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被中國網際網路啟用的國際友誼

2008年,阿隆索在古巴的家裡向範毅波展示他在中國山西學習的照片。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他們不知道為什麼突然來了這麼多中國人,天天問他要不要去北京,過得好不好。每個人都會帶著自己的目的和想法過來,他們也不知道這一撥來的中國人對他們是什麼態度。”
作者 | 杜佳冰
編輯 | 秦珍子
1月的晚上,一位82歲的古巴老人隔著他家的窗戶,叫住了一個路過的中國姑娘。
“China”“China”,他不斷地喊。
儘管古巴是西半球第一個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但如今到這個中美洲小國旅遊的中國人並不多。
姑娘擔心老人是在問她要錢,匆匆走過了他的窗戶。“但他喊我喊了太多遍了,我實在忍不了這個心。”她在錄製的影片中說。她又返回去和他說話。
這個長著大鼻子的老人說著西班牙語,一邊用手比畫,讓她稍等。他從窗臺起身,走進簡陋的屋子裡,從矮櫃中拿出一個小本子,翻開來遞給她。
上面寫著漢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航空學校肄業證書——阿爾貝爾多·阿爾曼多·海索斯·阿隆索·桑煥,於1961年9月至1963年2月在本校飛行科學習。校長,孟力。政治委員,周洪波。”證書用透明膠紙加固過,左頁貼著他年輕時的照片。

