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組
落雨前(2024)|29min
母親祭禮將至,何曉晴時隔多年翻到廣東,未料偶遇失聯已久的高中好友陳欣,一場“大雨”來臨之際,懷抱著回憶的何曉晴同陳欣一齊故地漫遊……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2014級本科、2020級碩士。短片《胡麻地》獲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展中國最佳學生作品;紀錄片《跨過那座山》“真實影像計劃”創投入圍;實驗影像《燃灼者的月亮》入圍北京國際短片聯展華語競賽單元。
生日蛋糕在清末傳入中國,作為西方文化與商品經濟的象徵符號,它的流行與近現代的政治氣候緊密相關。受飲食人類學的啟發,影片從創作者在深圳的童年生日場景出發,以檔案式論文式的方式針對中式生日蛋糕、肯德基麥當勞生日聚會服務、改革開放等因素進行探究。嘗試釐清生日蛋糕及其配套儀式在近代中國以及華人社會的傳播與本土化。調查範圍涵蓋近現代報紙檔案、新聞、電影、家庭檔案、華人蛋糕食譜等。
張勝佳(1997,深圳),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純藝碩士,曾獲Mona Hatoum獎學金與院長獎。作品曾入圍DOK Leipzig最佳紀錄短片銀鴿獎,UCCA“燃冉”青年藝術家獎以及威尼斯CIRFA Award等。
爸爸下週二要去貴陽工作,他可能不會再回廣州了。他曾說,等我讀書回國後他就和媽媽離婚,我以為這次是我們家庭最後一次相聚,我決定回去記錄下我們家這最後的時光。本片講述了在我爸爸離開家的前三天,我們一家人發生的故事。媽媽對家庭的堅守,爸爸冥冥中總感覺自己的人生還有別有可能……家庭的矛盾從未停止。對我而言,這肯定不僅僅是一份作業。
廣州美術學院影視攝影與製作專業,香港大學紀錄片專業碩士,紀錄片導演,策展人,曾跟周浩,黃偉凱,顧雪等導演學習電影;“異鄉人青年藝術影像展”創始人兼執行長。作品被中國國家圖書館和廣州圖書館館藏。個人紀錄片《想和你對話》獲中國紀錄片學院獎,北京國際電影節Reelfocus真實影像計劃一種真實,中國傳媒大學 “半夏的紀念”大學生國際影像展最佳紀錄片,最佳紀錄片導演提名,劇情片《涼茶》獲深圳青年影像節“最佳創意作品”, 民族誌紀錄片學術展-最佳短影片獎。作品入圍IM兩岸青年影展,海上影展暨紀錄片論壇,金雞百花獎華為手機電影計劃,VITA SHORTS延伸單元,SHISW上海國際短片周,新週刊熱聲“自在表達”等知名影展。
在上海打拼的艾欣聽聞廣東老家要拆遷,許久沒有回去過的她向單位請了假。她回到了家裡的老房子,已然破敗不堪。她渴望拜訪姑姑,但是姑姑已經搬走了。在四處打聽姑姑住址的時候,她偶遇了高中時最好的朋友…
青年導演、攝影師。高中留學法國,本科畢業於巴黎第一大學電影和企業管理雙學位,研究生畢業於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電影製作專業。短片作品曾入圍半夏、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長片專案入圍2024蓬勃計劃國際創投全國43強。
蘭父(2023)|22min
《蘭父》是一部時長約25分鐘的散文影像,顧名思義,關於“蘭花”,關於“父親”或“父權”。影片主要透過簡述十部與“蘭花”作為符號相關的電影作品,重視“蘭花”於多個主題間的聯絡與糾纏:性與情慾,神話與殖民想像,集體歷史與個人記憶等。影片以講故事的形式靜靜地穿梭在真實與虛構間,如同擬態的蘭花般嘗試捕獲相遇者在內心所潛藏的慾望與羈絆。
