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出來?不如先睡一覺!PLoSBiol|新研究表明深度睡眠更有可能帶來“靈光一閃”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反覆思考某個問題卻毫無頭緒後,小睡片刻醒來,突然間靈感湧現,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這種“靈光一閃”般的頓悟時刻,或許背後隱藏著睡眠的奇妙力量。
近期,Anika Löwe及其團隊在《PLoS Biology》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深入探索了午睡尤其是深度睡眠階段對特定任務洞察力的影響。
在研究中,90名參與者被安排執行一項感知洞察任務,要求他們對螢幕上一系列移動點的二元選擇進行判斷。這些移動點具有顏色和運動方向兩個特徵,且運動方向的連貫性存在不同噪聲水平。起初,參與者需透過試錯來學習如何根據點的運動方向選擇正確的響應按鍵。而在實驗的後半段,顏色特徵也開始與正確響應相關聯,但這一變化並未明確告知參與者。
經過350次試驗後,參與者進入了一個20分鐘的午睡環節,期間透過64通道腦電圖裝置監測其睡眠狀態。午睡結束後,參與者繼續完成後續的500次試驗。結果顯示,午睡後整體上有70.6%的參與者表現出了“頓悟”現象,即在高噪聲水平的試驗中準確率突然顯著提升,而未午睡的對照組中這一比例僅為49.5%。更具體地,那些進入N2深度睡眠階段的參與者中,85.7%的人經歷了“頓悟”,而僅處於淺層N1睡眠階段或保持清醒狀態的參與者,“頓悟”比例則分別降至63.6%和55.5%。
研究還發現,腦電圖的頻譜斜率與“頓悟”現象存在顯著關聯。通常,睡眠深度越深,頻譜斜率越陡峭。而那些在午睡期間頻譜斜率更陡峭的參與者,在任務中更易獲得“頓悟”。這或許暗示著深度睡眠期間大腦進行的神經調節活動,如突觸重整和神經網路最佳化,為洞察力的產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此外,研究團隊還分析了睡眠的不同階段以及腦電活動特徵對“頓悟”的影響。結果顯示,相較於淺層睡眠和清醒狀態,深度睡眠階段(N2)與“頓悟”現象的關聯更為密切。儘管先前有研究關注於特定頻段的腦電活動(如α波和δ波)與洞察力的關係,但本研究發現,這些傳統的腦電指標並不能完全解釋“頓悟”的發生。相反,反映神經活動非週期性特徵的頻譜斜率指標,能夠更為精準地預測“頓悟”的出現。
該研究不僅為理解睡眠如何促進洞察力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靈感獲取提供了科學依據。下次當你面臨棘手問題時,不妨嘗試短暫午睡,也許醒來後就能收穫意想不到的靈感!未來,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探索整夜睡眠對洞察力的潛在影響,以及如何透過調節睡眠質量來最佳化這一過程。這無疑將為創意工作者、學習者以及所有渴望提升思維能力的人們,帶來更深刻的啟示。
參考文獻:
Anika Löwe et al, N2 sleep promotes the occurrence of 'aha' moments in a perceptual insight task. PLOS Biology (2025). DOI: 10.1371/journal.pbio.3003185.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