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季度宏觀經濟資料的三點評論

2025年一季度,我國GDP實際同比增速為5.4%。針對一季度的經濟資料,我們有如下三點評論:工業企業和居民部門現金流有所改善,政府部門新增債務融資增加,融資現金流有所改善。❷ 微觀層面房地產市場呈現分化復甦,一線城市的量價有企穩回升的跡象,二三線城市仍待修復。❸ 低通脹環境還在延續,價格水平處於“低位磨底”階段。
展望二季度,有兩方面的風險值得關注。一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能面臨邊際下行的壓力,二是美國關稅或將對我國出口和宏觀經濟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宏觀政策有必要為此提前做出充分準備
* 本文版權歸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所有,未經書面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複製或引用。
2025年一季度宏觀經濟資料點評
文 | 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

416日,國家統計局釋出資料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31875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4%,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2%,比2024年全年實際GDP增速提高0.4個百分點。具體來看:
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比上年全年加快0.7個百分點。分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製造業增長7.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9%
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671億元,同比增長4.6%,比上年全年加快1.1個百分點。
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為4.2%,較1-2月上升0.1個百分點,較上年全年上升1個百分點。其中,製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增長9.1%;第三產業中的基礎設施投資累計同比增長5.8%;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同比增速為-9.9%
一季度美元計價出口金額為8538.51億美元,同比增長5.7%,較去年四季度回落4.18個百分點;進口金額為5806.96億美元,同比增速為-7.0%,較去年四季度末回落5.3個百分點。
一季度,新增社融15.2萬億元。其中,政府新增債務(國債+地方債+專項債)3.9萬億元,企業新增債務10.3萬億元(包括地方融資平臺企業新增債務),居民新增債務1萬億元。
一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3%3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較去年12月的5.1%上升0.1個百分點。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相比去年12月的5.0%上升了0.2個百分點。
針對一季度的經濟資料,我們主要有如下三點評論。
第一,工業企業和居民部門現金流有所改善,政府部門新增債務融資增加,融資現金流有所改善。
工業企業現金流狀況近期有所改善。2025年1-2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累計同比增長2.8%,較去年12月的2.1%有所回升,同時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增速為-0.3%,較2024年12月的-3.3%降幅大幅收窄,扭轉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的持續下行趨勢。
政府債券融資力度顯著加大,一季度融資現金流大幅改善。2025年一季度政府債券累計發行規模達到38700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13584億元大幅增長185%,創下近年來同期最高水平。特別是2月單月發行規模達到16939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0%,顯示政府前置債券發行進度進一步加快。與歷史資料相比,2025年一季度政府債券發行量已超過去年上半年的總量(33390億元),表明政府積極透過舉債方式擴大融資,改善融資現金流。
居民部門現金流持續改善。2025年一季度,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179元,較去年同期的11539元增長5.5%,延續了過去兩個季度的增長態勢。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實際同比增速為5.6%,略高於一季度的實際GDP增速5.4%。
第二,微觀層面房地產市場呈現分化復甦,一線城市的量價有止跌回穩的跡象,二三線城市仍待修復。
宏觀層面,房地產投資、新開工和銷售的同比增速仍處於調整區間;但是微觀層面看,房地產市場在量價兩個方面都有一些止跌回穩的跡象
其中,從銷售量來看,2025年一季度末,一線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累計同比增長17.1%,較上季度末的-11.0%實現了顯著改善,連續三個月保持正增長;二線城市一季度末仍處於負增長區間,為-8.6%,雖然較上季度末的-28.3%降幅明顯收窄,但恢復步伐相對滯後;三線城市一季度末同比增長8.5%,較2月份的18.6%有所回落,但該指標僅統計了30個大中城市的住宅銷售情況,因此不宜高估全部三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整體的恢復情況。
從住宅價格來看,2025年一季度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增速的平均值為0.1%,環比增速連續4個月為正,有初步的企穩回升跡象;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增速接近於0,初步結束了負增長的階段,但還未回正;三線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增速持續為負,一季度均值為-0.23%,且降幅有擴大的趨勢。
價格資料與成交資料相互佐證,反映出當前房地產市場的恢復呈現分化的態勢,不同能級城市之間的差距擴大。
第三,低通脹環境還在延續,價格水平處於“低位磨底”階段。
2025年第一季度,GDP平減指數累計同比為-0.77%,較2024年四季度的-0.73%略有走低,但降幅已趨於平緩。這是自2023年二季度以來連續第八個季度呈現負值,表明經濟仍處於低通脹環境。
從CPI資料來看,1月CPI同比上漲0.5%,但2月轉為下降0.7%,3月又回升至-0.1%,與2024年四季度末持平。核心CPI(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在一季度保持相對穩定,1月和3月分別為0.6%和0.5%,2月短暫降至-0.1%。2025年一季度末,PPI同比增速為-2.5%,較四季度末的-2.3%降幅有所擴大,工業領域的價格壓力仍然存在。
展望二季度,有兩方面的風險值得關注。一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能面臨邊際下行的壓力,二是美國關稅或將對我國出口和宏觀經濟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宏觀政策有必要為此提前做出充分準備。
一方面,近年來中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季節性特徵發生了明顯轉變。2022年之前,二季度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通常高於一季度,如2016年和2017年二季度環比增速分別為19.85%和12.56%。然而,從2022年開始,二季度收入開始低於一季度,表現為環比負增長,形成了明顯的“稅收退坡”現象。2022-2024年的二季度環比增速分別為-30.39%、-8.79%和-9.59%,連續三年呈現負值。
2025年一季度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環比增速為-22.57%,這與往年一季度普遍為正增長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考慮到過去三年表現出的季節性,2025年二季度財政收入可能會進一步下行,給財政支出和宏觀調控帶來挑戰。
另一方面,美國關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會在二季度之後逐步顯現,對總需求的實際衝擊力度需要予以充分評估。根據我們此前的分析,在美國對華徵收100%以上的極端關稅情形下,統計上中美雙邊貿易可能大幅萎縮,但由於美國對中國部分出口商品有較強的需求剛性,這部分商品會透過轉口貿易最終流向美國。
綜合上述分析,根據我們在CF40研究·簡報《估算美國加徵關稅的影響——在“對等關稅”政策後的更新》中的測算,即使面臨極端關稅情境,中國出口受到的衝擊規模預計穩定在1.2-1.3萬億元左右,對中國總出口的影響約為5個百分點。如果僅從貿易角度看,這部分出口下降將影響中國GDP約1個百分點。
但外需變化會連帶影響就業、消費等多方面因素,產生“乘數效應”。如果考慮到外需的乘數效應,美國關稅政策對中國經濟的總體影響約為2萬億元,佔GDP比重約1.5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關稅衝擊在短期或許會比我們的測算結果要大,因此需要密切關注短期內我國總需求的變化,宏觀政策也需要為此做出更加及時和有針對性的調整。

2024年,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正式推出原創研究品牌「CF40研究」。訂閱“CF40研究”,您將暢享全年無間斷原創報告、視聽服務、精品圖書贈閱、會員專享主題活動等線上線下超值權益組合。加入我們,開啟這場新知之旅吧!

版面編輯:潘潘責任編輯:潘潘
視覺:李盼 東子
監製:李俊虎 潘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