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民主國家也受不了了:印度清洗400萬穆斯林

一份註冊名單,把400萬穆斯林排除在公民之外

2018年7月30日,印度阿薩姆邦公佈了公民註冊名單,400萬穆斯林榜上無名。
阿薩姆邦的公民註冊是2017年開始進行的。7月底政府公佈名單終稿,2,890萬人被確認公民資格,也就是說,在3,290萬名申請人中,有400萬人因無法證明在1971年3月24日前居住在印度,被摒棄在公民名單之外。為了避免發生暴動,政府派兵2.2萬入駐阿薩姆維穩,並計劃修建一個大集中營——印度應該是動真格的了。
這400萬人是孟加拉裔的穆斯林。他們說孟加拉語、信奉伊斯蘭教、鮮與當地文化融合。他們把家安在阿薩姆,已經把這片土地當成自己的家鄉。60歲的孟加拉裔居民蘇班說:“我們死也不會離開。”蘇班的宣言代表著他們對土地的態度——他們踏過的土地,便歸他們所有,理由是:“我在這裡住了一輩子,現在你說我不是印度人?”
事實上,他們還真不是印度人,哪怕他們在阿薩姆生活多年。從政治角度來說,他們是來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從宗教文化上來說,是與阿薩姆原居民格格不入的外來者。
莫迪和人民黨的執政理念是“印度至上”,認為印度應該驅逐穆斯林入侵者,只收留信奉印度教的孟加拉移民。對名單引發的爭議,阿薩姆官方強硬回應:“真正的印度人無需害怕”。“真正的”這個詞涵蓋著深刻的意義,也是近來少有的、維護主體民族權益的聲音。印度阿薩姆邦的公民名單,呼應著兩週前以色列公佈的《猶太民族國家法》,讓全世界看到了另一種態度,那就是,少數人權益不能侵犯,主體國民的利益同樣地需要保障。
國際輿論力挺孟加拉裔,恐羅興亞事件重演

印度要驅逐、母國孟加拉也拒絕接收,這400萬孟加拉裔的境況令西方媒體深切同情。他們跳出來譴責印度當局,擔心孟加拉裔像緬甸的羅興亞人一樣“遭受迫害”,釀成人道災難。報道這一事件時,英國BBC用了一張刻滿苦難的老婦頭像;《SkyNews》則順帶把1983年2月,2000名穆斯林在Nellie被屠殺的事件翻了出來,以證明孟加拉裔遭受非人待遇是有歷史的。
英國BBC的報道。標題翻譯:400萬“無國籍”印度人經歷了什麼?
當然BBC也不得不承認,就算是在人口爆炸的印度,阿薩姆邦的人口增長水平遠遠高於印度其它地區,其主要原因就是孟加拉移民。阿薩姆邦與孟加拉交界,1971年孟加拉獨立時,一些人逃離戰亂,來到與孟加拉接壤的阿薩姆邦定居。隨後的八年間(1971-1979),阿薩姆邦人口暴增50%。到2018年,孟加拉裔用不到五十年的時間,在阿薩姆邦衍生出400萬人,佔了全邦人口的八分之一。人口劇增帶給阿薩姆邦的,遠不僅僅是土地嚴重短缺,還有其它社會問題:1983年2月發生的種族衝突就是一例。
一提到難民,聯合國官員迪昂就選擇性失明瞭

不回顧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只著眼於當前孟加拉裔的境況,單方面要求主體民族去解決、消化,就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不負責任的耍流氓行為。這種事情,聯合國高官迪昂特別擅長。比如在2017年,同是孟加拉裔的羅興亞人遭到緬甸政府鎮壓時,迪昂出面譴責緬甸政府,並呼籲全世界幫助羅興亞人: “我在考克斯巴扎遇到了一名婦女,她挽救了一名失去母親的嬰兒的生命。連嬰兒都遭到搶奪,因此你們應該能夠想象野蠻的程度。我認為,我所描述的這些暴行清楚地表明羅興亞人遭受的仇恨是如此巨大。你可能會想,人類怎麼能以這種野蠻的方式對待另一個人?因此,我們需要盡一切努力解除羅興亞人的困境。”
人類怎麼能以這種野蠻的方式對待另一個人?迪昂大人,您忘了還是假裝沒看見,羅興亞人燒了上百個村莊、屠殺了超過十萬名世代居住在若開邦的緬甸人,因為他們是佛教徒;羅興亞人宣稱脫離緬甸加入他們的母國孟加拉,併發起了聖戰佔領若開的土地以建立“阿拉幹尼斯坦國”;羅興亞男子輪姦、殺害若開信仰佛教的女子……請問迪昂大人,人類怎麼能以這種野蠻的方式對待持不同信仰的族群?選擇性地看不見、輿論一邊倒,到底是欺軟怕硬,還是有人在操作媒體,下一盤很大的棋?斷章取義、罔顧事實、絕口不談事件的來龍去脈,致力渲染難民的慘狀,永遠只為某種特定的族群發聲,迪昂大人,這就能解決種族衝突問題嗎?
聯合國高官迪昂
為什麼母國孟加拉不接收?

