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諾貝爾獎得主:藉助小動作,破解專注力障礙

寫在前面
人們相信“人是理性的,只要給人們說明利弊,他們自然會做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因此人們熱衷於講道理。
現實是,道理講得通,但就是做不到。比如,人人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但就是不運動、不健康飲食。是太懶還是沒有專注力呢?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理查德·泰勒是認為,沒有堅持一件事,不是因為專注力不強,恰恰是因為人們不堪重負,甚至耗盡了專注力。
他甚至建議人們不要去勞煩專注力。不用專注力怎麼能成事呢?來看看理查德·泰勒的辦法。
(文內圖片若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動畫《男孩、鼴鼠、狐狸和馬》的劇照)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童行書院(ID:tongxingplan) 
童行書院是為3-12歲孩子提供系統性通識教育的課外學院,致力於成為兒童通識教育的引領者。
我們90%的決定
都是在無意識當中做出來的
春節的時候,桌子上擺放著各種蜜餞、堅果等等高熱量零食。即使很多零食不愛吃,可是隻要坐在茶几前,就會把這些零食一掃而光,甚至沒注意到自己都吃了些什麼。
針對這樣的現象,行為學家有個解釋,在許多情況下,人們會把自己設定為“自動駕駛”模式,在這一模式下,人們不會主動意識到自己究竟在做什麼,也就不會注意到自己吃了多少東西。
針對無意識地進食,研究者是做過實驗的。
研究者給看電影的觀眾發放了大桶、或小桶的爆米花,還是過期的(5天前的),結果發現電影結束後,拿大桶的觀眾比拿小桶的觀眾多吃了53%,儘管他們並不喜歡那些口感不好的爆米花。
另外一個實驗更有意思。研究者讓被試盡全力喝西紅柿湯。盛湯的碗是做了特殊設計的,能夠自動加滿,所以碗裡的西紅柿湯永遠不會被喝完。許多人一股勁地喝湯,完全沒感覺到自己已經喝了很多。出於人道主義,實驗者叫停了實驗。
兩個實驗下來,就會覺得人好傻哦。理查德·泰勒的結論是:“我們90%的決定,都是在無意識當中做出來的,是過去積累下來的習慣性反應。”
你也可以從實驗中得出另外的結論:既然吃得多是因為大包裝,那想減肥,選小包裝,用小碗吃飯不就行了。(換小碗這個小動作,會讓我們每餐少吃接近1/3,還不會覺得餓。)
當人們知道自己並沒有那麼理智的時候,就可以藉助一些小設計,做出大的改變,這就是助推。

諾獎獲得者的“助推理論”

