唏噓
一輛粉色的兒童小腳踏車,帶著輔助輪,孤零零地靠在走廊的牆邊,
旁邊堆著垃圾、用過的針管,還有一輛Coles超市的購物車。
尿騷和煙味混雜在一起,空氣裡瀰漫著刺鼻的味道…
癮君子們無視地面的保安,穿過大廳走進電梯。
居民們說,他們的目的地是樓上的一名八旬老婦人,
她以 “便宜且純” 的毒品吸引了大量買家。
樓外的兒童遊樂場冷冷清清,偶爾能看到一兩個青少年在盪鞦韆。
而就在離這裡不過50米的小學放學不到半小時,毒品交易竟然就在眼皮底下進行。
孩子和毒癮者共處一地,形成了這座墨爾本最令人唏噓的公屋區。
生活在這裡的居民,早已習慣了這種荒誕而又危險的對比。
在這座位於Richmond的Elizabeth St的公屋裡,
51歲的Jackie已經住了20年,陪伴著三個孩子在這裡長大。
這些年,她無數次報警,也親眼看著毒販和癮君子在自家門口打針。
她的女兒甚至因為出身這裡,曾被老師當眾嘲諷 “這裡的孩子長大後都會變成癮君子”。
Jackie說,早在當地的 “安全注射室” 建成之前,她就發現過屍體。
可自從注射室落地,街頭的死亡案例明顯增多。

哪怕是白天,她都不敢獨自外出,言語辱罵和性騷擾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樓下,一名正在戒毒的男子牽著一隻狗。
這隻狗原本是別的癮君子拿來換毒品的,他不忍心,索性收養了下來。
而周圍,癮君子們癱坐在公共椅子上,或是赤膊晃盪著走進街角的小賣部。
這裡,成了墨爾本海洛因危機的 “震中”,也是全城最 “爛” 的地方之一。
2019年,維州工黨政府在Lennox St試點開放了安全注射室,給癮君子們安全地吸毒。
可自那以後,惡性事件頻發。
有人打完針倒在街頭,手裡還攥著針管;
有人死在小學對面的人行道上;
甚至還有人帶著刀闖入學校,或在學校圍欄外裸露下體。
從12歲起就住在108 Elizabeth St公屋的Dan說,他從未見過現在這種混亂景象。

家門口的走廊經常被水淹,因為癮君子們直接開啟消防栓取水,用來稀釋毒品。
在他看來,注射室選址在小學旁邊簡直是天大的錯誤。
他坦言,這片區域,想活著離開都難,他身邊已經有不少朋友都死於毒品。
他回憶說,很多一起長大的朋友結局都不好。
曾經熟識的一個哥們,年紀輕輕就當了爸爸,沒多久便因毒品去世,年僅22歲。
資料顯示,墨爾本已成為全澳海洛因之都!
澳洲刑事情報委員會最新的汙水檢測報告顯示:
維州的海洛因使用量幾乎佔全國一半,2023年估算使用量達到456公斤,
遠超新州的366公斤和昆州的82公斤。
Richmond本就是傳統的毒品交易區,注射室開放後,吸引了更多毒品使用者湧入。

住在附近的Christine Maynard感慨,這些年最讓她擔心的,是住在公屋裡的孩子們。
毒窩就在孩子們家門口,他們的成長環境令人揪心。
孩子們早已習慣了看見癮君子進進出出,這種麻木本身就很可怕。
她還提到,自己親眼見過無數令人震驚的場面。
曾有一次,警察在注射室對面的街道拉起封鎖線,因為有人當街吸毒過量死在路邊。
還有一次,她在公屋外的燒烤區發現,兩塊巧克力底下,藏著一支滿是血的針管。
如果孩子們伸手去拿,後果不堪設想…
在這片公屋住了30年的Peter,如今已經當了外公。
女兒抱著孩子站在樓下,說這裡的環境已經和她小時候完全不同。
她坦言,注射室的存在,讓周圍的狀況越來越糟。
除非癮君子們發瘋般叫嚷,她自己倒不常感到害怕。
但她更擔心的是,未來的孩子們是不是也要繼續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
而且她發現,如今越來越多的癮君子,乾脆住進了公屋裡,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Jackie早已對這片土地上的種種麻木了。
雖然心裡依然希望情況能變好,但她也明白,
二十年的親身經歷告訴她,這希望恐怕很渺茫。
至於當年被老師嘲諷 “這裡的孩子長大都會變成癮君子” 的女兒,
如今已經在皇家兒童醫院的兒科ICU,用自己的專業和努力,挽救著無數孩子的生命。
來源:Age
閒話澳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