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卵雙胞胎失散44年,一個在美國,一個在韓國,長大後更聰明的是….

人的智商和性格,是先天基因影響大,還是後天環境更重要?圍繞這個課題,科學家們進行過不少研究。
美國心理學教授南希·西格爾,長期致力於研究同卵雙胞胎,希望藉此揭開基因與人生的秘密。

圖自youtube

西格爾本人就是雙胞胎之一。她在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創辦了雙胞胎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雙胞胎的行為、性格、智商、社會關係等,以此探索他們在哪些方面受基因影響大,進而揭示人類行為的基礎。
西格爾研究過數百對全球各地的雙胞胎,寫過250多篇雙胞胎研究論文,出版過6本與雙胞胎相關的專著,用大量證據證明基因的影響是普遍的。
她認為,基因在人類行為及做決策時的作用,可能比之前科學家認為的要大得多

圖自amazon

不過,近年,西格爾遇到了一對出生於韓國的同卵雙胞胎。她們在2歲時失散,後來一個在韓國長大,一個在美國長大,直到45年後才再度重逢。
不同的國家背景,不同的家庭環境,讓基因類似的姐妹倆有了明顯不同,她們甚至連智商都相差16分!
這對雙胞胎的經歷證明,環境對人的影響也非常大。到底是哪些因素,會讓雙胞胎產生差異呢?又是怎樣的環境,會讓孩子長大後更加聰明些呢?
1974年,一對雙胞胎在韓國首爾出生了,是兩個可愛的女孩兒(為方便閱讀,在下文中我們將在美國長大的小女孩稱為U;將在韓國長大的小女孩稱為K)。
這是個幸福的大家庭,她們已經擁有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
雙胞胎姐妹2歲時,奶奶帶她們去市場買東西。因為姐姐U跑得太快,奶奶追不上,導致姐姐不小心走丟。後來有好心人看到U獨自一人在街邊晃盪,且身上找不到任何相關的家庭資訊,無奈之下只得將她送到了一家醫院。
這家醫院距離U家有100英里,她被診斷出患有麻疹。U的家人四處找她,但那個年代尋人並不容易,醫院離家路途遙遠,他們幾經波折,始終沒能找到孩子。麻疹痊癒出院之後,U被送到了一所兒童福利院。

圖自zmescience

U之後的命運相當波折。她先是被一對韓國父母照顧,後來轉移到一個孤兒院,接下來又由霍爾特國際收養機構接管,最終被一個美國家庭收養。那是1976年12月,U已經2歲半。
收養U時,她的養母30歲,養父35歲。那是個普通的美國白人家庭,養母16歲離校結婚,養父高中畢業就進入了職場,成為一家電器公司的機器操作員。夫妻兩人學歷不高,收入也平平,一共收養了3個女孩兒,U排行第二。
養父母都信仰宗教,其中養母信奉天主教,而養父則是浸禮會教徒。後來,養母為了養父也改了宗教信仰。U小的時候,養父母會定期帶她去教堂。他們家中,慣常使用的嚴苛的方式管理子女。

圖自ladbible

事實上,U養父母的關係不算和睦,他們經常吵架,甚至屢次發生激烈衝突,夫妻感情日益消磨,最終走向離婚的結局。但不管怎樣,U在他們的撫養下慢慢長大了。高中時,U喜歡文學,不喜歡數學。她的成績基本處於中上水平,不算特別好。
高中畢業後,U打算讀法學院,但她的養父母無力承擔學費。後來,U拿到了一個專科學校的獎學金,於是讀了專科。
畢業後,她做過出納、前臺服務員和律師助理等工作。與此同時,她做過不少專案,比如計算機程式設計、公證準備等,也熱心做社群活動的志願者。2010年以後,U成為州政府部門的行政人員。

圖自twiniversity

U曾在2002年結婚,12年後離婚。由於生育上的一些問題,她始終沒有擁有自己的孩子。受養父母影響,現在的她約每個月要去1次教堂。
她對2歲前的生活沒有任何記憶,當下的生活方式完全是美式的。雖然成長跌跌撞撞,但U的生活還算不錯。
與U顛沛流離的處境完全不同,雙胞胎妹妹K一直在原生家庭平安長大。K的父親中學畢業後,經營著一家小商店,她的母親在那裡賣飲料。K的家庭並不富裕,長期居住在城市的貧困社群,不過家人之間都很和睦。
K的成績不錯,一直是班上的前10%。她最喜歡的科目是日語,不喜歡數學或科學。另外,她喜歡體育運動,經常被選為學校運動員。高中畢業後,她考上了職業技術學院。原本2年的課程,她花了3年才讀完,因為她白天要工作賺錢,只能晚上加班讀書。
大學畢業後,K幫家裡賣過貨,也相繼在幾家商店裡打過工。1999年,她結婚了。K的丈夫畢業於工程職業學院,最初是在公司上班,後來開始自己做生意。
結婚後,K生了2個女兒,同時拿到了烹飪、產婦保健的相關證書。孩子年齡稍大些後,她做了一家兒童保育中心的廚師,晚上幫丈夫做生意。他們的生意失敗過,後來又開了一家餐廳,目前生意還不錯。

