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生效後,大家還好嗎?我打了6個電話

螢幕又亮了。推送彈出來,還是:關稅。
這一輪輪關稅,可把我們團隊小夥伴折騰壞了。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是看看老美的關稅,又在半夜加了多少,加到了誰頭上。
雖然,在大多數人看來,這只是一條條新聞,一個個需要右滑清除的通知。
但是,在大洋彼岸,在墨西哥的工廠裡,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寫字樓裡,在印尼、越南擁擠的街道旁,這是瀰漫在悶熱空氣中,實實在在的低氣壓。
那些紮根在這裡的創業者,現在過的怎麼樣?
於是,我遲疑了一下,試著撥了幾個號碼。
聽筒裡傳來電流聲,然後是那邊的聲音。

“那兩天?天塌了,然後…沒事了。”

“喂?” B總的聲音傳來,帶著點疲憊。他在墨西哥做家居。
我問起一個月前的那場“鬧劇”。3月4日,美國給墨西哥加徵25%關稅的決定,正式生效。但2天后,特朗普又宣佈,加徵關稅的行政令暫緩。先談判。
哦,那兩天啊。B總回憶。
怎麼說呢?就像坐過山車,車子衝到最高點,心剛提到嗓子眼。
然後,沒了。
沒了?
對。天塌了,塌了兩天。然後,沒事了。像一場鬧劇。

“那家大廠,沒有清關,掉頭回去了。”
但對於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來說,這可不是鬧劇。
政策一變,好多中資企業覺得“幹不下去了”。有人想轉租廠房,有人想賣地。
還有家大廠。裝置剛剛運到墨西哥的港口,關都沒清,掉頭回去了。
裝置漂洋過海,臨門一腳,卻又踏上歸途。背後,是咬牙承擔的成本,和徹底的失望。
另一位C總,那幾天更是焦頭爛額。特朗普一發話加稅,他電話就沒停過。
(圖片來源:央視網)
產線?快調。美國的單子?必須在關稅生效之前弄完,發走。甚至還不夠。抓緊趕。往前趕。
為什麼這麼急?
因為沒人說得清,該死的關稅,到底從哪一刻開始算。
是按貨離開墨西哥算?還是按貨到美國算?要知道,墨西哥和美國陸路連著,卡車可以直接過去。
“或許是按出關的時間算?” 有人這麼猜。
但規則模糊,誰敢賭?只能往前搶。結果呢?才兩天,關稅,停了。
C總苦笑,有客戶一看加稅,立馬跑越南找廠了。後來關稅沒了,又回來談。
但是,誰知道下次會怎麼樣呢?

“你不知道,特朗普什麼時候又發瘋。”
按理說,在墨西哥,對美出口只要符合“美墨加協定”(USMCA),大部分貨物,還是免稅的。所以,很多人都說,墨西哥是“最大贏家”。
那麼,虛驚之後,是不是該趕緊抓住機會,大幹一場?
確實,來打聽的企業不少。尤其是,原本在越南設廠的企業。因為,美國也很可能會對越南加稅,堵住中國企業“轉口”的路子。
聽起來,墨西哥似乎真的要火了。但是。請注意這個“但是”。
大部分企業,嘴上說著有計劃,實際上都在“靜觀其變”。
奇怪了。明明有免稅的好處,為啥大家反而不敢動了?
就是那兩天的關稅鬧的。你不知道他(特朗普),什麼時候又發瘋。
我投那麼多錢建廠,萬一剛弄好,他又來個新政策,我找誰哭去?

“他們不急,因為覺得是衝著中國來的。”
更要命的是,那個被視為“護身符”的美墨加協定,也快到期了。
(圖片來自:路透社)
協議還在有效期,都能一棍子打翻友誼的小船。收兩天稅,玩兒似的。那等真要重談協議了,還不知道要鬧出啥么蛾子。
所以,先靜觀其變吧。實在不行,就轉向本地或者拉美市場。反正好多廠剛來不久,還在試水,攤子鋪得不大。船小,好掉頭。
當然,在墨西哥幹,也有難處。比如,人工成本。雖然基本工資看上去不高,但墨西哥是個高福利國家,獎金、福利,幾乎要佔35%~40%。
有意思的是,不少墨西哥本地人,反而保持了沉默。
因為他們覺得,這次關稅風暴,主要是衝著中國的。
墨西哥嘛,鄰居,美國離不開我們這邊的東西。他們相信政府能談好。好像離風暴中心遠一點,雨就“淋不到我”。
這種心態,在馬來西亞也挺普遍。

