴巴的通義千問也因類似傳播受益。
2024年1月,“兵馬俑跳科目三”成了熱搜話題。
在阿里巴巴AnimateAnyone的驅動下,西安博物館展櫥裡的兵馬俑跳起了當時火爆全球的魔性舞蹈《科目三》,在微博獲得了四千多萬的關注。
熱度之下,通義千問App為AnimateAnyone做了個新入口,取名“通義舞王”,一時吸引了不少網友模仿使用。
然而,這類生成式AI驅動的娛樂爆款,其“魔性”傳播力往往與生命週期
它們高度依賴獵奇、搞笑或特定文化梗帶來的瞬間情緒刺激——
本質上是技術驅動的“快消式”娛樂工具,而非解決實際需求或提供深度體驗的產品。
隨著使用者新鮮感消退,同質化內容氾濫其吸引力迅速衰減。
大量缺乏明確應用場景、僅作為技術演示或簡單套殼小程式存在的開源專案,在短暫的流量狂歡後,最終難逃被遺忘的命運。
07

結 語

2024年是C端AI應用野蠻生長的一年。
到了2025年,留在牌桌上的玩家終於意識到:
真正走得遠的,不是率先突圍的,而是能在熱鬧散場後仍然被使用者記住的
勝負的關鍵,從一開始的模型引數與投流成本,變成了對使用者價值、使用場景的深入挖掘和理解,以及在不同人群中建立“感知差異”的能力。
回望這兩年,從最初“一窩蜂上馬”的創業熱潮,到如今“主動收縮戰線”的理性佈局,AI在C端的落地路徑正在快速演化。
踩過的坑已經足夠多:
一方面,在模型能力和體驗穩定性還不能帶來持續驚喜的情況下,使用者對單一產品的耐心是有限的,誰免費用誰、誰效果好用誰是常態;
另一方面,單點爆發式的產品雖然容易在短期內使用者暴增,卻難以撐起長期運營的基本盤,AI搜尋也好,AI寫真也罷,終究是沒能逃過被淘汰的結局。
今天的AI應用仍舊未能找到屬於自己的“iPhone時刻”。
大模型的能力在持續升級,AI Agent成為新的風口,但距離真正“改變日常”的臨界點仍需時間積累。
從這個角度來看,2025年並不是終點,而更像是一次C端AI應用的中場哨。
熱潮過後,玩家開始沉下心來打磨產品的基礎能力、拓寬模型的適應邊界、重構與使用者之間的長期關係。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C端AI應用,不再是單點能力的拼圖,而是完整體驗的集合——
不僅要好用,還要被信任;
不僅要懂使用者,還得懂場景。
真正能留下名字的,不是起跑最快的,而是那些在喧囂散去之後,依然站在使用者身邊的產品。
  ·   END   ·  
視 頻 推 薦
合 作 對 接
尋求報道、商務合作、投融資對接媒體互推、開白、投稿、爆料等……
掃碼新增投資人說運營者微信,備註「商務合作」詳細溝通。

超 級 社 群
【投資人說】正在組建超級投資者社群、超級創業者社群、超級讀者群、超級媒體群等,目前總人數已超1000人。
關注【投資人說】微信公眾號,傳送資訊「進群」,與各行業精英直接交流,共同進步。
旗 下 媒 體
發現在看了嗎,戳下看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