被迪昂深切同情著的羅興亞人,連他們的母國孟加拉都不願意接收。再問迪昂大人,孟加拉怎麼能以這種冷漠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同胞?雖然他們的冷漠並不妨礙他們“好心地”把羅興亞人的慘狀向西方媒體曝光,把問題推給國際社會。
或許迪昂會用某些媒體的統一口徑,為孟加拉解釋:孟加拉人口爆炸,本土人口都已無立足之地了,哪有能力再接收海外的孟加拉裔!
人滿為患的孟加拉
這,難道不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嗎?他們生育無節制,瘋狂用人口占領寄生的地盤。逃到阿薩姆邦的孟加拉裔,僅用50年就佔到全邦人口的12.5%;羅興亞人更生猛,大約有100萬~200萬人,而若開邦的總人口也才300多萬。羅興亞人的生育率遠高於其他族裔,通常會生4-5個孩子,個別家庭甚至生有二十八個孩子。這樣的高生育率,令羅興亞人的兒童數量高出緬甸全國平均水平的46%,這種增長勢頭令土生土長的若開人恐懼;而羅興亞救世軍襲擊、殺害緬甸軍民的行為,最終導致了緬甸軍隊大規模清鄉、捉拿恐怖分子,並對青年男子就地正法的鎮壓行動。
歐洲難民現況

這些年,受民主自由、多元化等價值觀的影響,文明社會盛行的是毫無原則地包容穆斯林,以至於整個世界被蒙上了一層詭異的色彩:穆斯林恐怖分子發動襲擊,有媒體不是急著譴責兇手,而是號召國民上街擁抱穆斯林,以免他們感到被歧視;被阿富汗難民姦殺的德國女大學生瑪麗亞的葬禮帛金,被父親捐獻給難民營,其父還呼籲國民繼續幫助難民——正常人的反應難道不是殺人償命、以牙還牙嗎?人性的、樸素的價值觀被摒棄,發出質疑聲音的,通通被定性為種族歧視、政治不正確。主流輿論對穆斯林製造的災難與屠殺視而不見,只一味地要求各國接收難民、批評各國幫助難民的力度不夠。
文明社會的包容並沒有達到愛心人士期待的結果。2015難民攻陷歐洲,心安理得地享受歐洲人民提供的物質援助,卻不去了解寄居國的文化,也不去適應文明社會、改變自己,而是頻頻作惡,欺凌原住民。不到三年,就把巴黎、科隆等美麗城市生生變為人間地獄。
各國對穆斯林的政策開始改變

有了歐洲這個反面教材,近一、兩年,一些國家對穆斯林的政策發生了變化。2017年緬甸政府鐵腕鎮壓羅興亞人;7月19日以色列透過爭議的《猶太民族國家法》,規定“猶太民族將享有獨一無二的民族自決權”;7月30日,印度將阿薩姆邦400萬穆斯林摒棄在公民名單之外。這些國家改變了政策,對穆斯林強硬起來,也把自己推向風口浪尖。一直被西方社會譽為民權標榜的昂山素季,就因為羅興亞事件,一下子從雲端跌到了地底。個人榮譽與民族未來相比,孰輕孰重,想來昂山素季有身為國家領導人的格局。印度領導人甘願冒天下之大不韙,擬剝奪孟加拉裔的公民權,就因為不融合、高生育的穆斯林,已經把寄居的阿薩姆邦逼到了絕境。今天的印度如果不驅逐他們出境,不用等太久,就會面臨兩難之地:不是像緬甸那樣鐵腕鎮壓,就是坐等主體民族滅絕。

高質量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