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橫空出世,就像一顆深水炸彈,在各行各業掀起了驚濤駭浪。
一鯨起而萬物生(DeepSeek的企業LOGO是鯨魚),醫療行業同樣被其深遠影響。
主任稱DeepSeek有三甲醫院專家水平,醫生自嘲天塌了
2月22日,北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發影片稱,用DeepSeek幫忙診斷一位超複雜腦瘤患者的病情,它僅用18秒時間,給出了一份令人驚豔的答卷,這位主任醫師表示,DeepSeek對於這種比較深入的問題,至少它的水平相當於一個省級三甲醫院專家的水平,患者用它應該比較靠譜。
隨即,該影片在網路平臺爆火,話題詞條#醫生稱DeepSeek有三甲醫院專家水平#也登上了微博熱搜。
然而,DeepSeek帶給醫療界的震盪不僅如此——
同日(22日),廣東一名醫學博主在網上發帖稱,自己為病人開出治療方案,對方查詢DeepSeek後提出質疑,氣得他又查了一遍指南,結果發現指南更新了……他崩潰的自嘲道“天塌了”。
在網上,亦有不少同行表示,病人會拿著DeepSeek的查詢結果和醫生“對線”,甚至直接拿著它的診斷方案找醫生開藥……這些情況不禁讓醫生擔憂起來——感覺離下崗的時間不遠了。
此情此景下,醫療從業者萌生危機感很是正常————前有知名醫學博主、主任醫師對其稱讚有加,後又收割到患者、家屬的信任膜拜,中間還有醫學生的無奈吶喊“三年規培不如AI訓練三個月”……這一切似乎都表明著AI對醫療行業的“致命威脅”。
AI是工具,它可以是輔助者,但不會是取代者,特別是對於有著較強專業壁壘和強調人文關懷的醫學。
這一點,DeepSeek本身也看得很透徹,它表示:技術進化的終極目標應是構建更為人性化的醫療,而非追求冰冷的替代。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應該去看向更遠的地方,而不是沉溺、神話於它的龐大,抑或是詆譭、抗拒它的成就,從而忽視了它本身的價值。
無疑,DeepSeek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是顛覆性的、是意義深遠的。
但作為人類,我們應該做一個理智的使用者,而非狂熱的跟風者。
當前,DeepSeek已被多家醫院接入使用,它已經在多個領域中發揮價值——
湖南省胸科醫院正在探索將DeepSeek與耐藥治療領域深度結合,讓其在精準評估、資料整合、風險預測以及個性化量化決策支援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湖南省人民醫院致力於將DeepSeek深度融入電子病歷系統、HIS系統等核心業務平臺,為臨床決策支援、病歷質控、影像分析等多個關鍵環節提供強有力的智慧化支援……
上海第四人民醫院基於DeepSeek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和深度學習能力,醫院已經開始構建醫生知識庫。該知識庫涵蓋各種醫學專業知識,包括疾病診斷標準、治療方案、藥物資訊、醫學文獻等。
可以說,DeepSeek能夠在多個醫療場景中發揮光熱,為醫務人員減壓的同時更推進醫療行業的發展。
此外,對於患者而言,哪怕只是DeepSeek幾秒生成的一個診療意見,都可能讓他們做到心裡有數,從而避免被一些無良醫生矇騙。
可即便如此,我們不能在快感中昏了頭腦,而應保持清醒,應深刻認識到AI本身的侷限性。
AI的本質是透過資料和演算法模擬人類智慧行為的技術系統。它是工具,其核心在於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意識或情感。
醫學不單純是一門“技術活”,不是冷冰冰的機器對機器,而是充滿倫理道德和人文關懷。換句話說,醫者的經驗和直覺,以及對患者個體差異甚至顧慮與處境的考慮,都將在治療決策中起著重要作用。
但這些AI做不到,它甚至達不到“望聞問切”這些基本要求。
近日,北京兒童醫院首個“AI兒科醫生”正式上崗了,在一次多學科遠端會診中,AI醫生雖然知識面強大到可怕,但在例項經驗面前,存在明顯不足——
針對一位患鼻翼橫紋肌肉瘤的2歲女童,專家們討論認為應該先做切除手術,再做放療。
