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國家隊”推“新星”,高質量資料集解碼關鍵行業智慧化

以構建高質量資料集為牽引和驅動,中國電子雲正在佈局一盤雲、數、智融合的大棋。

“當前,人工智慧是我們業務的核心。從應用的角度,我們更關注資料、場景與智慧體的設計。”南航數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何烽介紹說,“資料是基礎性的業務。早在2017年,為了打通資料孤島與煙囪式的管理,我們開始做資料的整理。2022年,人工智慧應用爆發,我們的資料底座和資料治理體系已經全部建成,如今90%的核心繫統實現了統一的資料管理,並且構建了10多個高質量資料集,基本能夠支撐核心業務的人工智慧化發展。”

由此可見,高質量資料集是AI突破通用能力瓶頸、紮根行業的關鍵。以構建高質量資料集為牽引和驅動,中國電子雲正在佈局一盤雲、數、智融合的大棋。
1
有“智”不在年高
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期間舉辦的“雲啟數智 厚載千行——中國電子雲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電子雲正式對外宣佈成立AI產品線,並推出全新產品品牌——新星。“星河添新曜,微光漸成炬”。如果將AI比喻為燦爛星河,那麼中國電子雲就是一顆“新啟之星”,或許最初只是微弱光點,但是憑藉其差異化的定位,技術突破與場景深耕並舉,逐漸匯聚能量,終將快速劃破既定的星圖,成為被仰望的新座標。
從2020年開始,中國電子雲一直聚焦於專有云、專屬雲和信創雲,之後又將業務延展至資料領域。隨著客群需求逐步從資訊化演進到數字化再到智慧化,中國電子雲的業務也在與時俱進,比如專屬雲從CPU雲過渡到GPU雲,雲與數進一步融合等。近兩年來,中國電子雲的銷售人員在與客戶進行接觸時深切感受到,客戶對於AI的應用越來越感興趣,但是對於AI如何在行業中落地又是顧慮重重或者一知半解。這也是中國電子雲成立AI產品線的背景,即為企業使用者撥開AI應用的迷霧。
中國電子雲高階副總裁 黃鋒
過去十年來始終致力於AI商業化的中國電子雲高階副總裁黃鋒,於2025年正式加盟中國電子雲,挑起了AI產品線的重擔。“在AI服務方面,我們將肩負起央企的使命,在政府政策和市場的有力推動下,不斷提升雲數智融合的解決方案能力,服務國家關鍵行業。”黃鋒進一步解釋說,“其實兩年來,中國電子雲一直在AI方向進行探索,並且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認知。隨著AI產品線的成立,AI也正式成為公司的一個戰略方向。”
眾所周知,企業開發軟體,打造平臺應用,都離不開與底層算力之間的深度整合與最佳化。無論是從技術和產品層面,還是從客戶需求方面,雲與智兩者都是一體的。未來,中國電子雲也會將雲與智當作長期的佈局。在雲計算方面,中國電子雲積累更多的是平臺方面的能力,而AI時代一定是應用的時代。“從長期來看,我們將走向行業應用的深處。但是,我們並不會在全行業進行撒網,而是會對行業進行篩選,將AI應用做深做透。”黃鋒如是說。
概括起來,中國電子雲的AI戰略包括以下幾方面關鍵支撐:第一,聚焦核心客群,深入鎖定政府、科研機構、央國企、能源、醫療等國家關鍵行業,有針對性地解決其AI落地的痛點;第二,打造AI全鏈路解決方案,包括構建從諮詢規劃、產品交付到課程服務的全流程能力,採用覆蓋雲、資料、AI平臺及應用的全棧技術,形成“資料治理-模型開發-應用落地”的閉環;第三,始終堅持以應用場景為牽引,強調AI價值需要透過具體應用實現,透過與行業客戶共創,深入情報分析、央國企的採購合規、醫療輔助診斷等業務流程。

用黃鋒的話說,中國電子雲將以國家關鍵行業為核心服務物件,透過“全鏈路AI解決方案+應用場景牽引”,同時發揮在安全性、價效比和服務落地能力方面的差異化優勢,在行業深水區充分釋放AI的價值。