圖自youtube

雙胞胎的哥哥完成了4年制大學課程,拿到了藥劑師執照,目前經營著與醫療相關的店鋪。她們的姐姐也讀了職業學院,結婚後側重在家撫養孩子。
K一家最艱難的時候也過去了,他們兄妹目前活得都不錯。K現在也經常去教堂,她之前並不信教,成年後不知為什麼成了一名浸禮會教徒,她覺得那是她冥冥之中的信仰。
U走失後,家人並沒有放棄找她。他們發了許多尋人啟事的傳單,也上過尋親類電視節目。當然,這些U都不知道,她完全沒有家人的任何印象,只是知道自己來自韓國。
後來,韓國成立了一個讓失散家庭重聚的專案。2018年,U向該專案提交了自己的DNA。2年後,U接到了一個電話,得知基因匹配成功。她找到了自己的家人,原來她還有個雙胞胎妹妹K。
2021年,U迫不及待回韓國見到了親人。就這樣,分散了45年的雙胞胎姐妹倆,終於再次見了面。
U一家的傳奇經歷經媒體報道後,迅速被專門研究雙胞胎的南希·西格爾看到。
在不同國家成長的雙胞胎非常罕見,她很想了解這對姐妹當下的差異。她迅速聯絡到韓國的博士朋友,之後輾轉聯絡到這對雙胞胎,幸而她們都答應接受研究。
來自美國和韓國的調查員,分別對U和K進行了訪談、測試和問卷調查。研究內容包括生活史、家庭環境、智力/推理能力、五大人格、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文化價值、自尊、心理健康、工作滿意度、醫療史等方面。
從調查結果來看,雙胞胎成長的家庭環境沒有任何相似之處:K的家庭充滿凝聚力,鼓勵個人成長;而U的家庭衝突程度更高,在更嚴格、更宗教化的氛圍中長大。

圖自sciencedirect

不過,她們當下的生活,在很多方面都有類似之處,這些都顯示了遺傳效應:
她們的性格總體結構相似,都擁有較強的責任心;這也反應到她們對工作的態度上,雖然職業不同,但她們對工作滿意度相當;
她們的自尊水平良好,得分完全一樣;她們的心理健康程度也差不多,U在一個衝突嚴重的家庭長大,但她的得分並沒有明顯下降;

圖自sciencedirect

在健康方面,她們都患有糖尿病,都做過手術切除卵巢上的腫瘤,不過發病時間和治療方式都有不同;
在對待孿生關係上,她們見到對方的第一面,都認為對方比“最好的朋友更親密和更熟悉”。

圖自sciencedirect

當然,她們也存在差異。她們最大的差異在於智力:K的智商為100,而U的智商僅為84。兩者相差了整整16分!
2001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過一項研究,針對10對同卵雙胞胎和10對異卵雙胞胎開展17項測試,包括記憶力、注意力、視覺空間能力等,甚至對他們的大腦做了核磁共振,結果顯示雙胞胎的認知能力和大腦結構是類似的。部分研究人員一度認為,智商是基因遺傳的。
通常來說,雙胞胎平均智商差異不超過7個點。但K與U智商差異,竟然超過了平均數約10個點。這讓研究人員感到震驚,之前成長環境對智商的影響可能被低估了。

圖自sciencedirect

U的智商為什麼會比K低那麼多呢?研究者認為,這可能和U曾得過腦震盪有關,她曾因車禍和墜落冰面引發3次腦震盪。另外,也可能和她們各自的家庭環境有關,K的家庭要比U幸福太多。
另外,她們在文化方面也存在差異。U推崇個人主義,認為集體中所有成員都具有平等地位,這說明她完全適應了美國文化。而K認為自我是集體的一部分,她接受集體內的等級制度和不平等,這是她那個時代的韓國文化。
這並不奇怪,幾乎截然相反的家庭和環境,塑造了她們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模式。
從調查結果來看,基因遺傳和後天環境都很重要。雖然經歷不同,但她們類似的性格、責任心和心理健康狀況,決定了她們都能過上相對滿意的生活。
U與K的經歷,也讓我們認識到在不同環境中養育子女,有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具有相同基因稟賦的人:
1.家庭衝突及腦部疾病一定要重視,這些可能直接影響智商;
2.整體文化氛圍,可以改變個人價值觀,就像U與K對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截然不同的態度。

圖自amazon

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到底哪個對人的影響更大?智商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這個由來已久的問題,目前也沒有確切定論。
U與K的研究調查,提供了不一樣的樣本,這些對未來研究很重要。

圖自amazon

村上春樹在《1Q84》中說:“究其根本,人類不過是攜帶基因的載體與表達功能的通路。基因是自然界萬物生長的源泉,而我們就是風馳電掣的賽馬,在轉瞬間前赴後繼薪火相傳。
基因對於人類整體非常重要,承載著我們的歷史與未來。而對於個體來說,人生不過短短幾十年,與其糾結基因的優劣,不如努力奮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環境,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本文系授權釋出,版權歸精英說所有,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釋出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