2018年本科畢業於切爾西藝術學院純藝術專業,現工作生活於廣州,從事視覺藝術創作,作品涵蓋影像、文字、雕塑等媒介。他的專案源於一些為人知曉但又感到陌生的事物或景觀,形式和內容所折射出的能與個體或集體記憶共情的能量是他所感興趣的。
氣球能夠覆蓋或隔離所有,製造出新的空間,模糊的邊緣,任意的大小,可以消解或者容納所面對的,透過阿強在裡面溜冰、折包裝盒、等公交車等一些系列動作展現了一名普通東莞工人的常態,但最後在抽真空的這個動作中消失殆盡。
青年藝術家|導演|攝影師
2014年本科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動畫專業影像媒體藝術方向
2016年擔任當代藝術中心黃邊站研究員
2017年赴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攝影專業交換學習
2019年碩士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跨媒體影像研究方向
一位走投無路的廣東年輕富商,為兜售假貨手機偽裝成香港人,卻在警笛環繞的大樓中失去一切。
一對婚姻陷入僵局的山東夫妻,為談生意偽裝成北京人,卻被捲進一場身份錯位的綁架案中。
一群沒有故鄉的漂泊少女,為偷得圖紙滿腹算計,卻在潮溼的地下室見證一場時代巨輪的觸礁
橫七豎八的立交橋貫穿京郊,無數個手機從大廈傾灑而下。
絕望的人瘋狂奔跑在北京的城市荒漠之中。
三條線索,一個故事。對於階級與追尋價值發出探問
昨夜是晚上,明天會是白天嗎?
一個愛笑的大男生。
短片《昨夜,北京》入圍第八屆平遙國際影展-平遙一角單元,獲COOKE鏡頭第一屆學生短片獎-最佳剪輯
這是普通嶺南家庭的一天,思鄉心切的痴呆阿嬤陷入自我的時間迷宮,今夕何夕,雲深何處,阿嬤的孤寂在巨大的城市叢林如同潮汐一般湧來。
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編劇,導演。《雲深不知處》獲得中國廈門金雞電影節短片季新灣流計劃特別關注短片。
暹羅(2023)|29min
回村,紀錄一位老人三歲時從暹羅(泰國的舊稱)回到村裡的經歷,以及日本侵佔與國民黨戰役的碎片回憶。
楊宇燁(Yang Yuye),2001 年出生,影像製作者。
作品主要關注個體記憶與歷史檔案的收集與再創造。 致力於獨立紀錄、非虛構影像、拾得影像,靜態攝影等不同媒材的混合形式創作。
舞臺劇演員於果和孟瑤是一起看電視劇《巴啦啦小魔仙》長大的好友。她們一同表演易卜生的經典戲劇《海達·高布樂》,兩人分別飾演海達·高布樂這一角色。不同的是,孟瑤是主角,而於果則扮演戲份較少、象徵海達內心分裂的影子角色。這種舞臺上的角色安排,彷彿是她們十幾年友誼的縮影,讓於果倍感痛苦。
一次偶然的機會,孟瑤提到她們童年最愛的《巴啦啦小魔仙》的取景地就在劇場附近。當看到劇中小魔仙一粉一藍的經典形象時,於果突然靈感乍現,想到一個對《海達·高布樂》舞臺劇結尾的全新處理方式。她原本計劃私下向導演提出建議,沒想到此事被孟瑤知曉。孟瑤認為於果越過自己擅自和導演溝通、試圖加戲的行為不妥,因而對她十分不滿,兩人因此產生嫌隙。臨近演出,導演也不願做出調整。於果的提議不僅落空,還因此失去了最好的朋友。
深感痛苦的於果,在舞臺上演繹海達·高布樂最終選擇自殺的情節時,也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2023年,短片《是公園》the park is public,BISFF北京國際短片聯展傑出藝術探索獎
2023年,短片《龍崗沒有小魔仙》Pink is not blue
2023年,長片劇本《觀鳥的人》Bird's cold eyes,8th平遙國際電影展創投單元
從蓮花山遊向月亮(2024)|28min
從小在海上長大的疍家女孩體內長有魚鰓可在水下呼吸深潛許久。在中國當下“上岸”的大時代浪潮裹挾下,長大後她離開大海在蓮花山當地一家服裝工廠打工,她能否適應陸地生活?