但是AI醫生給出的建議是先放療再手術。對此,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主任、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表示:“針對這個病例,AI建議先去放療,然後再去手術,但是我的決策是這個病人直接要給她做手術,手術以後再放療,這就是我們的差異。為什麼我沒有遵循AI的建議?實際上它的建議是完全參考了美國的橫紋肌肉瘤的鼻翼型的診治建議權。AI的知識更廣泛,但結合我們在國內治療的經驗,我覺得應該先做手術後放療,因為孩子太小,如果放療完再做手術,創傷不容易癒合,這是我們在臨床過程當中發現的問題,但是我的經驗還沒寫到書本里,所以沒進到AI的‘腦子’裡。”
我們不能忽視AI其實就是一個海量的全球知識庫,它可以用強大的搜尋整合能力回答使用者的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更不會創造知識,它只是基於現有資料的分析。
因此,它的強大來源於人類智慧和經驗的“餵養”,當它沒有接收到最新的成果時,它想當一個前沿的“搬運工”都不可能。
此外,也有專家在實踐中發現,“AI對於複雜的病症分析,生成的答案是混亂的,完全不符合診療思路。這是因為AI診療是蒐集海量資訊再進行分析,而這些資訊的質量參差不齊,導致它出現偏差。”
另外,一部分人之所以堅信AI取代不了醫生,是因為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所涉及到的法律與倫理問題,目前是無法解決的。
說起AI可能引發的法律問題,最近湖南釋出新規,明確阻止了這一潛在隱患。
近日,湖南省醫療保障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基本醫療保障定點零售藥店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
對於網際網路醫院流轉的電子處方,需重點驗證開具處方的醫師是否為湖南省認證的醫保醫師,且處方必須透過省級醫保電子處方中心流轉;
醫生開具處方應與患者或患者家屬進行有效、充分的溝通問診;
湖南省胸科醫院副院長何青表示,這一規定實際上是對“依法執業”更嚴謹的考量。處方必須是具有資質的醫生才能開具。AI只能做輔助診斷,最終作出決策和判斷的還是醫生。
小編注意到,《通知》還明確,藥師在接收處方時,需嚴格履行“雙稽核”職責,這無疑是AI與診療深度結合的當下,更好保障患者權益的體現。
事實上在以往,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也對“AI看病開方”表現出審慎態度。北京市衛健委曾在2023年為“AI診療”設定紅線,要求嚴禁使用AI生成處方,且人工智慧軟體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
畢竟如果因AI誤診引發糾紛,使用者可能面臨舉證難、追責主體不明確等問題。
其實,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AI不是來替代你們的,而是來加入你們的。
當前,AI作為醫生的得力助手,在多個醫療場景中展現出巨大潛力。
浙江省中醫院接入DeepSeek後,血液內科副主任吳迪炯給記者演示了AI輔助醫生診斷病例的過程——醫生只要將患者的病歷資訊輸入,平臺就會迅速生成一份詳盡的病例分析,並給出後續的治療方案。這期間,醫生可以隨時進行人機互動更新或補充病歷資訊,工作效率比原來提高了近一倍。
吳迪炯還特別介紹,這一智慧醫療AI助手還是個“全能戰士”,能夠融會貫通各個科室的知識資訊,給出更全面的診療方案,甚至有時能替代MDT。
而相對於患者使用DeepSeek問診這一現象,醫生在臨床上的大力運用則更有現實意義。因為普通人用deepseek,既無法給出全面的病情資料,也無法甄別結論正確與否,他們不具備修正偏差的能力,而醫生恰好可以用自己的專業去解決此類問題,從而讓AI的價值最大化。
DeepSeek自己也表示,醫生與AI的共舞不是技術被動適應,而是醫學人文精神與數字智慧的創造性融合。當醫生掌握"指揮數字交響樂團"的能力時,將開啟精準醫學與敘事醫學完美共振的新紀元。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一定要積極擁抱變化,多多學習提升,不然你不僅僅會被AI碾壓,也會被時代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