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逛了逛Kimi的「AI小紅書」,OpenAI也想做的「AI社交圈」會更好刷嗎?

現在,AI 產品僅僅只靠機器人尬聊,已經留不住使用者了,這是顯而易見的新共識。
於是各個公司們打起了社群的算盤,從 OpenAI 流露出的口風,到 Kimi 開始灰測的社群——這真的是一條有未來的道路嗎?
這次,Kimi 先行一步
OpenAI 想要做社群由來已久,當 Meta 傳出要推出獨立 AI 聊天應用時,Sam Altman 就曾在 X 上放話:「那好吧,也許我們也會做一個社交應用」。OpenAI 內部討論的想法之一,是利用 AI 來幫助使用者創作和分享更有吸引力的內容,形成良性迴圈。
也很好理解,ChatGPT 爆火後用戶增長迅猛,如果能提供社交功能,將大大提升使用者留存和參與度,為 OpenAI 未來的增長尋找新引擎。
但現階段,OpenAI 更像是丟了個話頭,並沒有太多實質性的動作,約等於「新建資料夾」的程度吧
而 Kimi 的投入進度更快,已經開始了灰度測試。被灰測到的使用者,能看到在首頁旁邊,多了一個「發現」欄目,這就是 Kimi 社群的入口。
現在,「發現」版面不算很複雜,是類似朋友圈或微博的資訊流內容。亮點在於,由 Kimi 智慧助手作為特別「使用者」,參與評論回覆每一條內容。
因為還在非常小規模的早期灰度測試,Kimi 還在邀請一些內容機構和個人入駐,因此使用者不多,不算熱鬧,全靠小助手充當「氣氛組」,時不時搞搞抽象。
目前社群內活躍的賬號,以官方為多,基本見不到普通個人使用者。這些官方賬號也是常規釋出自己的中臺稿件,或者做一些搬運。非常像早期的即刻 app。
現階段內容稀少,所以導致可玩性也很有限。哪怕是有 Kimi 智慧助手的「捧場」,還是很難激發使用者在社群裡流連,滑不了兩把就無聊了。
內容社群的冷啟動是最難熬的,Kimi 恐怕還要堅持相當長一陣子。外界紛紛推測,如果說 OpenAI 想做下一個 X/Twitter,那 Kimi 這是想做下一個小紅書。
不過,大模型出現之後,「社交」「媒體」「社群」這些上一代網際網路產品,都需要有一些定義和概念上的修改。
顯然,不管是 chatbot 的湧入,還是對 AI 生成工具的藉助,都已經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了各個社交媒體、內容平臺、內容社群中。並且這個數量級,只會越來越多。
基於 AI chatbot,同時帶有社交媒體屬性的產品,我們之前介紹過不少。總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以 bot 為中心點 VS 以人為中心點
以 AI bot 為中心的案例有 Character.AI、星野等等,這類產品被認為是創造了一種新型的社交形態。AI 儼然成為社互動動的主角:使用者關注的不是另一個真實網友,而是螢幕那端的虛擬人格。
這種「一人飾兩角」的對話,本質上是使用者自導自演,透過 AI 的反饋來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另一類思路,則是將 AI 作為輔助手段嵌入人類社交網路,讓 AI 扮演配角而非主角
各大成熟社交平臺都在嘗試這種融合,今年連 TikTok 都嘗試了「Tako 助手」,鼓勵使用者透過提問來主動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而國內這個賽道上最突出的,莫過於評論羅伯特了。這個抽象貨大家都很熟悉,不再贅述。
這條路線既幫助使用者更高效地獲取資訊,也無形中增加了使用者與平臺的黏性,這也是目前 Kimi 社群看上去,比較靠近的路線。
但整體上,Kimi 社群的路線並不清晰。雖然社群的內容來源是 KOL 和官方號,但是也有普通使用者發帖,未來也可能出現 bot 賬號發帖。智慧助手在當中的「氛圍組」角色究竟能有多大價值,以及內容的積累需要多久等等,還有很多問題。
比競爭更可怕的是「切香腸」
做社群到底行不行得通,是不太明確的。不過,正好可以藉此機會,重新回看一下 Kimi。
作為第一賽段的明星選手,Kimi 一度是國內 AI 賽道最亮眼的存在,吸引了鉅額投資,並且促發了 AI 產品間激烈的營銷投放大戰。
後來在公眾認知裡,DeepSeek R1 的橫空出世,直接終結了第一賽段。第二賽段開始後,各個廠商迅速接入 DeepSeek,連微信都「獻祭」了元寶,Kimi 風光不再。
實際上,後來 Kimi 的重點從長文字,曾經過渡到 AI 搜尋,在多個搜尋類競品以及微信內建搜尋的夾擊中,堅持做出了不錯的產品體驗。
相比之下,長文字是一個「客觀」的指標,很容易被超越,而搜尋的體驗是具有主觀性的,使用者買賬就行
這就意味著,只要既存使用者不覺得太難用、降智到突破底線,就還用得下去。在這個基礎上,Kimi 無論做什麼嘗試,不退步就是進步。
理論上,無論是面對越來越多具有誘惑力的新產品,還是對現有產品的不滿,理性的做法,都應該是使用者自己去找一個更好的替代品。
但這並不是正在發生的事,總是有相當多人,一邊吐槽一邊還接著用。因為在實際場景中,有兩個非常大的阻力:上手成本,以及切換帶來的不確定性。
繼續使用,只需要衡量現有產品價值,減去使用痛點後,依然為正即可。
好是沒有好到哪裡去,但再差也就那樣吧。
而切換使用,則需要衡量新產品的價值,要減去切換成本,再減去不確定性。這當中要衡量的東西,就很多了:對於使用者來說,這個淨收益必須足夠高,才有起心動念要換一個產品。
這就是為什麼前兩年,各個廠商和產品要花大力氣去爭奪使用者,並且盡一切努力讓他們留下來——只要能留下來,就還能討論未來。
Kimi 在上一階段戰局,已經高舉高打地圈好了自己的使用者,即便在今年春節期間 Deep 像彗星一樣出現,它的日活量也並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
但 Kimi 需要面對——甚至永遠要面對的——是競品們「切香腸」一樣的碾壓,尤其在一個動盪且不確定的市場裡,它的「壓箱底」武器並不明確。
無論是長文字、文字生成、數學推理、程式設計、搜尋,如今卷而又卷的 AI 行業,每一個方向都有卷出花來的競品。
但凡競品只能提供「更好」的體驗,使用者的流失仍然是可控的。小而精不行,可以做大而全,可以做到人無我有。
做社群這一步,就很符合這種思路。因此它顯然是在鞏固留存下來的使用者,而非寄希望於拉新,這在道理上是完全說得通的。
只是這仍然不改變一個「切香腸」的問題:那些只是衝著個別使用者來的使用者,在一點點被切走。這種情況下,Kimi 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麼?
顯然不是模型了,也不是垂直的某項功能了,那到底什麼是它「壓箱底」的武器,可以留住最後一批使用者?
如果曾經給出的答案失效了,那就要給出一個新的答案,我們期待 Kimi 給出的下一個版本答案。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簡歷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 郵件標題「姓名+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作品或相關連結)
更多崗位資訊請點選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