2
有“質”者事竟成
2025年被認為是AI應用元年。典型的如辦公提效類、知識問答類等諸多AI應用場景都已經成熟,並且在大規模落地過程之中。但是在炒作的熱潮漸漸退去後,我們發現,AI在行業中的深度應用仍存在艱鉅挑戰。
第一,通用模型的能力雖然越來越強,但是在落地到行業中時,還是很難理解和匹配業務,特別是像央國企等客群,由於其資料具有專業性和非公開性,導致通用模型往往達不到使用的要求。
第二,價效比的問題。不管訓練還是推理,GPU卡還是一筆不菲的投入,上馬大規模算力會讓很多客戶在資金上捉襟見肘。
第三,應用場景的契合。還是以央國企這類客戶為例,他們對於效果的要求是極致的,不管是準確率,還是在消除AI幻覺上都是如此,如果達不到理想的效果,AI很難進入生產環節。
第四,標準化是一個高門檻。AI的價值是透過場景化的應用創造出來的,然而不同行業的專有技術、專門知識和實踐經驗,以及千差萬別的落地正規化,都會給AI的落地造成障礙。
消除上述痛點,首先就要破解通用模型的難題,透過構建高質量資料集訓練出一些行業模型或者場景模型。然後,將軟體、模型與底層的硬體進行深度適配與最佳化,以更好的價效比提升訓練和推理的效率。再者,需要藉助更好的應用開發工具鏈,打造出適宜的智慧體,以滿足AI應用場景化的需求。最後,面對複雜、多樣的應用場景,純產品化的交付存在侷限性,必須將定製化的產品與配套服務相結合,才能事半功倍。
中國電子雲關注的國家關鍵行業,在內部資料治理方面存在不完善之處,比如資料分散、採集困難、清洗標註難度大、標準協議不統一等,影響了資料流通與應用。黃鋒表示,高質量資料集是AI落地的基石。它透過對行業原始資料的治理,包括多模態資料整合、標準化處理、去重糾錯等,可以為模型注入行業知識,解決通用模型不懂業務、幻覺頻發等問題。
通常情況下,模型開發中80%以上的工作量都用於資料準備。中國電子雲希望透過打造高質量資料集,用於訓練行業/場景模型,以提升模型在特定領域的適配性和效果。從產品角度,中國電子雲推出了多模態資料治理平臺,它支援文字、音訊、影片、圖片等多模態資料的統一接入、儲存、解析、處理與治理,能夠完成關鍵資訊提取、資料標準化、歸一化、去重等操作,生成AI就緒的資料集,服務於模型效果提升、可信資料空間流通交易以及智慧體應用開發等。2025年7月底,中國電子雲將推出第一版的產品,它已經打通了核心流程,後續還將持續豐富檔案處理運算元。從服務的角度,除提供資料治理平臺工具以外,中國電子雲還將提供高質量資料集建設的原廠交付服務,結合行業know-how,更好地解決資料標註、治理等相關問題。
俗話說,解鈴還需繫鈴人。資料是實現AI又快又好落地的關鍵抓手。中國電子雲的多模態資料治理平臺正好切入要害,能夠對企業內部的敏感資料、專有資料進行合規治理,生成符合行業需求的高質量資料集,全面滿足高保密性、高安全性的要求。中國電子雲更擅長以產品帶服務,以服務補產品,透過全鏈路的工具與服務支撐,同時結合行業專家之力,持續提升資料治理的精準度,助力客戶成功。據黃鋒介紹,中國電子雲目前已與國內超過五家國家實驗室和超過十家的央企達成了高質量資料集建立合作意向;在AI創新應用方面,中國電子雲與東航、南航共創航空領域智慧體應用,賦能航司智慧化轉型;與中經社合作,共研金融高階AI一體機,為中小銀行的對公業務場景從獲客到留客的全場景AI賦能;為中國五環定製智慧體應用,助力化工工程行業智慧化轉型。
中國電子雲與中國長城、沐曦股份共同簽署了三方戰略合作儀式;分別與中國信通院人工智慧研究所、上海張江數學研究院、東航數科、南航數科、中國五環、中智股份、僑銀股份簽署相關合作協議
中國電子雲本身在雲計算和資料業務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現在又實現了高質量資料集建設與模型開發平臺、應用開發平臺的聯動,形成“雲+數+智”的協同體系,使資料集能夠直接服務於模型效果提升和智慧體應用開發,從而大大提升了資料的價值轉化效率。
3
不“服”不行
AI本身再光鮮,也要走下神壇,為行業使用者解決實際業務問題,創造新的價值。中國電子雲強調以客戶業務價值為導向,提供端到端的“產品+服務”,正是為了讓每一個客戶都能建好AI、用好AI,並且充分發揮AI的價值。
國內能源行業某特大型國企正在推進AI應用,主要包括文書處理、業務流程智慧化等。與只能提供標準化產品的友商相比,中國電子雲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憑藉的就是對AI落地的全流程支援。從資料治理、模型定製到應用落地,中國電子雲透過“產品+服務”,有針對性地解決該客戶在AI實施中的具體問題,包括資料分散、缺乏專業訓練人員等。
扶上馬,再送一程。中國電子雲構建的“AI戰略諮詢、交付、課程”三大服務體系,充分滿足了行業使用者對業務適配性、資料理解和服務深度上的需求。AI在企業中落地,就必須實現AI技術與行業場景的深度繫結,但是現有的很多通用型AI產品很難理解專業業務的邏輯,比如政府公文處理規範、實驗流程等。所以亟需專業服務的介入,即透過行業專家團隊深挖業務know-how,將資料與業務邏輯相結合,構建出高契合度的行業高質量資料集和場景模型。
中國五環工程有限公司非常重視人工智慧應用的發展,近年來在智慧知識庫建設、AI+辦公、AI+會議、AI+專案管理、AI+設計、AI+智慧工廠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開發了多個智慧體和AI工具箱。中國五環工程有限公司資訊中心主任金淵明表示:“我們期待與中國電子雲在多模態資料底座建設、基座模型與專屬模型建設、AI開發平臺建設、應用場景開發等方面開展合作,特別是要挖掘和實現在專案進度管理、費用管理、材料管理、智慧設計、採購管理、施工管理等領域的AI場景,全面推進‘五環智腦’建設,打造公司在人工智慧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我們還期待在網路安全、智慧工廠建設方面開展更多合作。”
考慮到AI落地的全鏈路複雜性,需要用服務消除從工具到價值的鴻溝。從資料治理、模型訓練、應用開發到運營迭代,每個環節都依賴專業能力和完整的AI團隊。而這正是中國電子雲的專長。黃鋒表示:“中國電子雲面向國家關鍵行業推出的全鏈路AI解決方案——新星,打造了‘3+3+N’產品服務體系,從資料到模型,再到應用、服務,旨在讓客戶真正將大模型‘用起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鄭緯民表示,企業擁抱AI要有章可循,即找準核心問題、用好高質量資料、微調基礎大模型。中國電子雲作為中國電子自主計算體系核心組成,自主研發了集通算、智算、超算於一體的CECSTACK專屬雲平臺,為人工智慧應用發展提供了高效算力支撐;如今,繼續發揮“自主可控”優勢,打造了全鏈路AI解決方案,將更好地助力政務、醫療、金融等關鍵行業打造行業大模型,推動“人工智慧+”行動更快落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