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賣的圖書,惹怒56家出版社

5月31日,我刷到我的好朋友、磨鐵創始人沈浩波的一條朋友圈。然後,手指一停,心中一驚。

這條朋友圈,篇幅很長、言辭激烈、慷慨激昂。甚至有種悲壯的感覺。他寫道:
反覆用腳踩著我們的臉在地上摩擦 …… 我們將採取法律手段,不惜代價維護我們的權益 …… 停止發貨,任何一本都不發 …… 下架我們的所有產品 …… 行業秩序,生死攸關 …… 需要更多負責任的從業者共同面對 …… 各自珍重吧。
我很少看見一位讀書人這樣激烈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到底發生了什麼?這麼嚴重?
我上網搜尋了一圈,我的天,出版行業,真的出大事了。
什麼事?簡單來說,是一眾出版集團,在聯名抵制電商平臺“2-3折賣書”的低價促銷活動,目前已經有56家出版社參與。
沈浩波的這條朋友圈,則將這場活動推向高潮,這幾天裡,這條朋友圈被多家媒體轉載、報道。
我又問了幾位出版行業的朋友,他們幾乎對我說了同樣的話:
沒辦法再向渠道“下跪”了,其實每一家出版社和出版機構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無一例外,只是沈總更有血性些。
但顯然,電商平臺並不同意這樣的“指控”,這些天,也有一位電商平臺員工的朋友圈廣為流傳:
我只是想賣更便宜的圖書,更好的讓利消費者;我只是想透過薄利多銷擴大銷量,給合作伙伴創造利益;我只是想盡自己最大努力去促消費為社會創造價值 …… 咋這麼生氣呢,我做錯了啥呢?
出版社的朋友,很憤怒、很激昂;電商平臺的朋友,很無奈、很委屈。
那麼到底,誰是對的、誰是錯的?
我雖然不是這兩個行業的從業者,但這些年以作者的身份出版過十幾套書,和許多出版社、電商平臺都打過交道。在我的影片號也有一個欄目“劉潤讀書會”,每年幫助其他作者和出版社賣書,有幾十萬冊的銷量。算是一直扒在出版業的窗臺上,觀察著這個行業。
所以,今天我想斗膽和你,聊聊我對這件事的看法。

你買書的錢,都花在哪兒了?

這件事,有點大、有點長,從哪開始說起呢?我想,就先從一本書的成本結構說起吧。
相信這個公眾號的讀者,對買書、讀書都並不陌生。但你不一定清楚,買書的這些錢,究竟是花在哪兒了?
一本書的成本,大致由4方面組成:印刷成本、作者版稅成本、出版社成本、渠道成本。
下面,以我熟悉的商業書籍為例,拆解給你看看。
印刷成本,也就是紙張、油墨這些印刷物料,大約佔售價的15%左右。
作者版稅成本,也就是支付給書籍作者的版稅,大約在8%-12%左右,根據作者的名氣、影響力不同,有高有低,我們取一箇中間值,按10%來算。
出版社成本,也就是出版社的人員工資、日常運營、物流配送等成本,大約也在10%左右。
印刷+版稅+出版社,這3項加在一起,就是15%+10%+10%,大約是35%。圖書行業這幾十年來,這3項成本,幾乎沒有過大的變動。
但渠道成本,隨著技術的發展,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電商平臺出現之前,一本書從出版社的印刷廠出來,可能要經過多道經銷商,才能最終到達你逛的書店,被你買回家去。
這中間的每一步參與者,都有成本投入,當然,他們也都理所應當的要分享一部分利潤。售價中的剩下65%,就是分享給這一級級的參與者。
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電商平臺興起,越來越多的“中間商”開始被跳過,甚至出版社可以開設直營商店,直接向消費者售書。
它確實導致了一些現象,比如這些年我們經常能看到“線下書店越來越難做”的新聞。
但從商業的角度看,這是商業效率的提升,節約下的渠道成本,最終相當大一部分,會向消費者讓利。
所以我們看到,自從電商平臺興起之後,圖書的零售價開始變成8折、7折、6折,甚至有時候能見到5折以下的售價。
《2023年圖書零售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圖書行業整體的零售折扣是6.6折,到2023年,這個數字更是降到了6.1折。
過往每次降價,出版社扒拉扒拉算盤,嗯,扣掉節省的渠道費用,確實還有的賺,降價就降價吧。
但這次,情況似乎不一樣了。在2024年慘烈的“低價白刃戰”下,電商平臺說,想打贏這場仗、想讓更多的消費者買書,書的價格,就得更加便宜。
便宜到什麼程度?平臺說:2-3折。
聽完上面的成本分析,你可能立刻就能意識到,2-3折,究竟意味著什麼?
前面說到,印刷+版稅+出版社,要固定佔掉35%的成本。這就意味著,2-3折,已經低過了出版社的實際成本。
如果這個成本全部由出版社承擔,那意味著出版社將會被擊穿價格底線,賣的越多,賠的越多。
所以,這次爭論的本質,其實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書籍還想更便宜,降價的這部分錢,究竟應該誰來出?從哪出?

