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海外學界·
《自然》:特朗普政府一系列離譜操作早有“藍圖”,曾引發強烈反對
2023年4月,美國共和黨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釋出了一份900多頁的政策指南《2025計劃》(Project 2025),旨在為唐納德·特朗普第二次擔任總統提供藍圖。但由於該計劃中的政策建議,包括禁止墮胎、改革聯邦政府和削減氣候科學資金等,引起了公眾的強烈反對,特朗普在2024年總統競選期間否認了這一計劃,並稱自己對此一無所知。但人們很快發現,特朗普政府上任以來發布的一系列行政命令其實嚴格遵循了《2025計劃》的議程。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道,特朗普的行政命令有一半以上與《2025計劃》的建議一致。該計劃書列出的40位作者中,多數都是特朗普團隊的關鍵人物。
《自然》(Nature)雜誌分析了《2025計劃》中已經實施的科學相關政策,其中包括反多元化努力,即計劃書第60頁“取消那些打著科學旗號推進性別、種族和平等倡議的政策和程式”;取消對氣候科學和綠色能源的資助;削減大學經費,來自第355頁“國會應限制支付給大學的間接費用”;縮減政府規模,第78頁“永久性、大幅削減非國防聯邦僱員數量”等。《2025計劃》包含了數百條建議,其中許多尚未實施。《自然》分析了有跡象表明特朗普政府正在考慮的一些建議,包括禁止胎兒組織研究、取消或大幅減少發放給敵國留學生的簽證數量等。分析表明,特朗普政府的行政命令並不總是與《2025計劃》保持一致,在許多情況下,其採取了比計劃更極端的做法。一些研究人員在接受《自然》採訪時表示,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行動,都違背了《2025計劃》一再承諾的“美國科學占主導地位”的目標。(《自然》新聞、《華爾街日報》)
· 能源 ·
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首次實現原子核和電子溫度均突破一億度

圖片來源:Pixabay
“中國環流三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可控核聚變大科學裝置,其能量產生原理與太陽發光發熱相似,因此被稱為新一代人造太陽。據央視新聞訊息,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首次實現原子核和電子溫度均突破一億度,綜合引數大幅躍升,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取得重大進展。最新實驗資料顯示,我國核聚變裝置首次實現原子核溫度1.17億度、電子溫度1.6億度的引數水平,標誌著中國可控核聚變向工程化應用邁出重要一步。
中核集團“中國環流三號”總設計師鍾武律表示:我們的實驗實現了“雙億度”,綜合引數也大幅躍升,標誌著我國的核聚變研究挺進燃燒實驗。我們自主研發的加熱、控制與診斷等裝置與系統首次投入執行,相關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前列,創造了我國核聚變研究多項新紀錄。專家表示,人造太陽聚變反應釋放能量巨大,聚變資源儲量豐富,主要產物清潔安全,被稱為“人類未來的理想能源”。挺進燃燒實驗,意味著可控核聚變走向應用的核心環節。下一步,科研人員將對“中國環流三號”裝置進行能力升級,進一步獲得可控核聚變反應的核心關鍵資料。(央視新聞)
· 生物化學·
頭髮會越掉越多直到禿頂,或是因為缺乏這種保護性蛋白
人的毛髮從毛囊中生長。毛囊會反覆經歷三個不同階段:生長期,即毛囊處的細胞進入活躍的生長階段,促進毛髮增長;退行期,毛髮生長減緩,毛囊收縮;以及休止期,毛髮生長停止,並出現脫落。隨後在毛囊幹細胞(HFSCs)的驅動下,迴圈會重新開始。近期在一項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中,澳大利亞、新加坡和中國科學家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發現,對頭髮再生和修復至關重要的毛囊幹細胞(HFSCs)需要一種名為MCL-1的保護性蛋白才能成功啟動迴圈。缺乏MCL-1會導致這些細胞承受不住壓力並最終死亡,從而引發脫髮。
