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克萊爾·瑪麗·波特(Claire Marie Porte)
翻譯|張宇哲
自從2014年斑衣蠟蟬(spotted lanternfly)入侵美國並在東海岸肆虐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找消滅它們的辦法,然而這種昆蟲極難被殺滅。它們摧毀了當地的樹木和葡萄藤等果樹,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列為150年來可能最具破壞性的昆蟲。斑衣蠟蟬的排洩物被昆蟲學家稱作“蜜露”,其中會滋生多種病原真菌,吸引刺吸式害蟲。斑衣蠟蟬的防治十分困難,它們在當地沒有天敵,而至今人們仍沒有找到結束其肆虐的方法。
不久前,美國農業部(USDA)的研究人員在《經濟昆蟲學雜誌》(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斑衣蠟蟬會對特定的振動有偏好。該研究的共同作者、USDA農業研究服務部門的昆蟲學家理查德·曼金(Richard Mankin)表示,“一個未經證實的傳聞稱,斑衣蠟蟬會聚集在電線附近。”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想了解振動是否會影響斑衣蠟蟬在物體表面的運動。美國農業部動物和植物健康檢查服務部門的昆蟲學家米麗婭姆·庫珀班德(Miriam Cooperband)設計了一項實驗,並和團隊成員在實驗中觀察到,這種蟲子能夠感知並向著產生60Hz振動(電線發出的常見嗡嗡聲的振動頻率)的揚聲器移動。
這種行為揭示了斑衣蠟蟬可能透過沿著表面傳遞的振動交流。目前,庫珀班德和同事正在研究斑衣蠟蟬自身產生的振動。庫珀班德解釋稱,理解這種交流訊號是設計誘捕陷阱的關鍵。除了研究這種吸引斑衣蠟蟬的頻率以外,她補充道,“可能還有其他的頻率會影響斑衣蠟蟬的行為。恰當利用這些頻率,我們或許可以干擾它們的交流和交配,甚至將它們驅趕走。”
曼金說,儘管人們已經嘗試了多種方法試圖消滅斑衣蠟蟬,但這種昆蟲的行為與以往防治的害蟲並不相同。例如,斑衣蠟蟬的雌蟲和若蟲會大規模聚集,但這種行為與交配行為之間沒有明確的聯絡,因此很難透過一些常見手段來干擾它們的繁殖。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園藝學教育家布賴恩·沃爾什(Brian Walsh)也在研究如何有效防治這種害蟲。他表示,“斑衣蠟蟬的確很奇怪,想要揭示它們身上的秘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他認為,儘管這項新研究很有趣,但距離實際應用還欠缺很多最佳化過程。“我希望研究人員能夠成功開發出一種適用範圍更廣的、誘捕斑衣蠟蟬的工具,”他說,“它或許能產生超出本地化的影響,成為我們防治昆蟲工作中的一項重大變革。目前還沒有任何類似的工具。”
本文選自《環球科學》7月刊“前沿”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