本碩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傳媒學院電影系和倫敦大學Goldsmiths視覺人類學專業,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電影研究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為獨立紀錄片,跨文化華語女性電影人,視覺民族誌電影。WildNothing Film Studio野無電影工作室創始人,有多年電影、紀錄片領域工作創作經驗。她導演的作品曾在國內外多個國際電影節入圍展映及獲獎,一線導演編劇、採訪、實地田野調研經驗豐富。擅長拍攝奇幻題材劇情片作品以及女性視角、探究人與自然的關係等人類學領域紀錄片作品。
情書(2023)|8min
失語的阿強單身多年一直不敢表白,喜歡上了小鎮上的視障推拿師小文。但他不能說,無法說,不知道怎麼說,不敢說,不該說…
廣東人、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動畫學院,曾拍攝多部廣告片。短片《情書》曾入圍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第四組
魚春(2016)|40min
一位來自外地的年輕女子瑪麗珍來到廣東順德謀生。阿廣性格憨厚,是傳統的鄉村中年男人。儘管阿廣因多年未婚且經常被話柄戲說,談笑間道出阿廣的嗣子觀念心聲,但他早已習慣獨自生活。瑪麗珍是一名離異母親,獨自撫養一個年幼兒子小寶,來到本村經營一家海產魚鮮檔。魚檔鄰里間的朝日相對,阿廣被年輕貌美的瑪麗珍吸引了。兩人有了交集後,感情發展迅速。經過相互照顧,在村裡探險見證村裡獨有的故事等一些經歷,小寶與阿廣在日常相處中逐漸建立起超越朋友般的聯絡。
夏天來了,瑪麗珍內心悄然做出了一個決定。她以愛情的名義,選擇與已交往一段時間的戀人一起離開此地開啟新的生活,拋棄自己的親生孩子並託付給本地中年男人阿廣。孩子小寶並沒有選擇權,他被安排跟隨阿廣,繼續生活在這個村莊。時間過去,村莊裡的生活依始,一切似乎沒有變化。
葉嘉棠,生於1990年,目前長期在順德工作生活。自大學畢業後創辦影像類NPO(民辦非企業單位)並長期從事社群影像工作。我在影像製作生涯中曾多與社會工作機構合作,進入不同的社群議題和感知不同的真實的人,製作紀錄短片。除此之外曾獨立創作實驗短片及劇情片。我希望借鑑比利時達內兄弟導演的成長路徑,透過大量紀錄片進入社會現場,獲得現實感知去進行劇情創作。我的電影觀是:在我們拍過的影片裡,我們是比真實中的我們要更加樂觀。曾參與BISFF2023志願者工作。
水裡的凱爾匹(2021)|22min
在廣州黃埔區江邊小鎮的雨季來臨前,以情緒化青年為食的水猴子大量出沒,情緒病患者kelpie卻在此時決定停止藥物治療。
黃思奕,出生於1999年廣東省廣州市,天蠍座。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影視導演專業。主要作品有《親密》,《拒收》,《水裡的凱爾匹》,《快速動眼睡眠》等。
游泳的好日子(2024)|18min
沙灘、黃色雨衣、捲毛小狗和被海水淋溼的女孩。這既是一次求助,也是一次對於成長領地的維護。染色劑是偷窺的保護色,長出的紅疹是青春秘密的排異,柔軟的恐嚇成為染上的羈絆,希望被毛線團層層包裹的生命不要抵達人間…..又是一天游泳的好日子,洶湧的疼痛逐漸褪色,潮溼的痕跡停留在美人魚的吟唱聲裡。
