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把 2024 年遺留的海風帶給你。
在剛剛過去的 2024 年年末,我們在 秦皇島阿那亞 以“朋友”的名義組織的首次線下內容嘉年華
「新世相出版朋友節」
順利落幕。
十二月的海邊冷寂,時有風起,海風捲起的浪讓一切都狀似無聲。但在 12月27日-29日 這三天時間裡,我們將一系列內容聚會帶去海邊,讓海暫時有了溫度。
從出版獎頒獎禮到主題論壇,從圖書特展到手工書工作坊、好創作握手大會,我們用對內容的熱情融化冰冷的深冬,讓「完整」這件事,線上下真實發生、可知可感,抵禦那些來自未來的寒意。
到場嘉賓們圍繞「保護完整性的世界」這一主題分享觀點,討論內容的世界觀,探討擁有「完整性」內容創作的意義。
這些表達觸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也希望能同樣觸動到你:

我無需再贅述,“完整性”之於每個人的意義。
“完整”是翻至最後一頁的書,是看完片尾和彩蛋的電影,是連續的睡眠,平穩的情緒,持續地吸收新知識、新觀點,以對抗所有起落。
碎片化生活成為很多人主動選擇的今天,保持對“完整性”的要求,是一種稀缺的能力,也是一種珍貴的嚮往。
作家、文化學者馬家輝在主題論壇中談到“碎片”對每個人的傷害:
“它爭奪了你理解完整性的能力。當你多看了所謂的片段化、零碎化、碎片化的知識,當你習慣用那種模式來理解、來擺定你跟資訊或知識的關係時,你回不去了。
你讀不下去的,你不是不想讀,你失去了那個能力,包括你的耐心、你的理解,你的邏輯推理能力。”
保護完整性的世界,是捍衛理解力的完整,捍衛我們與世界、資訊、知識的關係。
但我們有時也能清楚意識到,“完整”並非絕對是“碎片”的反面。
“碎片”可以是完整的前序,碎片讓完整成為可能。
就像學者陸曄在主題論壇中分享的:
“新型的傳播媒介,讓很多比如農村人口、少數民族農村婦女等,可以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周邊的年輕人在做什麼,這反而是增加了他們的一部分完整性。「碎片」這件事沒有那麼絕對。”
無論是觀點趨同或是交鋒,“完整性”始終有值得深入探討的空間。
這是「2024 新世相出版朋友節」所有對話發生的前提,也是我們在活動過程中反覆得到驗證的事情。

獎盃設計及藝術裝置合作藝術家:趙寶琛

本次出版朋友節,我們用「出版朋友說」四場主題論壇,從出版、品牌、遊戲、聲音四個不同內容領域,對“完整性世界”展開討論,也嘗試從兼具行業和受眾雙重視角、對內容的“完整性”作出新的定義。
想跟你一起回顧:

我們邀請到學者陸曄,作家、文化學者馬家輝,出版人楊全強,新世相創始人張偉,出版人鄭奮,由鳳凰網讀書主編魏冰心擔任主持,以「出版作為內容的源頭」為主題,展開一場關於內容和出版的討論。
他們說,規模大小不是出版行業內容質量的決定因素;技術正重新形塑出版,但始終有東西是雋永不變的;他們再次確認,保衛“完整性”對每個人的意義。

出版是非常核心的。
在所有內容形式中,出版是最能體現“完整性”價值的領域。因為出一本書,必須有足夠的字數,足夠的框架,因此也有足夠的容量,去建立一種完整的表達框架,去塑造一個精神世界或一個故事空間,因此可以不那麼匆忙地、細緻而耐心地進行表達。
而因為圖書出版這種完整性表達的特質,它才成為我們認為的“版權的起點”,我們提到版權,提到 IP,前提就要求它必須是一種深思熟慮、複雜的表達。
與出版一樣,很多內容領域的版權和新世界塑造,都是由複雜的、完整的創作來實現的。但大家也都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從短期客觀結果來看,完整表達的使用者需求,並不如碎片化的、快速的表達更大,因此整個生產鏈條,從創作者到出版發行機構到平臺、使用者,都面臨著撕扯。
一個有價值的內容,在流量影響力和商業結果上不如一個對它進行拆解和使用的內容更好,整個行業受到的衝擊和大家是很大的,改造是很大的,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想說,“保護完整性”這個觀念要被明確提出來。

我們面對著一個特別短平快的時代。很多時候我們是來不及深入思考的,只能被迫地“被刺激”,然後做出反應,做出一定的表達。
但我們每個人實際上需要的情感生活、情緒生活或者說精神生活,一定是更加幽微,更加深遠,更加寬闊的,這個世界不可能是那種淺層次的,它一定有各種各樣的“層巒疊嶂”,“亂花漸欲迷人眼”也好,“山重水複疑無路”也好。
這個世界的複雜性才是它美麗和迷人的地方。