研究表明,當毛囊幹細胞因毛髮脫落或毛囊萎縮而遭受壓力時,它們可能會經歷細胞凋亡,進一步加劇脫髮。這個過程由一組名為BCL-2蛋白質家族控制,此前的研究顯示MCL-1屬於BCL-2蛋白質家族。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從小鼠皮膚細胞中刪除了Mcl-1基因,並移除了部分現有毛髮。他們發現,自出生起缺乏MCL-1蛋白並不影響毛囊的形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毛囊幹細胞減少,小鼠的毛髮會逐漸脫落。在成年小鼠中,刪除MCL-1蛋白質會摧毀活躍的毛囊幹細胞,導致剃毛區域內的毛髮生長完全停止。雖然靜止的毛囊幹細胞依然保持完整,但一旦它們被喚醒並開始分裂以生長新毛髮時,就會經歷壓力,這會觸發P53蛋白,導致細胞凋亡。在沒有MCL-1的情況下,刪除P53基因也能恢復毛髮生長,這表明MCL-1與P53在維持毛囊幹細胞生存與死亡的平衡中存在著協作關係。(Medical Xpress)
· 人才·
六成以上留學美英,《北京歸國留學人員藍皮書》釋出
3月30日,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上,《北京歸國留學人員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釋出。《藍皮書》系統呈現北京地區海歸人才流動趨勢和創新效能圖譜。據《藍皮書》估算,截至2024年,北京歸國留學人員數量為122.85萬人。從調研資料看,北京歸國留學人員在海外所獲學位以碩士及博士為主,碩士、博士及副博士共佔76%。北京歸國留學人員60%以上留學美國和英國,科學技術、經濟和教育是其從業的主要行業領域。其中,科學技術領域的留學人員最多,佔比達20.8%。
《藍皮書》顯示,從調研情況看,目前北京歸國留學人員中,78%為在北京就業狀態,14.2%為在北京創新創業狀態,2.6%處於新就業形態(靈活就業)。處於就業狀態的北京歸國留學人員中,有60%屬於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科技,醫藥健康、智慧網聯汽車、未來製造等新質生產力或新興產業領域;處於創新創業狀態的北京歸國留學人員中,80%以上屬於新質生產力或新興產業領域,其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以及引領新興產業發展方面作出貢獻。(科技日報)
· 古生物學·
琥珀中儲存了古老的“捕蠅草”式寄生蜂

卡律布狄斯海妖腫腿蜂樣本腹部末端,展示了它的抓握結構。圖片來源:Qiong Wu
在一項最近發表於《BMC生物學》(BMC Biology)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琥珀中儲存的、可追溯至白堊紀中期的已滅絕寄生黃蜂,這種寄生黃蜂或曾利用其類似捕蠅草的腹部捕獲並束縛獵物。這個物種被命名為卡律布狄斯海妖腫腿蜂(Sirenobethylus charybdis),靈感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海怪——該海怪每天吞食海水並吐出三次,樣本年代可追溯到近9900萬年前,可能代表了一個新的昆蟲科。
作者使用微CT掃描技術分析了16只儲存在9879萬年前琥珀中的卡律布狄斯海妖腫腿蜂雌性樣本。這些樣本是從緬甸北部的克欽地區採集的。他們發現這個物種可能是一種容性寄生蜂——這種寄生蜂在以宿主為食的同時允許宿主繼續生長。這種黃蜂的腹部由三個瓣組成,其中下部的瓣形成了一個槳狀結構,上面長有十幾根毛髮狀剛毛,從視覺上讓人聯想到捕蠅草。作者指出,卡律布狄斯海妖腫腿蜂的腹部結構不同於任何已知的昆蟲,可能是一種在產卵期間暫時束縛宿主的機制。由於黃蜂可能無法遠距離追蹤獵物,他們推測這種寄生黃蜂會張開腹部裝置,等待潛在宿主來啟用捕食反應。作者認為,這種精巧的夾持裝置使卡律布狄斯海妖腫腿蜂能夠捕捉活動能力強的獵物,例如小型有翅或跳躍昆蟲。儲存完好的樣本表明,與現在的同類相比,白堊紀中期的青蜂科昆蟲展現出更廣泛的寄生策略。
撰寫:不周、clefable
封面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