“我是挺慘,但一看你比我還慘,舒服多了。”
吉隆坡。D總,他是IT相關的從業者。
“關稅?我們其實還好。我們不從美國買東西,也不賣東西給美國。很多東西也早就換成國產了。”
確實,關稅這事,對做線上生意(不是跨境電商,是像TikTok MCN那種服務內容型)的影響,不算太大。主播們舞照跳,錢照賺。
美國的榜一大哥們,還是很慷慨。
但那些搞實體的,做生產的,搞物流的,肯定難受。
比如,有家做橡膠製品的客戶,大頭市場就在美國。他們老闆,現在估計正在對著一堆來自美國的訂單發愁。愁加上關稅後,這生意是虧是賺,還能不能幹。
那麼,馬來西亞本地人呢?他們怎麼看?
相對來說,比較樂觀。
因為,他們覺得,相比東盟的其他國家來說,馬來西亞的關稅比較少,只有24%。其他國家,可能有30%、40%。
我是挺慘,但一看你比我還慘,心裡舒服多了。
更重要的,他們相信,這是兩個大塊頭(中美)之間的長期較量,短期內不會結束。馬來西亞?是小國。影響,也大機率是短期的。政府好好談談,就過去了。
但現實,真的如此樂觀嗎?
我把電話打到印尼。E總,給這份樂觀,潑了盆冷水。

“整個印尼政府,只有4個人能回應。”
印尼。E總從事汽車行業,在這裡打拼多年。
談到當地政府對這波關稅的態度,E總說的挺直接:有點慌。
據說,能公開表態的,好像只有四個人。經濟部長、財政部長、外交部長,和總統本人。
其他所有人,都不能亂說話。別把美國惹毛了。
政府一邊小心翼翼跟美國溝通,一邊趕緊找鄰居(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商量。
畢竟,印尼家底不厚。主要賣點礦石、能源,或者做點衣服鞋子這種粗加工。再說,最近印尼的日子,本就不好過。截至2025年2月,印尼已有超過1.8萬名勞動者遭遇裁員。
這時候美國再來一棒子,那真是要命。
“對民生的衝擊,會非常大。” 他說。那些靠歐美訂單活著的廠子,要是丟了美國市場,可能就真倒了。得多少人沒飯吃?
雖然,對於E總來說,關稅對他的直接影響,比較有限。因為他主要做的,是本地生意。在中國買零部件,在本地賣汽車。
但另一件事,更讓他頭疼。
“你看這匯率。”印尼盾兌美元,都快奔著1萬7去了。貶的非常厲害。從中國買零件,這成本,嘩嘩地漲啊。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關稅的風暴,雖然沒直接刮到他身上,但匯率貶值的浪潮,已經打溼了他的褲腳。
同樣煩惱的,還有在越南做紡織業的F總。

“三個月之後的訂單,沒人敢下”
就在特朗普宣佈“對不採取報復行動的國家,實施90天的關稅暫緩”時,無數越南的創業者,不約而同地鬆了一口氣。
尤其是,做服裝紡織的。他們好多廠,一半生意靠美國。
(圖片來自:經濟觀察報)
而目前,他們正在加足馬力生產。聽起來還挺好。對吧?
F總嘆了口氣。那你是不知道。
服裝這一行,週期本來就長。打版,定料……四五個月,都是常事。所以,現在乾的,都是幾個月甚至半年前就定下的老訂單。
那,三個月之後的單子呢?沒什麼人敢下。不少廠子的訂單系統裡,還是一片空白。
這90天緩衝,就像在懸崖邊上,暫時給你找了塊能落腳的地。你可以暫時停下,甚至還能往前挪兩步。
但三個月後,這塊地會不會消失?沒人知道。
那怎麼辦?

“世界上,已經沒有關稅的淨土了。”
F總的話,很實在,甚至有點扎心。
“世界上,已經沒有關稅的淨土了。”
你想啊,連墨西哥這種鐵哥們都捱打,哪裡還敢說絕對安全?
所以,光盯著哪個地方關稅低幾個點,就往哪兒跑,可能要吃虧。建廠、運營,也要錢。當地產業鏈、工人效率、政策穩不穩定,這些都得算總賬,不是簡單的加減法。
而說回越南,F總覺得,大機率會“軟”。沒辦法,小國沒太多牌可打。
可能,給美國降點關稅(比如汽車、奢侈品),或者在金融、基建這些領域多開放點口子。但這樣一來,越南自己想搞的高階產業,可能就難了。
更要命的是,為了撇清關係,證明自己不是中國的中轉站,越南很可能把“越南製造”的門檻抬得很高。比如,要求70%的本地增值。
什麼意思?
就是說,以後光運零件過去組裝一下,貼個“越南產”標籤,這路子可能行不通了。越南會要求你把實實在在的供應鏈,比如紡紗、織布環節,都搬過去。
這對只想做簡單加工的,是壞訊息。但對那些有能力、有決心在當地紮根,搞全產業鏈的,反而是個機會。畢竟,中國企業在技術、管理、快速建廠上,是有優勢的。
是。現在心裡,是沒底。但,能幹等著嗎?
“三、四個月以後,佈局可能又晚了。” F總語速很快,“夠膽的話…你該談的東西先談,對吧?該完善的東西也得完善。”
別等了。就算看不清,也要摸索著往前走。哪怕變化真的發生,也有資本去轉向。
而關於這個問題,G總想得更深。