所謂的“部落化”是指,大資料(把資訊碎片)推給你,圍爐取暖,一個帖子下面要麼是很多相像的人,要麼就吵起來。你無法完整理解你看到的那個資訊碎片的深度,它是一個拼圖,你看不出它該有的位置、距離、重量、和意義。

出版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它不是人類社會一開始就有的。
我們最開始有了語言,可以表達我們自己的思想。後來有了文字,有了手抄本,人類的思想第一次可以和思想者的肉身分離,我們不再是“口口相傳”的文化,人類文明可以用物質的形態透過文字保留下來。
然後到了印刷機的時代,知識普及的時代。普通人和知識、和權威、和學術之間的距離縮短了。我們從所謂的聆聽型的公眾變成了閱讀型的公眾。
如今技術的改變,閱讀型的公眾在今天正在重新變回聆聽或者是觀看式的公眾。我們過去那種“一點對多點”的傳播方式,一個作者的一本書,雋永的寫作,成為一代人的精神故鄉,這樣的情況可能再也不會有了。
但年輕一代有他的文化邏輯,有他思維形成的方法,也有他們的創造力的所在。對於傳統出版來說,要面對新一代,他們不再是閱讀型的公眾,怎麼把知識、觀點、情感、文化故事融入到內容中去?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新課題。

我現在做的就是“草臺班子”,所有產品模式是用渠道反推的,而渠道的變化是非常快的。但草臺班子可以做二人轉,也可以做戲曲,也可以做莎士比亞,也可以做古希臘三部曲之類的。
我之前做書店,後來轉去讀藝術史,但我現在做的完全另外一塊,非常工程化,但這種“雙重生活”讓我非常爽。這是我的完整性,很撕裂。
你把自己撕裂得足夠開,你的容納的空間就夠了。

假如我們有了理解“完整性”的能力,我們就一點都不懼怕碎片化的東西。因為我們會擺定自己跟資訊的距離,我們能夠知道它的重量在哪裡,而不是讓資訊變成一個孤立的真理。



滑動檢視更多

「出版朋友說」品牌跨界主題論壇,我們邀請到三頓半創始人吳駿、觀夏創始人Elvis、生活方式編輯東洋,由程前朋友圈主理人程前擔任主持,帶每一個人走近品牌內容和它們努力創造的精神世界。

品牌在做品牌刊物的時候,主要思考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我的使用者喜歡什麼,這是顯而易見的;但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我喜歡什麼。
和這個時代,有共同經歷、認知、審美、價值觀的創作者,一起玩點不一樣的火花。也是一種品牌邊界的延展。能在時代留下些什麼當然不錯,沒有也沒關係,只是一種探索。
所以我們做刊物的時候,要讓商業退到身後,讓我們希望分享的,我們所熱愛的,走到前面去。
品牌是在有價值的內容土壤中長出來的。

過於營銷化的內容,不適合做成品牌手冊。太商業化的東西,表達成品牌手冊,多少它都會是有點變形的。使用者能看得出來,你自己做的時候也不太會走心。更重要的是你的沉澱,積累了多少東西。
你生長到一定的階段了,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把它表達出來,你對這個生長過程中間的所思所想,它就有天然的價值。一個小鎮青年一路走到了華山絕頂,成為絕代高手,這個過程你就算輕描淡寫地說出來,它也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內容。
重要的不是最後內容載體被精緻包裝成什麼樣子,而是那個“過程”,你創造的價值基礎能不能構成一個深度的、系統的結構化的內容,同時在閱讀上面也要是層層遞進。

好的商業向來不是一次性購買,而是復購。真正能夠抓住消費者和觀眾的辦法,是具有獨特理念、鮮明風格的品牌,而好的品牌,在一定階段必然會祛除虛偽短暫的網紅感,深耕內容。
真正好的內容一定是自由的,不受限制地體現品牌真正要表達的價值。要正。

品牌內容是品牌向核心使用者表達愛的一種方式,這個愛是純粹的。




、

我們邀請到遊研社的創始人楚雲帆,御宅學主編洪韻,遊戲檔案館館長、遊戲學者劉夢霏,落日間主理人劉聖雨擔任主持,以「中國遊戲的取經路還有多長?」為主題,展開了一場關於當今中國遊戲出版的討論。
他們談到,遊戲要回到對人的關懷,遊戲要和社會交織融合;他們也談到,遊戲自有它的力量。