還有沒有辦法,再便宜一點?

現在請你想一想,假如把這個難題拋給你,你有沒有什麼辦法?
讓我們一起再扒拉扒拉書的成本結構,看看到底從哪裡,還能再摳下來一些?
印刷成本有辦法降嗎?
很難,真的很難,紙張、油墨,這些都是非常成熟的工業品,價格很難有大的波動。
如果想降低,那真的只能走“偷工減料”的路子了,比如用劣質的、不合格的紙張和油墨,這顯然不是一條正確的路。
作者版稅成本有辦法降嗎?比如,讓作者少拿一些?
實際上,這件事已經在發生了,前段時間,我的一位朋友就曾和我說過,他剛剛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約定的版稅比例是8%。
但是,卻有幾項附加條件:如果書是在電商平臺賣出的,那版稅就是4%,如果是在直播間賣出,有直播投流,那版稅就是2%。
但是目前,這種情況還只是“單點對接”,由出版社和作者一對一談判,並沒有大規模推廣。
為什麼?因為沒法推廣。
在出版市場上,好的作者無疑是稀缺資源。越好的作者,想和他合作的出版社越是排成長龍。並且,也只有好的作者,書籍才能暢銷。
這就導致了,前面說的10%的版稅比例,只是平均值,但對於頭部的暢銷書作家,這個比例可以達到13%、15%,甚至更高。
議價權,永遠在具有稀缺性的一方,這是商業的鐵律。
所以,作者版稅這部分成本,雖然目前有鬆動的跡象,但從整體來看,依舊是無法變動。
於是,價格屠刀已經對著前兩大成本一陣亂砍,結果發現他們都穿著軟蝟甲,刀槍不入。
回頭一看,哎喲,出版社正躲在角落裡,瑟瑟發抖。
電商平臺看看出版社,兄弟,對不住了,要不,咱們一起把褲腰帶再勒勒緊?
電商平臺說,這樣,我先表個態,我不賺錢了,書的渠道費用,我一分錢都不要。
但您也割割肉,那10%的出版社運營成本,您想辦法壓一壓。咱們一起把整體折扣,降到3折以下,怎麼樣?
但沒想到這一次,一退再退的出版社,卻不幹了,奮起反擊。
為什麼?因為圖書對電商平臺而言,是極好的引流品,哪怕完全不賺錢,甚至“賠本賺吆喝”,也沒關係。在這裡的損失,有機會利用它帶來的流量,在其它方面賺回來。
但對出版社而言,圖書卻幾乎是全部的收入渠道。沒了這部分收入,要去哪裡獲得新的收入?
一句話,對電商平臺而言,圖書只是流量入口。但對出版行業而言,圖書卻是生死存亡。
所以,這一次,我們看到了出版社從業者憤怒的朋友圈、看到了50多家出版社的聯名抵制。
在我調研的時候,許多出版業的朋友,都不約而同的向我提到了一件事:2011年的童書價格戰。
大致的經過,就是那一年,電商平臺為了將童書的價格打下來,以4折左右的超低價出售,此後就一直下跌,跌到現在,已經逼近2.5折。聽完前面的分析,你會知道,這已經低過了出版行業的實際成本。
結果呢?一位出版行業朋友對我說:童書行業死了。
童書的消費群體已經無法再接受價格的回撥,出版社甚至無法負擔作者的版稅收入。沒有版稅,自然就沒有作者願意寫書。
所以在他看來,近年來再也難以出現像鄭淵潔或者楊紅櫻這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很多兒童文學作品,都是出版社的編輯自行創作而成。
在這些出版行業朋友看來,如果這樣的現象持續,童書行業的今天,或許會是整個圖書行業的明天。