阿隆索向來訪者展示他十二航校的肄業證書。

兩人語言不通,老人只能反覆在手掌上寫他來到中國的時間:1961。
1961年,新中國與古巴建交剛滿一年,中國政府決定幫助革命勝利不久的古巴——西半球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培養飛行員。據媒體報道,當年有223名古巴年輕人來到中國,其中117名到山西臨汾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航空學校(以下簡稱“十二航校”)學習飛行駕駛,106名到遼寧瀋陽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航空學校學習飛機維護。
阿隆索在中國度過了17個月,回國後參與多場戰役,也因此負傷。他攢了一抽屜的榮譽勳章,牆上還掛著一張支援“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的證書。
那晚,他隔著窗戶和中國姑娘相約第二天再見面,並用手做出敲門的動作,說“Tito”——西班牙語裡叔叔的意思。姑娘以為那是他的名字,誤稱他為Dido。
她將這段經歷拍攝下來,發到中國的不同社交媒體平臺上,點贊量超過200萬,是特立尼達全城人口的近30倍。有人說,“Dido先生不知道在窗戶後面呼喚了多少個黃皮膚的亞洲人。”現在,他們都來了。
年輕人詢問他們的爺爺、姥爺、舅姥爺,老年人講述自己或老伴的印象,人們急切地回憶著這段歷史:
“我家在臨汾大十字南,星期天古巴學員乘解放大卡車進城從我們家屬院門口路過,見外國人可稀罕了!”
“我爺爺在臨汾接待過一批古巴的飛行員。”
“我老伴當時在空軍第十二航校任飛行教員。他帶飛的古巴學員羅哈斯是古巴學員班的班長,學成回國後寄過明信片。”
“小時候姥爺就告訴我,他在山西臨汾的十二航校的南機場教過兩個古巴的學生呢,當時他是地勤上的。”
一位河南的網友自稱是5組的教員,說Dido是4組的學員,“他的教員是周生敬,今年90多歲還健在。”另一位網友親自到十二航校的舊址拍了些影片。時任十二航校政委的周洪波的家人也發來了照片。人們熱切地傳播著這些訊息,希望能有人把它帶到老人面前,讓他知道。還有人要包機票、包吃住,邀請老人回中國看看。
其實,來自中國的探望從未中斷過。2008年,旅行博主範毅波在特立尼達的一家民宿參觀時就見到了阿隆索。那是他女兒經營的民宿,生意很好,大門上還用中文寫著“莉莉之家”4個字,是幾個臺灣遊客給取的。
看到這個東方面孔,老人徑直走過來用西班牙語問:“你是中國來的嗎?”在得到肯定的回覆後,他突然用中文說:“你好”,緊接著從嘴裡蹦出來3個詞:“中國,北京,毛主席。”
“他說這是他一生中特別難忘的一段回憶。”範毅波回憶,老人讓女兒拿來相簿,指著一張自己身穿飛行服的照片說:“臨汾,長治。”
範毅波2008年為阿隆索和他女兒拍攝的合影。
“我說這是我的故鄉!我們家離這個地方就兩三百公里!”範毅波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憶:“老頭特別激動,我倆狠狠地抱了一下。”但範毅波其實並不瞭解十二航校這段歷史。
1961年正值全國經濟困難時期,中國空軍給十二航校的通知裡提出:“訓練外國學員是我國國際主義義務,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國與國,黨與黨的關係。責任重大,必須提高政治責任心,反對大國主義。”
教員們要學習西班牙語,編制外訓教材,但臨汾連普通新聞紙都買不到。據《臨汾晚報》報道,當時只好用黃色光面紙製作教材。校長閱後認為質量太差,影響國際聲譽,才打電話請求支援了一些好紙。
那些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古巴年輕人就是用這些教材學會了飛行。十二航校的要求是,講西語,教漢語,鼓勵學員用漢語回答問題。2018年,這些老學員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聚會時,仍有人能完整演唱《我是一個兵》。還有人記著一句中國俗語:“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回到古巴後,這些學員在空軍中有個統一的稱呼,叫“中國人”。他們中的一位、古巴航空公司前副總裁曼努埃爾·羅哈斯曾對中國的媒體記者說,到20世紀80年代,古巴空軍的多位重要領導都是“中國人”。
十二航校後來連續8年承擔外訓任務,幾次更名改制,最終於1992年撤銷番號,整編為新的空軍第六飛行學院,院部遷往河北涿州。在存續的40年裡,十二航校共培養飛行員3668名,包括航天員景海鵬和張曉光。
在17年前的那場談話中,阿隆索曾問範毅波,中國現在怎麼樣。“北京快開奧運會了。”範毅波說。他問老人願不願意再回到中國,老人沒有回答。
範毅波把這段經歷發在了部落格上,只不過當時的網際網路還沒那麼發達,沒多少人讀過。
2019年,一位遊客在特立尼達的街上偶遇了阿隆索,當時他76歲,仍記得簡單的中文。他把這位中國遊客帶到家裡,給他看了自己的航校學習筆記和證書。有網友說,自己也碰到過這個喊著“China”的老人,只是沒理他。一些當地人會用這樣的方式向遊客乞討。在古巴,比起當醫生、警察、教師,在旅遊業裡謀生賺錢更快。
2023年,另一位遊客看過阿隆索的航校證書後,回國向攝影師朋友複述了“有人從窗戶裡喊China、China”的故事。2024年,這位攝影師到古巴旅行,特意尋找阿隆索,拍了一段紀實的影片發在網上,也沒引起什麼波瀾。
直到今年2月2日,那個中國姑娘把這段相遇的經歷發在短影片平臺上,說特立尼達住著一個孤獨的老人,在問從哈瓦那到北京的機票要多少錢。這些話激發了中國網民的惻隱之心,許多人為此流淚。
旅行博主崔亮是在阿隆索“火了”之後見到他的。當時網上正流傳著關於阿隆索獨居、患病、貧困的種種訊息。在特立尼達住了4天后,據他觀察,老人的生活沒什麼問題。
阿隆索雖然獨居,但侄子就住在他的隔壁。他每天去女兒家吃三餐,步行大約6分鐘就能到。他有退休金,甚至有智慧手機——這在當地不是人人都有的,畢竟古巴的網際網路2015年才向公眾開放。“他的手機(外觀)看起來比我的導遊的手機還要好。”崔亮說。
在崔亮之後,一個生活在古巴的華人也去看望了阿隆索。再之後是孫凱迪,一個正在環遊世界的姑娘。
2月9日早晨,她在阿隆索女兒莉莉的民宿裡用餐時,一個腳步輕快的瘦老頭走過餐廳。她認出是阿隆索,禮貌地跟他打招呼:“我們中國人很喜歡你,也很喜歡莉莉。”
莉莉在一旁問:“為什麼他們喜歡我們?”
“因為中國和古巴是好朋友。”她解釋道。
孫凱迪覺得他們明顯有些緊張。“他們不知道為什麼突然來了這麼多中國人,天天問他要不要去北京,過得好不好。每個人都會帶著自己的目的和想法過來,他們也不知道這一撥來的中國人對他們是什麼態度。”
在旅行指南《孤獨星球·古巴》的描述中,特立尼達是個“沉睡了半個世紀仍未醒來”的小鎮。這裡幾乎每天一半以上的時間沒有電,網路奇差。孫凱迪隔天才能收到朋友前一天的訊息:2月8日晚上,不遠處的開曼群島發生了8級地震,古巴也可能會遭遇海嘯。“啊?特立尼達斷電了,我們摸黑打著手電筒在跳薩爾薩舞,沒人知道地震的事。”她回覆道。
從遙遠的中國湧來的關心,最終推動了一場聚會。莉莉突然接到通知,讓她和父親到中國駐古巴大使館去。據說她有些手足無措,不清楚事態會往哪個方向發展。
2月10日,阿隆索和10多位曾在中國學習飛行的老學員在大使館相聚,是為了共慶元宵節。阿隆索戴上了紅色的圍巾,收到了來自中國的禮物。這段影片是“央視軍事”官方賬號6個多月以來點贊量最高的內容。“人民空軍”用官方賬號表示:“中國空軍不會忘記老朋友。”
(應受訪者要求,崔亮為化名)
– END –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