遊戲出版大致分四類,一種是跟著某個 3A 大作同時推出的藝術設定集,但是現在廠商可能會更傾向於把它放在限定版、典藏版裡面直接出了,而不是單獨的出版,這種書肉眼可見數量在下降。
還有一部分是遊戲開發者的回憶錄,比如某個遊戲廠商講述他們自己的歷史。以及關於遊戲設計那種類似教材的書,這是很大一部分。
最後還有一部分是非常小眾的,它更偏向某一個作者來專門寫某一款遊戲,他自己跟這個遊戲的關係,他對遊戲的記憶,這個遊戲背後的開發等等。
所有圖書出版都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想辦法去觸及更多的讀者。在這個前提之下,你要面對的是一個整合的主流社會對於電子遊戲的偏見。

遊戲出版跟傳統出版很多時候是比較相似的,“酒香也怕巷子深”,這個遊戲好或者不好,你得宣傳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但在這個宣傳過程中其實會遇到很多的問題。
遊戲出版跟圖書出版相比最大的一個區別是,圖書的現在主要還是以實體書的出版為主,遊戲已經完全轉向了數字發行。
但能感覺出來,遊戲玩家對圖書這類文化產品其實是有很強需求的。90 年代,2000 年前後,很多遊戲都很有“故事”,能給玩家帶來情感上的共鳴,能給你帶來一些價值上的認可。

在中國,遊戲是一種實質上的“大眾文化”和文化地位上的“亞文化”,我們的文化環境對遊戲是有惡意的。
在遊戲的科普和公眾真正的需要之間,其實還有一道溝壑,本應由專業的學術搭建的溝壑。中國公眾到底為什麼這麼討厭遊戲?又到底透過什麼樣的方式能夠讓更多人享受到遊戲之利?這裡其實需要很多理論工具,既需要本體論的工具,也需要在社會層面能夠應用的教育工具。
我們需要構建公眾的“遊戲素養”。遊戲素養實際上是社會各界認識和批判性利用遊戲的素養。每一種網際網路產品都貫徹著“遊戲化”的邏輯,所以如果你不理解遊戲,你就很容易成為在現代社會被遊戲“玩了”的人。

遊戲作為出版物,是一個非常好的文化入口。但是進去之後該怎麼樣呢?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我們在講遊戲的“完整性世界”的時候,我們其實在討論的是一個生態包。遊戲圈的生態不只是遊戲公司,還有遊戲出版,還有遊戲教育,還有包括像那個遊戲博物館,很多方方面面的內容。
把這個空間一點點給它撐開。你要有一個相對良好的生態,你才能夠去出來一些很好的東西。你沒有好的土壤,你怎麼出來長得好的土豆?怎麼有好的蔬菜可以吃呢?
沒有好的土壤,是不能開花結果的。




滑動檢視更多

我們在「出版朋友說」的聲音主題論壇,以「15 分鐘和 15 年,音樂人要不要輸出世界觀」為主題,邀請到陳婧霏、彭坦、烏莉雅素、奚韜,由董露茜擔任主持,展開一場關於聲音與出版的討論。

在音樂行業,大家這些年都有探討說,現在是一個單曲的時代,你要想怎麼把自己的單曲推成一個爆款。專輯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因為從投入產出比上來看的話,顯然單曲帶來的效益會更好。

作為音樂人,看現在很多爆款的歌曲或者單曲時代,其實坦白講,我挺羨慕的,一個一個爆款歌出來。
但一個人獲得極高成就以後,他會有“無法再超越”的壓力,或者他沒有靈感了,或者是陷入那種不知道自己未來在哪兒的那種虛無。
歷史一直是重複的,因為人性就是差不多就是那樣。所以我覺得,人最後只能迴歸到自己,為什麼要做音樂?我還是想在這個旅程裡表達我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回到熱愛和初心。
如果出一張專輯,我希望它是長在我身上的,而不是說像以前傳統的那個時代,可能是出一個企劃給歌手,讓一個歌手去承載別人的命題。

音樂其實是很個人的東西,用現在時髦的詞說,它是一個很原子化的創作,甭管你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樂隊,你只能表達你的生活體驗、你的經驗和你對附近的感受。
但流行音樂本質是互動的。大家以音樂為交流,創作者、詞曲作者、演唱者和茫茫人海中的某一個人找到共鳴,這是流行樂的特質,這種特質使得音樂“完整”。
所以你會發現,有很多歌 20 年後再被唱起來時,演唱者的感受和臺下觀眾的感受、氣氛是不一樣的。那個母題仍然重要,但它開始有了新的解釋。