電商平臺,其實也不容易

這篇文章的最後,我也想為電商平臺,說幾句話。
聽完上面的分析,你可能想說,天啊,太可怕了,這些電商平臺的人怎麼回事?他們是一定要弄死這個行業嗎?
其實不是。我同樣非常能理解電商行業遭遇的難題,因為近些年在短影片電商的衝擊下,電商平臺的日子,同樣不好過。
如果你經常買書,很可能會發現,那些5折甚至5折以下的折扣,絕大多數都出現在直播間裡。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出版社會願意給到直播間更低的價格?
因為,直播間除了售賣,還有另一大價值:講解。
在直播間裡,主播,甚至作者本人,會對書的內容進行深度的講解。觀眾看了內容,哪怕現在不買,但只要他接受了直播的內容,在未來的某一刻,他依舊可能會買。
換句話說,直播間對於出版社而言,不僅是銷售的渠道,還是營銷的渠道。直播的講解,就如同幫出版社省下了一部分的營銷推廣費用,因此可以獲得更低的價格。
翻開《2023年圖書零售市場年度報告》,你能發現,圖書銷售中“短影片電商”的銷量,雖然絕對值上還不如平臺電商,但在增速上以70.1%的速度遙遙領先。
圖片來源:《2023年圖書零售市場年度報告》
如今,越來越多的直播間,會在賣貨時直接開啟電商平臺,說,你看,這是平臺上的價格,我們比它還要便宜。
這意味著,電商平臺,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了比價的“櫥窗”。
對於電商平臺而言,這無疑也動搖到了他們生存的根本。
同時,我也要說,在這場戰爭中,出版社其實也不是毫無辦法。
實際上,矛盾雖然在這一次集中爆發,但此前卻經歷過漫長的積累。出版社為了應對不斷的壓價,早已想過各種各樣的方法。
最明顯的,是圖書價格的不斷上漲。
在2012年,我出版我的第一本書時,書籍定價是32元。
但到現在,市面上的圖書,定價基本都在60-80元,50元以下的圖書,已經很少見到了。
為什麼?這其中當然有通貨膨脹的因素,但毫無疑問,用漲價,來應對不斷降低的折扣,是一個主要原因。
這讓圖書行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折扣越來越深,價格越來越貴。
打個比方,出版社和平臺,彷彿手上各握著一個虎符,一個在把價格不斷上移,另一個在把價格不斷下移。
最終,當這兩個虎符合在一起時,啪,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消費者的到手價格,其實並沒有折扣顯示的那麼大變化。
商業的美妙,就是在這樣不停的博弈中,取得動態的平衡。

好了,相信我已經用一篇文章的時間,讓你對這件事的邏輯,有了一個全面的瞭解。
回到開頭的問題,到底誰是對的、誰是錯的?
我想說:或許沒有任何一方做錯。
對於消費者而言,用最便宜的價格買書,哪裡便宜,就在哪裡下單,何錯之有?
對於出版社而言,想在行業中生存、守住自己最起碼的利潤,何錯之有?
對電商平臺而言,想對競爭對手的步步緊逼作出應答,何錯之有?
如果你問我對這件事的看法,我會說,無論怎麼樣,圖書行業都是一個傳遞智慧、利國利民的行業。
這個行業,毫無疑問需要保護,讓消費者以合理的價格看到書、讓中間的每一位從業者也都能賺到合理的利潤。
那該怎麼辦呢?其實真的很難,如果猜測一下,或許會有以下幾種結果:
短期來看,出版社和電商平臺,會在多輪博弈後,形成一個新的妥協與均衡。
中期來看,或許會有相關行業的價格保護法出臺,避免行業被無序競爭摧毀。
長期來看,提高效率是商業的必然趨勢。在圖書的出版過程中,其實只有作者的寫作是在“創造價值”,而印刷、銷售的過程,都是在“傳遞價值”。
換句話說,我們買的是“作者的知識”,而不是“印字的紙張”。
或許未來,連書中的紙張成本,都會被去掉。電子書等形式,會完成知識的最高效率傳遞。
紙質書行業呢?它不會消亡,而是會成為一批人的愛好與收藏。它不再關乎知識本身,因為知識本身,已經可以以別的形式被最高效、最便宜的獲取。
這或許,是能讓消費者、作者、出版社都受益的最好方式。
你說呢?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劉潤主筆 /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68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