“如果只盯著美國市場,風險會很大。”
G總說話,不帶太多情緒,但道理很硬。
如果你要出海,那選目的地前,得搞清楚一件事:到底要把東西,賣給誰?
以前簡單。去海外找便宜地方,造東西賣給美國人。或者看大客戶(鏈主)去哪兒,咱就跟到哪兒。
但現在,這老路子風險太大了。
很多越南的廠子,都在琢磨換地方。這關稅大棒,時不時來這麼一下,太嚇人了。再說,美國以後經濟到底行不行,誰也說不準。萬一你廠建好了,那邊不買了,不就傻眼了?
只靠美國一條腿走路,太懸了。指不定哪天,就給你打瘸了。
有人說,那乾脆去美國建廠?
晚了。現在運裝置過去,也要交重稅,成本扛不住。當然,手快的,3月前就玩命把裝置搶運過去了,跟蘋果包機運iPhone一樣。
頓時,一種沉甸甸的感覺,壓在了所有人心上:原來,今天再出海,客戶是不是美國,打法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那如果不盯著美國,去哪兒?
G總,給了一個有點意外的答案:摩洛哥。

“摩洛哥,暫時還是自貿區”
“摩洛哥?”
你可能也納悶。非洲西北角那個地方,聽著就不像能裝下多少工廠的。
是的。這個地方池子很小。不像越南。大批次的產能轉移,吃不下來。
但是,它暫時還算美國和歐盟的自貿區。關稅不高。而且你看地圖,它離歐洲多近?運費省不少。加上招商環境還行,人工成本也有優勢。
所以,就算美國真的又來一棍子,大不了不賣給老美了。我歐洲也可以賣,印度也能賣,算是有退路。
聊到最後,電話那頭沉默了片刻,然後傳來一聲嘆息。
“關稅這個事兒……像什麼呢?就是那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講了這麼久,今天,終於開始落地了。”
“大家,真的開始感受到了。”

幾通電話,跨越不同的時區,連線起不同的焦慮。
墨西哥,有人在猶豫要不要擴產;吉隆坡,有人慶幸自己沒做實體;雅加達,有人在愁匯率;越南,有人埋頭幹,有人想跑路。國內做外貿的,也在頭疼:這運費漲的,衣服一件加6塊,鞋子加20塊,怎麼報價?
“靜觀其變”——這個詞反覆出現。聽著像沒辦法,又好像是現在唯一的辦法。
美國的政策,像個沒譜的編劇,隨時可能改劇本。下一步,特朗普打算怎麼演?USMCA協定明年到底續不續約?怎麼續?關稅的具體執行細節,到底是按離港算還是到港算?小船換大船怎麼算?
連美國海關內部,對此似乎都沒有完全統一、明確的執行口徑。
特朗普這波,幾乎破壞了所有人的預期。“長期投資”這四個字,幾乎成了忌諱。
“等一等,看清楚再說”,幾乎成了唯一理性的選擇。
但“等”,不代表“停”。水面看著靜,底下沒閒著。大家都在悄悄計算、試探、調整。
就像我們前幾天寫到的,關稅風暴前的48小時,外貿人的那句話:
“終歸是要做生意的。”
電話掛了。窗外,天色漸暗。
太平洋彼岸的燈火,此刻是明是暗?那些遠方的身影,又在為什麼而忙碌?
答案,或許就在下一次的通話裡。或許,還在風中。
P.S.
很多人相信,人工智慧是未來。卻不知道,該如何擁抱這個未來。
很多人認為,人工智慧是機會。卻不知道,如何才能不錯過機會。
所以今年,我和我的團隊,也正式推出了,2025“進化的力量·劉潤年中大課”。
6月7日,在上海影城,我會用一天的時間,和你好好聊聊人工智慧。
不做現場直播。也不做事後回放。就讓我與你,獨家分享。
6月7日,就讓我們,現場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 美國對墨加兩國加徵25%關稅今日生效,哪些人群和產業受重擊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296580
  1. 美墨加協定要重審,中國汽車出海更難了?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4-09-29/doc-incqvais9219590.shtml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景九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67原創文章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