2002年出生,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短片《游泳的好日子》(2024)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短片主競賽單元;短片《恐龍蛋事件》(2024)入圍FIRST青年電影展、北京國際電影節、平遙國際電影展;長片創投專案《熱帶少年的狀況》(2025)入圍中國電影導演協會青蔥計劃。製片人短片《河童》(2024)入圍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亞洲)、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富川國際奇幻電影節,提名臺北電影節最佳短片,由陳哲藝監製。同時,入選FIRST青年電影展訓練營、型別片實驗室、英國 VanityTeen 雜誌中國版新秀人物等。
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短片《游泳的好日子》(2024)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短片主競賽單元。
小女孩金玲在母親赴香港務工後,與婆婆和弟弟生活在廣東的農村。母親出現的畫面極少,但卻似乎“佔滿”了金玲的生活。影片以孩童的視角展開,勾勒出關於思念、孤獨與成長的故事,片中瑣碎平淡的細節裡藏著女孩暗湧的思念。
張穎嵐,23歲,香港浸會大學電影系應屆畢業學生,熱愛電影,致力於美術及服裝指導的工作。希望能探索世界、周遭的人與事,創作出感染人心的作品。
區葉是個神經質且膽小的高中生,生日當天偉哥慫恿他人生中第一次違反校規:點個蛋糕外賣。原以為滴水不漏的計劃,卻因二人預估錯外賣員性別而露出馬腳,隨之而來的便是學生會的追捕、與校內模型機販子的周旋及對於朋友的信任危機。在這倒黴的生日夜裡,他獨自走在大雨的校園中,公告欄旁的垃圾桶突然開始對著他大喊大叫…
鄧煒雄,導演,編劇,剪輯,03 年生,廣東中山人。作品曾入圍金雞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短片季、北京國際電影節、入選 AME 影視計劃 9 月佳片、入圍 SHISW 翠麟最佳學生短片單項獎、獲得香港國際電影節優秀導演獎、獲得釜山新浪潮短片節最佳剪輯獎。
暑假,小康心儀的女生雨婷邀約他去海邊遊玩,卻被父親臨時叫去照顧生病住院的爺爺。無奈之下,小康來到醫院。在醫院裡他隱約地感知到生老病死,愛與死亡被夢中的老房子聯絡起來,遺憾在夢中被放大…… 醒來後的小康試圖找到雨婷,卻怎麼也聯絡不上她。
1999 年生於廣東江門,本科法學,現為 2022 級暨南大學電影創作碩士研究生。讀研時參與二十餘部短片的創作製作,導演作品《愁眠》獲廣州市大學生電影節優秀短片,並於光明網、《大眾文藝》發表影視類文章與論文 。
出鷺(2024)|23min
康鷺——離廣州塔不到2km的、在全國鼎鼎有名的製衣村,即將面臨拆遷轉移與產業轉型的雙重改變。鉅變關頭,往日一同踩著縫紉機的腳走向了不同的人生分叉路口…鉅變背後,有人間百味,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製衣村的居民們在改造途中的生活和心路歷程,希望給觀眾帶來多方面的思考,也為這一產業改革留下影像資料。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在讀研究生。作品曾獲中國影視學會學院獎紀錄單元二等獎、短影片單元二等獎,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全國一等獎,大學生網路文化節全國一等獎,廣州國際城市影像大賽金獎,第三隻眼看中國最佳作品,入圍中國大學生電視節、澳門國際微電影節等等。曾為國防科大、湖南師大製作多部短片。長期為湖南戒毒部門製作公益短片,其中導演製作的多部短片在中央司法部、中央政法委長安網、湖南共青團的B站、影片號平臺等展播。
“液態身份”短片展映單元將進行五組展映活動
分組詳情可掃描下方二維碼進行檢視
目前均已開放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