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中產家庭也在嘗試將小孩送去國外進行更優質的教育,但受限於時間、金錢等因素,確實有的家庭會被勸退,除了這些小康家庭,有錢人也在焦慮,但當然收入上千萬的跟我們收入十幾萬的焦慮點不一樣,有時候決定出國留學,缺的不是時間、錢和家庭穩定性,缺的是「出走的決心」,下面主頁君分享的這篇文章是送孩子留學紐西蘭寶媽的真實經歷,看過她的經歷後相信你也會有所收穫。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訊號:mikizhou520
最近,弟弟結束了紐西蘭一個學期的插班,
回到北京讀公立。
我原本不是這樣計劃的。
紐村讀完一個月的時候,我考慮給他再續兩個學期,因為紐西蘭的小學太適合他了,一個扭捏的宅男不到4周就變成了球場上的陽光社牛…
剛到紐西蘭連個鞦韆都蕩不起來,三米攀巖牆下跟我喊怕,現在跳上一個滑索玩墜崖,眼都不眨;金髮碧眼的小姑娘喊他名字,他輕輕揮了揮衣袖,去追自己的那顆籃球…
特別好,
7歲的他終於在紐村變得像個男孩了。
當時想把他留在紐西蘭就別回來了,多讀半年,學校免費給國際生補英文,能省下一筆回國報班的錢。
但發現簽證不行,出發前為省錢我和兒子都是旅遊籤,12個月裡只能在紐西蘭待不超過六個月,其中只有三個月能上學,想繼續讀書只能重新申學籤,陪讀的我也得跟著變。
太麻煩。所以我決定帶弟弟回國,先讀一段時間公立再說,反正他的語文跟英語齊頭並進,都沒跟上同齡人的節奏。
於是我們就回國了。

回國後,很多朋友圍著我問紐西蘭的教育怎麼樣?說也想送娃出國,只可惜沒我這麼自由——
要麼是時間不夠自由,還有正經的工作(在我這個年紀珍惜老闆的已經不多);
要麼是老人身體不好需要照顧,80後可能是最後主動盡孝的一代;
還有人擔心家裡只有老公一個人掙錢,怕不穩定,畢竟現在企業流行文化是「天降最佳化」,一旦命中,自己只能帶著小孩在國外喝西北風…
而且,這種斷供的擔憂,我發現還不只是年收入30-50萬的普通家庭有,之前有個朋友想去新加坡,打了三小時電話跟我探討可能性。
她是真想去,我就勸她勇敢一點兒別顧慮太多,她說也不怕別的就怕錢不夠,老公一年只給準備了兩百萬…
當時我就閉嘴了。
後來才發現,人家一線城市住著2000萬的別墅,開100多萬的豪車,家庭年收入好幾百個W,我就一介低配中產,也配幫她緩解教育上的金錢焦慮?
不過,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經常幫有錢人緩解教育焦慮。
這群焦慮的有錢人到底多有錢呢?2000萬的別墅真是中下水平,畢竟放在北京起步是萬柳書院、西山壹號院,還有幾個住四合院…
問題這還不是唯一房產,一般他們的愛好是全球買房。
有時候聽這些有錢人談焦慮,我就會忍不住想,焦慮啥呢?人生巔峰、財富自由,小孩不行沒人繼承家業,再生幾個又何妨?
畢竟我們都知道一個道理:
牛娃不是雞出來的,都是生出來的。
有錢人格局就該開啟,以現代醫療科技手段主動逆天改命,比用教育這套玄學雞娃,最後只能靠調整自己心態實現人生自洽,容易多了…
但也可能有錢人不這麼想,總覺得有錢有資源,一定可以「人定勝天」。
作為家長,我必須摸著良心誇一句盡心盡責,但中考600分拿下100多分的富二代們,並不想親生爹媽這麼愛拼輸贏啊!

說回來,生老病死和教育焦慮,大概是這個世界上唯二不顧金錢和地位,實現人人平等的事了。
既然和金錢無關,那手裡10萬和1000萬的人,教育權利是均等的。
很多人看到這裡大概會覺得我瘋了,你在白日說胡話?
我手裡要有1000萬教育資金可以送小孩去刷藤校,哈佛不喜歡?再捐出一個斯坦福。10萬你能幹啥?跑到國外鍛鍊末日求生?
著名的丁胖子金牌講師大家都聽過吧,跑到漂亮國專注流浪,直播街頭領救濟影片、睡帳篷被拆牆。
咱肯定不是走這條路,雖然這條路,猛士們也不會放過。
我聽過的改命的故事大多很平凡:
大學畢業先找份工作,幹上兩年攢點錢,拿著二三十個自主留學;或家裡小康有點積蓄,體制內某天卷膩了,直接掏出來送娃出國…
還有個研究生同學很有意思,國內讀完了大學沒找工作。倒不是不想著,國內讀的是個二本,專業選的心理學,這個搭配99%難就業。
所以他給父母提交了一份計劃書,詳細闡述了留學計劃和成本,直接募資。
學心理學還是有價值的,當年我會揣摩人心,也不至於最後只從爹媽手裡募到了3000塊,只夠到北京。
而他落地奧克蘭,讓我有幸相逢。
還有一個杭州媽媽更有意思了,她全職在家帶娃,老公職業不穩定。是做編劇的,跟著劇組轉戰大江南北,小孩沒念小學,足跡就遍佈山河大地。
她沒有金錢的顧慮。當某個東西過於匱乏,和過飽和一樣,都不需要考慮了。
她帶娃直接到了紐西蘭,很開心,沒有拋家舍業的困擾,也沒有時間和金錢的困擾,合租降低成本,買不起車就坐公交車…
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工作,拿了工籤。
也許這不能給她帶來直接變化,但下一代享受免費且優質的教育,命運能走向了更廣闊的路徑…
所以羨慕我的朋友們,你們缺的不是時間、錢和家庭穩定性,缺的是「出走的決心」。
英文不好,也經常是我聽到一個理由。
我就不說自己在掌握第二種語言上多菜雞了,反正出國前我就沒想過語言不通會讓我產生恐懼。
哥倫布第一次登上美洲大陸,鄭和第一次下西洋,誰是掌握交流工具的語言專家啊。沒有,他們怕了嗎?人類交流的起源,就是肢體語言。
不過我有在學,肢體語言在吵架的時候,不太夠用。
身邊的朋友特別勵志,剛出國的時候雅思3.5分,7個月後拿下了7分,然後申請了大學讀法律…
法律在紐西蘭有多難讀?好多朋友直接轉專業,因為文科拼語言,二外根本拼不過。但這個朋友就是可以…
她根本沒考慮過難不難,只考慮哪個專業能多掙錢。
思維的邏輯,決定了一個人的潛力。
如果你不敢想,就不知道自己有這麼大的能量。
所以現在朋友再問我,想帶娃到紐西蘭讀書有多少困難?
我會如實拆解自己申請的全過程:
第一,申請學校拿offer;第二,拿著offer申請簽證;第三,拿到簽證買機票。
你需要準備一筆啟動資金:一個小孩一個大人,一年的預算約10萬塊,含學費。
有人不信,問夠嗎?我只能說你可能不懂外國朋友的捉襟見肘,房租都是按周結算。
倆娃一個大人這個預算也夠,自己申個碩,小孩免費讀公立,還能有工作時長。如果學習力夠強,讀博士更省錢,配偶都能拿工籤。
還有人怕出國耽誤小孩功課…
語文數學落下了,可怎麼辦啊?
朋友,別猶豫。請留在國內深耕公立,繼續卷。
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創造了"順義媽媽"一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