理查德·泰勒提出了“助推理論”。助推,Nudge,就是指用胳膊肘輕推,提醒別人注意。至於別人願不願意改變,那是別人的自由
所以說,助推不是命令。將水果放在與人們視平線的地方是助推,禁止消費垃圾食品不是。
助推之所以能提到提醒作用,就是因為了解了人們的不理性,並進行了預判。比如,銀行發現,去自動取款機取錢的時候,人們總會忘記取回銀行卡,所以銀行會設定語音提醒。
荷蘭一所機場的管理者、一位行為學家發現,男士在小便的時候因為心不在焉,所以總是小便四濺。於是他在男士的小便池裡貼了蒼蠅貼紙。這隻蒼蠅讓男士對準目標小便,小便四濺減少80%,清潔開支減了8%。
可以看出,助推的精髓,是透過一些精心的設計,不依靠強制手段,在不干擾專注力,甚至是繞過專注力的情況下,讓環境形成推力,推動人們做出最佳的選擇。
至於為什麼要繞過專注力?這是因為:專注力是一種有限資源,並不會時時線上。
助推:繞過專注力
《行為設計學:零成本改變》中提到這樣一個實驗,證明了專注力不僅總量有限,還特別容易耗盡。
餓著肚子的被試(實驗前三個小時不能進食)進入充滿香甜烘焙味的實驗室。一組被試吃到了烤餅乾,另一組被試只吃到了小蘿蔔。
接下來,他們要做一些無解的智力謎題。吃到餅乾的被試,在解題的環節平均花了19分鐘,認真努力地嘗試了34種方法。
相比之下,吃到蘿蔔的被試顯得缺乏耐性,畫了8分鐘就放棄了。
為什麼吃蘿蔔的被試這麼快就放棄了?因為他們在之前餓肚子的時候,用盡了專注力去抵禦餅乾的香味。
研究人員還做了這樣一個實驗:給被試看關於動物生病的電影,要求一部分人必須在觀看時壓抑情緒,另一部分人可以讓眼淚肆意流淌。隨後的測試結果表明,壓抑的被試展現出來的身體耐力要差一些。
再比如,剛完成困難抉擇(比如雙十一湊單)的人與沒有做過類似決定的人相比,更難集中注意力,也更不容易解決問題。
正因為專注力有限,所以當我們要形成一些新習慣,就有必要繞過專注力。能用行為設計解決的事情,就不要耗費心理資源了。
下面一個實驗就是用兩碗湯成功繞過了專注力
有一項針對節食者的研究,歷時1年。這項研究有兩個實驗組。
一組被試一年減了16斤,可惜的是這組被試在實驗結束後很快反彈回去了。在實驗的過程中,只有36%的被試表示自己在實驗中有飽腹感。
另一組被試雖說比上一組少減了4斤,不過反彈的比例也少了。兩碗湯帶來的飽腹感騙過了肚子,也騙過了腦子,讓節食的過程沒那麼難熬,更容易堅持下去。
助推:不是命令,而是給人們自由
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不喜歡做事的時候別人指手畫腳。當人們心生牴觸的時候,不僅會耗費很大的專注力,改變也很難發生。
下面來看看兩個有趣的案例
面對同樣的一個問題,兩個相鄰國家印度和孟加拉,一個用命令、一個用助推,最終的結果差異很大。
這兩個國家要解決的都是廁所問題,這個問題不僅迫切還很重要。說個全球的資料,截至2021年,全球36億人沒有廁所可用。廁所事關衛生問題。全球至少有20億人使用被糞便汙染的飲用水源。每一天,有超過700名五歲以下兒童會死於腹瀉,就因為飲用水不安全、衛生條件不好。
印度在廁所問題上那是出了名的。總理莫迪在2014年上任後發起了“清潔運動”,從世界銀行貸款15億美元,還誇下了大話,要在2019年徹底消除戶外便溺的陋習。
於是印度就有了一些鼓勵措施:人們每上一次廁所,政府就會獎勵1盧比;在婚禮上新娘新郎如果在自家廁所合影拍照,政府會給予額外的獎勵;如果公職人員和政府官員沒合影照就扣除工資,甚至免職;印度政府甚至還打出了“無廁所無妻子”的口號。
為懲罰露天如廁的民眾,政府會在各種媒體上曝光他們的行為;甚至會用高壓水槍猛衝隨地大小便的民眾。
為了讓人們有廁所可上,印度建了不少公廁,還給自建廁所的家庭補貼75%的建造成本。
然而,自家建好的廁所人們並不使用,而是將廁所當成了儲藏室、小商鋪,有些廁所裡養滿了家畜。公廁因為沒人打掃也就廢棄了。這是因為沒人願意當公廁清潔工,印度人認為只有低種姓賤民才會去打掃廁所。
可以看到,這種大張旗鼓、令人眼花繚亂的命令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寫到這裡想到了咱們國家同樣眼花繚亂的鼓勵生育政策)。
印度的鄰國孟加拉國解決廁所問題,有一種特殊的辦法。(高能預警,下面會出現很多“屎”“大便”的字樣)。這個案例記錄在《行為設計學:打造峰值體驗》中。
孟加拉也新建了不少公廁。可這公廁建好之後,還是相當一部分人堅決不用,堅持隨地大小便。一些理由難以想象:比如不想在那座比自己的住房還要高階的公廁裡大便。
所以說,不是沒有公廁,而是因為觀念問題人們不願用公廁。只有一部分人使用公廁可解決不了衛生問題。怎麼改變人們的行為習慣呢?卡莫爾·卡爾博士設計了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已經在全球60多個國家實施。
這種方法的基本原則是:只提問題,不給建議,讓現實把人們絆倒。
顧問來到村裡熟悉一段時間後,會組織一場“跨村徒步旅行”,帶領村民,幾乎是一村子的人,從村子的一頭走到另一頭。
顧問一邊走一邊問村民平時在哪裡大便,走著走著還會指著地上的大便問那是誰拉的,今天還有誰在那裡拉了。顧問還會將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圍著糞便打轉的蒼蠅上。
遛完村後,顧問讓村民在地上劃出村子的地圖,用石頭和樹葉標註自家的位置。
地圖被標滿後,顧問讓村民們用黃色的滑石粉撒在自己大便的地方,包括遇到緊急情況大便的地方,比如暴雨或者拉肚子時候(通常是自家周圍)。
很快整個村子都被黃色的滑石粉覆蓋了。
這時,顧問拿來一杯水,問一位村民願不願意喝掉,村民都說沒問題。
接下來的事情就有些噁心了。顧問從揪下一根頭髮,不動聲色地在附近的大便上蘸了蘸,然後將頭髮扔進水杯,晃了晃。
他再次舉起杯子問,有沒有人願意把這杯水喝掉。哪有人願意。
顧問問村民:
“一隻蒼蠅幾條腿?”“6條”。“蒼蠅每條腿上都有絨毛,要比那根頭髮上能沾到的屎更多。”
“你們有沒有見過蒼蠅趴在你們的食物上?”“有。”
“你們會把食物扔掉嗎?”“不會。”
“那你們吃下去的是什麼?”
真相大白:村民們一直在吃彼此的屎,而且一吃就是好多年。
這個時候,村民們會著急地向顧問要建議,但顧問拒絕給出答案。“你們對自己村子的理解比我要深。你們有自由做任何想做的事,包括繼續隨地大小便。”
這種辦法雖然無情,卻很有效。在這種方法的干預下,孟加拉國隨地大小便的現象從之前的34%下降到了1%。
就連印度的衛生專家也表示“印度應學習孟加拉國,不要只著眼於建造廁所的狹隘目標。”
印度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制定了眼花繚亂的政策,廁所問題還是沒有解決,自上而下的命令起不了什麼作用,還付出巨大的、令人心痛的代價(兩名低種姓兒童在隨地大便後被圍毆致死)。
孟加拉的遊村式的助推,只是將問題暴露在人們面前,就成為了印度的榜樣。
強迫帶來的是高消耗,提醒式的助推沒有強壓,在給人們自由的時候反而得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助推與支援
當我們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改變的時候,沒必要將這歸因於懶、專注力差。改變很難,那是
如果只有一句提醒那就是:與其耗費大量的專注力去強迫改變,倒不如透過消除一些小的障礙來達到目標。
童行書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發起,涵蓋科學、人文、藝術、思維4大學習領域,為3-12歲兒童提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通識啟蒙課程,透過探索型跨學科融合學習,讓兒童思維寬廣,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童行書院
系統性通識教育
長按關注 一起童行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