關於單曲和專輯的選擇也好,困惑也好,實際上我認為它們是不衝突的。核心在於,無論是哪種形式,它的起初是不是來自音樂人本心的一個創作。
每一年、每個時代都有人唱衰音樂行業,“音樂已死,唱片已死”,但現在大家還是在生存,還是在發展,只是渠道不同,或者是方式不同而已。但我覺得有一點,還是要做實體唱片。
現在大家都知道流媒體平臺聽音樂是最快捷的,一鍵就可以聽到一張專輯,而不是像 20 年前那樣,要買一張CD,買一張黑膠,回到家有一個機器的載體才能聽。這是科技的進步,也是時代的進步,但它不能成為束縛。
科技再發達也不能讓我們永遠在家裡,靠一部手機,靠一個流媒體,就不出門了。我們還是要出門,要能摸到實實在在的書籍,要感受到書籍的觸感,要感受實體唱片的溫度,它是一張完整來自於音樂人自身建立起來的一個價值的表達。
所謂“完整性世界”,就是我們要有那種快捷、能迅速聽到歌的便利,但也要保留我們對音樂、對藝術、對文學,它們最初賦予我們的五感。

我們一直在說,內容為王,我們對實體發行是樂觀的。實體是有溫度的,印刷品是有溫度的。
如果你再去做一些很精細的設計,像梅卡德爾樂隊,每張唱片都用他的方式去做了一些很好的設計,比如給你準備一個錘子,你得把那個包裝模具砸了才能拿出唱片來聽。你知道他是一個行為藝術,每個人也不會回家自己真的砸開,可能就是擺在那收著。但你內心會覺得,說不定我哪天喝點酒,我一開心,我說今天來個儀式感,我就把它砸了,砸完了我就聽,很有意思。
這些都是代表的是人的智慧,它是 AI、是任何科技都是替代不了的。有溫度,就是其中有你的心思。



滑動檢視更多

除了 4 場圓桌論壇,我們在活動最開始,還為首屆「LESS 新世相出版獎」所有獲獎者舉行頒獎禮。
這是一場“出版和它的朋友們”的聚會。交流或分赴,都在朝著同一目標邁進,“保護完整性的世界”。
年度設計獎《夏宇詩集六種加一》設計師夏宇發來了一段動人的自述。她說:“得獎像是一個去過什麼派對的證據。”
這次相聚就是一場派對。在冬夜的海邊,我們用語言、文字開了一場派對,在共同仰賴的精神世界裡實現一場共舞。
“保護完整性的世界,大眾是這個世界最大的一部分。”——李穎
“在混沌的年代裡,我們還能依靠什麼?我們最終能依靠的不過是一個人的信念和堅持。”——於冰
“完整性是獨立自主的信念,是身體力行的實踐,一個人就是一個具有完整性的小世界,當這個世界由這些不同的小世界構成時,何其美麗。”——馬家輝
“緩遊在泉水中的海豹,總有一天會游到睜開雙眼。”——李驍






滑動檢視更多
在現場,京劇演員於靜帶來的戲劇表演《夜奔》的節選——折桂令,讓所有人看到,好的出版、文字、內容生髮出的另一種呈現形態,塑造的另一種動人的可能性。

“完整性的世界”終究是人的世界。
堅定地相聚,相見,相互交流,是最好的抵抗碎片與荒蕪的舉措。

“出版”擁有更多可能性,內容擁有更多可能性。
在 2024 新世相出版朋友節「出版朋友玩」這一板塊中,我們探索了更多內容交流方式。
版權交易聯誼會,邀請首屆「LESS新世相出版獎」獲獎提名品牌參與“講書會”,促進版權交易和建立深度連線。讓創作者遇到創作者,促成新的創作和內容的再傳播。

手工書工作坊,用觸手可得的生活物料,便條上的日常提醒,香水的試香卡,剛剛喝完的碳酸飲料拉環,快遞包裝紙……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梳理、解構、整合自己的“生活碎片”,輸出一套套個人靈感化的手工書作品。

「看見自己」特展,以時間為線索,將「首屆LESS新世相出版獎」的 100 本作品結合讀者的投稿故事,透過閱讀,帶你“完整”地看到一個具體的人的個人成長。

最後,想跟你再一次回顧 2024 新世相出版朋友節的動人時刻:
完整內容請前往 新世相影片號檢視 直播回放。
話語,觀點,講述都不會被海風吹散,也不會被以年為單位的時間流轉,輕易地翻篇;
正如海風不會破壞任何一份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完整”。
“保護完整性的世界”,我們始終是同路人。
未來,期待我們在更好、更完整、更真實的內容中相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